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系列】《刻意練習》——老師,反饋,思考(下)

在昨天的上篇之中,我們簡單的提出了幾個概念:學習區、心理表徵、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重點,或者說其有別於普通練習的點,應該是落在「刻意」二字之上。

而刻意,則是跟心理表徵深深的綁在一起的。

四、老師

假設一個初中畢業的學生現在升入高中,他需要學習高中物理。

這個時候,對於「學習物理」,他是很難自己給自己創建一個有效的心理表徵的——因為他對於高中物理的理解太差。

也可以說,這些知識,暫時處於他的恐慌區。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曾經的求學經歷,剛上高中的時候,物理老師是怎麼引導我們學習物理的?

受力分析?力的分解?牛頓運動定律?

老師的作用,就是把你原本處於恐慌區的內容,細緻拆分成一個個處於你學習區的理念,並且引導你為其創建具體的心理表徵。

原本對高中物理摸不著北的學生,此時可以跟隨著老師的步驟,將「學習高中物理」這個原始的、超大的心理表徵,分解成一個個小的、細緻的心理表徵。

現在對於這些學生來說,固然對高中物理的理解依舊膚淺,但是他們起碼知道,此時的自己應當幹什麼——分析受力、理解牛頓運動定律等。

中國有句古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師傅引導學生創建一個個細緻的心理表徵——受力分析、力的分解、牛頓運動定律;對局基礎要素、獲得金錢方式、技能優劣;筆法、用力、勾勒……

注意,老師,不一定是要具體的某個其他人,可以是自己(這就是自學),可以是某一篇攻略、帖子,也可以是正在跟你對局的對手(師夷長技以制夷),甚至是,一個你覺得只是在某方面比你突出優秀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五、反饋

是否還記得曾經學生時代作業本、試卷上的「×」?

是否還記得曾經打遊戲的時候被對面吊起來打的「快感」?

是否還記得自己苦練良久拿出自己的佳作給人欣賞時候卻被人毫不留情「吐槽」的時刻?

……

這些都是反饋。

年輕的時候,我們還是學生,反饋是被動的,是老師通過批改給我們的。長大以後的反饋,那些紅色的叉叉隱藏在各種各樣的表象之下。

老師給我們的叉是依託於答案的唯一性,也正因為這個權威的反饋,讓我們放棄任何掙扎,老老實實判斷自己錯在何方。

但是長大後?

甩鍋?辯論?

當沒有權威的、唯一的答案約束的時候,人們往往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自我保護基因問題,可以參見明理系列之一,這種主觀意識上的自我否認,很多時候是將「反饋」給抹殺掉了。

然而這種局面的後果是什麼?

設想一下讀書時代,一個自己搞錯的概念吧!(沒有標準答案強行告訴你,讓你無法否認自己的錯誤,你會一直以為你的心理表徵沒有錯誤,然後一直按照這個錯誤的心理表徵無限重複執行,那麼?)

而且另外還有一點,反饋通常「不夠清晰明了」,比如說你練字良久,拿出去給朋友觀摩,朋友看完之後——「不好看」。

如果我們不抬杠,這是一個反饋,但是顯然,這不是一個有效反饋。

這個反饋裡面只是說明了從他的角度看來,你前面的「刻意練習」效果不大合適,但是,他這個反饋裡面並沒有明確指出具體的細節。如果進一步,他說,「你看這個點,你這個點,我感覺跟這個字不大協調,你看王羲之《蘭亭集序》裡面有這麼一個類似的點,他是這麼這麼點的」,這種反饋,就是比較有效的反饋了,因為這是在你練習之後,重新給你指出了一個非常清晰明了的「心理表徵」,這個足夠支撐你進行接下來的訓練。

反饋是我們調整我們心理表徵和刻意練習非常重要的機制。我們在遵循已經創建的心理表徵去刻意練習的時候,反饋是修正和自檢的環節。如果反饋呈現出一種負面的結果(最直接的就是錯誤),那麼我們必須修正、甚至是重新制定心理表徵。

然而現代社會並不是一個隨時能夠得到反饋的社會,比如說你現在努力學習銷售技巧,顯然在你努力學習之後,社會不會給你一個非常明確的反饋——對?錯?對幾分?錯又是在哪裡?

前文我們以遊戲作為舉例,那是因為無可否認——遊戲是一個極快可以得到反饋的存在,而且,這個反饋異常的清晰。

若想苦練某個英雄,那麼在(自己或者他人指導下)創建一個心理表徵之後,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隨時可以得到反饋(自己成功擊殺對手,或者被對手擊殺),這也決定了,在周末推出的明理系列之二,將會是以遊戲作為主要的載體來論述這種練習方式,懂不懂遊戲不要緊,了解刻意練習的幾個關鍵點就可以了。

不過無論是即時就可以得到的反饋,還是延時好久(就像生活裡面的細節知識)才能得到的反饋,我們必須能夠思考這個信息的價值。

六、思考

首先我們得到的反饋,很多時候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判斷是否是一個有效反饋

上文之中練字的時候,就算是朋友按照後面那種方式,非常細緻的指出了你可能存在的問題,這看上去彷彿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反饋。

但是真的如此么?

