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書 #136 科學與宗教是對立的?——丹·布朗《天使與魔鬼》

在碎石鋪就的道路上兜兜轉轉,左一個巴洛克時期的四河噴泉,右一座古羅馬時期的萬神殿。這裡是義大利首都羅馬,一座間距現代與古典的城市,這裡既有古羅馬時期氣勢恢宏的建築,又有歐洲巔峰時期留下的諸多藝術品。貝爾尼尼、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在這裡留下了多少讓後世敬仰的手筆。且不說文藝復興之璀璨,也不提古羅馬廢墟之壯美,這裡還有一個在人類文明中地位舉足輕重的城堡。一個全世界領土面積最小,卻是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的國度,天主教教皇的住所——梵蒂岡

梵蒂岡與羅馬之間的恩怨糾葛貫穿整個基督教歷史,時至今日,梵蒂岡城國依然是一個十分神秘的地方。梵蒂岡對公眾開放的地方只有博物館、西斯廷禮拜堂以及聖彼得大教堂與廣場。梵蒂岡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毫不誇張地說,博物館裡隨便撿一塊地磚,放在許多博物館裡都是鎮館之寶。而西斯廷禮拜堂更有米開朗基羅在壁畫藝術上的最高代表作:天頂的《創世紀》和祭壇後牆上的《最終審判》(詳見每周讀書 #116 天才輩出的時代——《劍橋藝術史:文藝復興》)。在遊客如雲的羅馬與梵蒂岡,有太多值得敘述的故事,太多唾手可得的古迹,以及太多外人無從知曉的秘密。

假使在這個天地儘是聖物,俯拾皆是故事的地方,釋放一個精心設計的陰謀,動則讓整個基督教世界為之震蕩,將是多麼驚心動魄!本周登場的小說《天使與魔鬼》,便選擇了羅馬與梵蒂岡城作為故事的主戰場。此書想來讀者們都有耳聞,作者丹·布朗(Dan Brown)便是寫出《達芬奇密碼》而火遍全球的那位。

小說發表於 2000 年,2003 年作家發表了《達芬奇密碼》。後者讓作家名聲大噪,此後以符號學教授蘭登為主角的續作紛紛發表,幾部作品套路相近,都是通過解析歷史上有名的大師作品,再串起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構成一個大陰謀,主要特色都在密碼的設計上。這裡我們且按下不表,今天我們只談《天使與魔鬼》。

科學與宗教是解答人類終極問題的兩種不同形式。然而歷史上幾乎所有宗教都經歷過宗教迫害,早期科學家由於提出與教會不同的觀點而遭到迫害的例子屢見不鮮。時至今日,宇宙是有大爆炸起源的,還是由上帝「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開始的,依然是人類的未解之謎。在接受科技進步的現代社會裡,似乎總有一種科學與宗教對立的印象,彷彿宗教即落後,科學即進步。

《天使與魔鬼》一作以科學、宗教的對立作為主要矛盾,貫穿整個小說。這本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話題,如果探索得足夠深入,解答得足夠巧妙,是可以讓這部作品的深度加分不少。然而這個相對艱深的話題也帶來另一個問題:沒有足夠背景知識的讀者較難代入到小說當中。我猜這是小說不如《達芬奇密碼》流行的主要原因。首先要對這個主題有充分的了解,讀者至少要簡單了解基督教的教義,了解基督教的歷史故事與現代基督教會的結構和運作機制,除此之外,最好額外了解書中涉及的建築、雕塑與繪畫的背景知識。儘管作者在書中也做了不少背景知識的補充,但是如果沒有了解過貝爾尼尼最具爭議的一件雕塑品《Ecstasy of Saint Teresa》背後的故事,則在小說發展到這件道具上場的時候,其感染力要遜色不少。同理,萬神殿(Pantheon)的名氣比它看似簡單樸實的外觀要大得多,如果不了解過這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無支撐穹頂的建造工藝之難度,光是身處其中也很難感受到它的魅力。所以作家在羅馬與梵蒂岡城中精心設計的生死角逐,在了解背景的讀者眼中甚是過癮,但在一無所知的讀者看來,可能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場景,其效果難免大打折扣。

小說的結構是經典的三幕劇形式,符號學家蘭登偶然地被歐核中心(CERN)的人帶到瑞士實驗中心,要他協助追查一宗兇殺案,由此引出一個尚未公開的威力極大的實驗品。由這個實驗品的消失讓主角捲入一場不可思議的陰謀之中,從而進入第二幕。

第一幕里作家寫得非常好,情節緊湊,層層遞進,推動自然。幾個主要人物隨著故事的展開逐一登場,三兩筆就把人物的主要性格表現得活靈活現。在人物的對話中,簡要地點到了科學與信仰之間的矛盾,以及科學家希望探索科學最終回歸信仰的願望。這期間由於出了人命,「兇手是誰」的懸念動力十足,所以推進到第二幕流暢自然。

對我來說,唯一的問題可能在於「光照派」這個反派的選定。這個組織在西方世界裡也許頗有名氣,但我閱讀本書的時候對此一無所知。而又由於「光照派」的設定是要「毀滅梵蒂岡」,做得出這種事情的,一般來說需要積累足夠的仇恨,或者有什麼特別的驅動力。而在第一幕中作者並未提及這個強勁的驅動力,所以使得這裡的合理性不足。相比之下,《達芬奇密碼》的峋山隱修會雖然我也未曾聽說,但是比起幾個世紀念念不忘要毀掉天主教這件事情,長年保守一個秘密顯然要更容易接受得多。

