新零售、便利店和有可能被重提的O2O

在阿里跟百聯達成戰略合作以後,新零售這個之前就被馬雲提出的概念熱了起來。庄辰超的便利蜂走進媒體走向大眾,也加深了公眾對新零售的討論。

新零售這個沒有定義的概念被熱議,有背後的原因——線下商品流通受到線上渠道衝擊,而線上流量的增長失去了移動互聯網紅利的助力。新時期零售業能怎麼玩,自然會引起關注。

新時期各種渠道的增長相對固定,商品供應處於買方市場,零售業將回歸商品流通的本質:高效替代低效,同質化商品在更多的層面競爭。在完全競爭市場,商家想方設法為同質化的商品尋求高附加值,獲取競爭優勢:

  • 有品牌故事的尋求品牌溢價;
  • 沒有故事的則走向服務化和體驗消費;
  • 走向個性化成為小而美的公司。

便利店相對來講是沒有多少故事可講的業態,也很難做到小而美,便利店所售賣的商品也沒有品牌溢價可以。那麼走向服務化可以說是便利店尋求高附加值的必經之路。

服務化最表層的含義體現在「便利」二字上面,這也是7-11創始人鈴木敏文一直強調的經營理念。從ATM、複印機進便利店,到自營食品品牌的配送,都是為商品增加便利的服務,為商品找到溢價的可能。

ATM、複印機、飯食是「舊零售」的便利,那麼,「新零售」怎麼將便利進行到底?

中國本無便利店,有的是8、90年代下海的個體工商戶夫妻店,業態是全品類的雜貨鋪和「士多」,他們共同扮演起無便利店時期的路邊店。放學回家路上在士多買瓶亞洲或者冰峰汽水是很多80、90後的童年回憶。但是隨著個體零售商戶受線上渠道衝擊,供應鏈冗長混雜、價格體系混亂、質量相對靠運氣和管理低效的弊病被放大。低效會被高效取代,目前中國超過5000萬的個體工商戶,其中有不少全品類雜貨鋪會被連鎖便利店替代。連鎖便利店變多,離社區更近,也離客戶更近

除了離客戶更近,連鎖便利店和品牌的關係也比雜貨鋪時代來得更近。連鎖經營,部分商品減少了上游流通環節,有更加多的利潤空間做增值服務。最容易被想起的服務,自然是商品到家服務。

是的,當年火熱過的O2O。

2013年到2015年的O2O創業潮,用戶-平台-配送-商戶-品牌,甚至還有物業公司和保安,參與環節多,而同質化商品的毛利本身就低,滋潤任何一環都不容易,所以不是一個能自洽的商業模式。

依託於連鎖便利店本身自營的到家服務,減少了平台一環,連鎖便利店本身即是平台。配送一環是O2O成本的大頭,時隔兩年,人力成本更高,O2O如果能活下去,前提必然是客戶支付高額的配送費。支付高額運費,客戶往往有三個選擇:

  1. 直接支付高額配送費;
  2. 多買商品提高客單價分擔成本;
  3. 放棄購買。

由客戶承擔高運費會降低成單轉化率,所以以往O2O平台一般都進行讓利補貼,降低運費。但是基於連鎖便利店的到家服務則沒有這方面的顧忌。到家只是增值服務。而便利店總部為了吸引居民區便利店的加盟,也需要將提升居民區的消費頻率、客單價以及復購率,可能沒有比支持外送更好的辦法。

品牌和客戶關係越來越近,這是電商發展帶來的趨勢。品牌直接溝通客戶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也更加有衝動去直接刺激復購,延長客戶生命周期。而O2O的配送也是品牌提升復購率的一種手段——懶是會上癮的。這使品牌和便利店渠道有進一步加深聯繫的必要。

以後的O2O到家消費,很可能不需要直接和平台產生交互,直接對著商品掃碼(甚至按按鈕),最近的便利店配送上門。咦,這不就是亞馬遜幾年前的Amazon Dash和Dash Button嘛……

這一切成立的前提是是連鎖化便利店高密度經營,大幅取代以往的全品類雜貨鋪,而便利店為了提高居民區消費和吸引居民區的加盟增設配送服務,而這我認為是大概律的事件。

--

題圖:美樂雜貨店,來源hd.stheadline

-


推薦閱讀:

便利店高效訂貨
在帝都,那些屬於便利店的日日夜夜

TAG:新零售 | 便利店 | 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