你需要自己思考——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行書,而且用的是毛筆,如果你練習的是鋼筆楷書,那麼這個有效性顯然要大打折扣(但是還是有,這個需要自己用思考去判斷)

而且上文提到過的另一點,爭辯。

社會對我們刻意練習之後的結果,往往都是一種多元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比如說你苦練銷售技巧與對話良久,今天去接待客戶,好吧,單子談崩了。

這個反饋看上去好像是自己刻意練習錯了方向,然而真的是這樣?要知道,引起失敗的原因斷然不僅僅只有銷售技巧,可能是你打了個噴嚏客戶不爽了,也可以是今天客戶剛被甩了心情不好,等等。

這種時候,無論是反饋本身,還是反饋的有效性,都需要我們自己用思考來篩選。(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給出一些指導性的意見,具體看老師的境界高低)

而且不僅僅是在反饋環節,在構建心理表徵和刻意練習的時候,思考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以高中階段的學習為例(這樣可以避免反饋的干擾),排除所有沒用心學習的學生,只計算所有上課用心學習的學生。

一個班上的學生,他們擁有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本,同樣的習題集,但是顯然,學習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這種差距,從構建的心理表徵的時候就開始存在了,回想蒙娜麗莎,問個問題,那幅畫畫中有手嗎?手在哪裡?

相信絕大多數的人是無法具體回答出來的——這是創建的心理表徵完整程度不一致(據書中引用的原例,在一樁實驗之中,成就好的學生,創建的心理表徵要比之成績一般的學生要細緻許多,這樣可以讓他們更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而在隨後的「刻意練習」之中,心理表徵已經創建好了,刻意練習應當如何去做?中單,不給就送?

不不不,不應該是中單,不給就送。首先自己單機玩上十來把,讓自己對於這個英雄的出手速度、彈道、技能抬手有個非常清晰的了解,對這個英雄的心理表徵清晰許多之後,再進行對局可能更適合吧?

大千世界,需要學習的內容何其之多,而所調用的知識與思考,顯然不是寥寥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在下一節,我們簡單將整個「刻意練習」的東西,大致說一遍。

七、一個「刻意練習」的流程

第一步,我們自己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目標大小無所謂,比如說,成為DOTA世界冠軍(周末將帶來,如何利用「刻意練習」,從「網癮少年」成長到「世界冠軍」,通篇都是推理,看「刻意練習」的邏輯主線就行了)

第二步,我們將上面的目標拆分成無數小的心理表徵。所有英雄的技能、物品道具體系,技能傷害數據等等,全部,做到了如指掌。並且思考這些數據的規律(你看到的,不是遊戲,而是一個遊戲底層的數據結構),哪些是瞬間製造大量傷害?哪些帶有控制效果?哪些具有成長性?A系列與B系列的剋制關係?地圖模型哪些可以通過,不能通過?為什麼?等等等等。

第三步,通過刻意練習,對第二步的心理表徵數據進行無限重複以形成本能。之前創建的心理表徵,只是你個人腦中的數據,在具體的對局之中通常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將心理表徵與具體的現象對應起來,進入該階段的反饋過程。

第四步,反饋。通常玩家會在什麼時候釋放什麼樣類型的技能?為什麼?規律是什麼?具體的擊殺和被殺具有怎麼樣的通用模型?能否據此列出簡化模型?有沒有一定從場景P可以得到場景Q的局面?能否通過之前的那些經驗創建出一些預測的心理表徵?

……(建立新的心理表徵模型,新的刻意練習無限重複,再反饋,再建立下一步的心理表徵,這個過程中可以找比自己厲害,或者某一點做的比自己好的人求學)

坦白說,能做到前面三步的遊戲玩家,其實已經不能稱作為網癮少年了,能夠做完一個流程循環的,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名頂尖職業選手的特性了。

原文之中有這麼一句話送給大家:刻意練習是一種孤獨的追求(位置2897/4210),提前可以告訴大家,哪怕你做你最愛乾的事情(比如說絕大多數人喜歡打遊戲)刻意練習都——特別無聊、無趣、消耗精力!

如果能夠對自己所有學習的內容按照這種方式走下去,能夠承受這裡面的孤獨和無聊,你會不知不覺中成為曾經你口中的「天才」。

末、結語

早十年看到這篇文章,可能我就是世界冠軍了。

當年痴迷於DOTA,可惜不知道如何提高,現在知道了,可惜為時晚矣。

有多少看過之後感覺前些年白活了的書?

有多少看過之後覺得自己宛如智障的書?

有多少看過之後恨不相逢在年少時的書?

……

如果有,來吧,來吧,都發給我們吧!讓我看個痛快!

下一期,第十二期,《西方哲學史》、《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二選一給大家簡單介紹西方哲學史上的各種流派,以及他們的哲學觀念。

小時候,我們覺得那些唯心主義的好傻B,「喲,你看,他(尼采)覺得他是太陽,然後他死了」。

「為什麼這麼多傻鳥(唯心主義)覺得自己死了客觀世界就不存在?」

「怎麼還有這種白痴(形而上學)研究那種空虛無聊的東西?」

初中的政治老師,您好,請問您現在在哪裡?我有一句話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來來,你過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你的閱讀時間就是最好的讚美。

倘若你意猶未盡,還請點擊上方藍色公眾號名字:「你的文具盒」——

關注我們,概覽群書,長見識;修身明理,知是非。


推薦閱讀:

TAG:练习 | 训练 | 高效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