第二幕開始,男女主角被帶到梵蒂岡,如前文所述,這個城國開放的地方並不多,而且守衛森嚴。所以進入梵蒂岡最秘密的地方的冒險,就成為一個非常精彩的看點。作者作為一個基督徒,對教誨頗為熟悉,再加上通曉內情的朋友相助,這段冒險寫得真實而奇幻,是值得稱讚的部分。

這一段也是小說的主體,需要鋪陳足夠的內容,也需要在最後把故事扭轉導向最後的大決戰。作家在這裡採用了一個比較傳統的手法:利用土、氣、水、火四個元素分別展開一個小情節。四段情節足以讓故事豐滿起來,但是如果安排好四個情節,讓各自之間跌宕起伏,最後還要想個辦法把故事推向大決戰,是個挺嚴峻的挑戰。

這部分作家並沒有處理得很好。第二幕的開端是教皇已死,教廷需要重選教皇而四個候選主教不見了。這裡的四個主教的死就對應著上述四個元素,然而在我看來卻乏善可陳。雖然主角很努力要趕在兇手之前破譯科學祭壇(兇案地點)的密碼,但是除了第一個科學祭壇的處理之外,其他的都平平無奇。最後作家通過讓殺手把女主角抓走,而蘭登又早對女主角動情這個設定,讓兩人合力把兇手除掉,進入最後大決戰。

首先,操控角色的情感來解釋重大故事轉折這種寫法,一般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是作家覺得沒什麼更加巧妙的解釋時才用的。所以這段處理在我看來,屬於下乘。另外四個科學祭壇之間沒能寫出匠心獨運的特色,也是比較可惜,看到第三第四個的時候就難免有點感覺重複,有種「為什麼大結局還不來」,「啊還要再等兩個」的感覺。最後兩個業餘的文弱之士把一個職業殺手給幹掉了也是匪夷所思。

最後第三幕交給已故的教皇身邊的內侍主導。這一部分又是耶穌顯聖又是大爆炸又是跳傘的,場面十分火爆,簡直讓人有一種好萊塢大片既視感。好萊塢大片的大場面固然精彩,卻常常以極不合理的形式出現。儘管作者為了讓諸多故事的變更更具合理性,早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就埋下了許多伏筆,比如蘭登對女主角動心的小細節,比如教皇內侍年輕的時候曾服過兵役(所以可能會開飛機,會跳傘?)之類。

但是,即便如此,你讓一個帶著降落傘的人在大爆炸空氣亂流的情況下還能自由操控落到哪裡也就算了,居然一個文科教授(雖然作者老說他游永很厲害)在沒有降落傘又不會輕功(郭靖通過人肉降落傘攻打花剌子模時帶的人可都是輕功高手)的情況下安然無恙地摔在寬度僅需幾分鐘步行的台伯河裡我真是難以接受。

總而言之故事以一種匪夷所思的發展走完了最後的大決戰。儘管不合理之處頗多,也需要讀者付出額外理解的背景知識,但是在聖彼得大教堂地底深處僅有教皇和極少數幾個紅衣主教才能獲准進入的聖彼得之墓午夜狂奔,在足有兩個足球場大的聖彼得廣場布置無數群眾仰望從火光中安然脫身的神跡,在羅馬城內最著名的幾座建築之間來回角逐,這些事情本來就是超乎想像的。

小說最大的魅力在於給予讀者一種不同的體驗,這種體驗可以是情感的,可以是想像的。站在聖天使堡的頂端吹著寒冷的夜風,聖彼得大教堂在遠方亮起了昏黃的燈光。這座教堂曾由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和貝爾尼尼先後主持設計,這些歷史故事只存在於人的腦海里,然而當你看見這些經歷過歲月滌盪而留下的東西時,就彷彿穿越了時空,曾經的故事匯成難以言說的感動。小說通過想像架設了一道橋樑,如果無法親自站在這些藝術品面前,那就通過想像與這些曾見證過無數天才的地方,神遊一會。

17.02.23/凌晨

於自居

「每周讀書」從本周起恢復周更。為了減輕寫作壓力,以後每周的內容不一定是介紹一本新書,也許會是與讀書相關的話題。回想過去一段日子,沒有持續更新既是「懶」在作祟,亦是焦慮在考驗。

直到我站在西斯廷禮拜堂仰頭看著天頂的《創世紀》,看著祭台後的《最終審判》,彼時除了沉浸於米開朗基羅的攝人心魄的作品之外,也想到了對讀書的感激。倘若不是讀了藝術史,想必我站在《Ecstasy of Saint Teresa》面前也看不見其背後的故事。在那個燭火昏暗的小教堂里,這座雕像只會被我當做一個普通的裝飾品匆匆路過。

過去「每周讀書」既驅使我個人持續閱讀,更使我回顧總結所讀作品且分享給各位讀者。回顧斷更的日子,焦慮並沒有給我帶來什麼,而讀書卻讓我知道各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帶來驚喜。

希望各位讀者也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楓言楓語(MapleJustin)

參考資料

本期書名:天使與魔鬼

作者:丹·布朗(Dan Brown)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2月1日)

ASIN: B01D1HJ8T2

版本: Kindle電子書

相關閱讀

  • 每周讀書 #116 天才輩出的時代——《劍橋藝術史:文藝復興》
  • 原文鏈接:每周讀書 #136 科學與宗教是對立的?--丹·布朗《天使與魔鬼》

推薦閱讀:

刻在門上的恩怨與心機|教你如何看懂聖彼得大教堂(一)
天主教會各種禮儀的內容與區別?
去梵蒂岡旅遊,要注意些什麼?有哪些不能錯過的地方?

TAG:书籍评价 | 梵蒂冈 | 文艺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