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ya:我的拖延症是不是沒救了?
文/elya
不久前有個朋友在在行上找我,聊個人的職業發展問題,他給我講述的他的核心苦惱是工作中抓不住重點,不知道該幹什麼,覺得做了很多雜事但是最後沒有成績,我再深問了一些關於他工作習慣的問題,發現他不是抓不住重點,他是明知道重點,但是有嚴重的自律問題——拖延症。
他喜歡處理雜事,而有價值的需要大量時間消耗的事,總是放著不想做,比如說他可以花很長的時間去調一個按鈕樣式,卻不想花很長時間去做設計提案;比如說他可以盯著開發一下午去調整2px的偏差的問題,卻不肯花時間去做設計項目總結。他的邏輯是明知道調研和總結也很重要,但是覺得很棘手,就拖延著不想弄。
這是什麼病?這是拖延症啊!他問我「elya,你是怎麼管理自己的待辦的呢?我的拖延症是不是沒救了?」,我想了想,告訴他,之後我會分享一篇文章講這個,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關於拖延症的誤區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少有人走的路》
1、拖延的第一個誤區,往往我們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試圖先放放,等想清楚了,再去做。
以前我們公司有個產品經理,需要做一個B2B的後台,我上午過去看他在盯著電腦發獃,問他怎麼樣了?他說在想,下午過去看他還盯著電腦發獃,問他怎麼樣了?他說還在想。我就發怒了,這個後台又不是想出來的,即便很難,也是有開始做的方法的,比如你可以用mind map整理腦圖思路,就不會讓思路飛來飛去最後也抓不住。也是可以參考一下競品,去找去哪兒的、美團的商戶後台,參考一下就知道該怎麼做架構了。但是什麼的不做,只是在那兒想,眉頭都擰成麻了,結果也做不出來。
我以前也有這個毛病,一個ppt很難寫,乾脆白天不要寫了,想先想清楚,於是時間在回復各種雜七雜八的郵件中度過了,也並沒有想清楚。晚上回家想先看個電影放鬆一下,等到別人都睡了,再開始寫吧,於是拖來拖去12點才開始寫,拖拖拉拉熬了個通宵。
最後你會發現,把一件事情「想清楚」了再去做,是個悖論,事情是想不清楚的,一定需要實際採取行動,而那個採取行動的過程就需要非常的專註力。
2、拖延的第二個誤區,是我們想先甜後苦,先完成簡單的任務,再去功課複雜的難題。
還是一個同事,每天上班會把電腦上貼滿小條,五顏六色迎風招展,上面都是今天的代辦事項。這位同事看起來很忙,每天會極具成就感的宣揚今天完成了多少任務,但是我仔細觀察發現,他喜歡先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比如發個快遞啦,回復個郵件啦,這樣很容易獲得了完成簡單任務的滿足感,但是複雜任務還是放在那裡,一直拖延到最後一天最後一夜,才匆匆對付導致結果不好。
我問了這樣的朋友的生活習慣,你吃飯的時候,喜歡先吃喜歡的部分還是先吃不喜歡的部分?他說當然是先吃喜歡的部分啦。這樣我就明白了,這位朋友的生活習慣延續到了工作中,在上班的頭兩個小時,他總是先挑容易的和喜歡的事情做完,接下來的六個小時,他都在努力的規避棘手的工作內容。
要知道我們完成簡單任務獲得的快感是有限的,而複雜任務的快感才是無窮的,複雜任務的懸而不決,會帶來無盡的焦慮感,所以一旦我們開始拖延,在拖延的整個時間周期里,我們的心情都是焦慮不安的。即便是在看電影,吃雪糕,也不會覺得電影特別好看,雪糕特別好吃,因為心心念還有個沒有完成的事情在等著你呢。
三、治療拖延症的方法
1、推遲滿足感
《少有人走的路》里說到,「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定人生快樂與痛苦的順序;首先,面對問題並不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推遲滿足感,是自律的核心邏輯,記得有一項實驗,告訴一個班級的小學生,你們可以玩一個小時的遊戲,同時也必須寫一個小時的作業,你可以選擇先玩遊戲後寫作業,也可以選擇先寫作業後玩遊戲,大部分小學生都選擇了先去玩遊戲,這跟我們小時候的記憶很像吧,先往死里玩,最後補寒假作業。追蹤後發現,選擇先寫作業的小夥伴,專註力更好,學習成績也更好,後續的人生髮展也更好。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先專註於眼下的任務,完成他,獲得快感,再去玩,快感疊加。推遲滿足感的人會更加快樂,也更加專註,較之常人,顯得更加聰明。甚至有時候我在想,聰明本身就跟專註畫等號的。
2、設定目標並跟蹤執行
我在入職百度的第一年,參加過一次關於執行力的培訓,講到了戴明循環,是美國統計學家威廉.愛德華.戴明創立的,可用於對流程的改進,戴明循環的4步為:計劃(Plan)、執行(Do)、評估(Check)、應用(Act)。
計劃(Plan):指定計劃,我會每天早上花上5分鐘制定自己的代辦事項清單,這個清單會在白天動態增加代辦事項,更關鍵的是,會對代辦事項的優先順序進行評估,1星~5星的星級範圍,同時會預估完成的時間,以25分鐘為一個番茄鍾,去估算完成代辦事項的預期番茄鍾數量。
執行(Do):執行計劃,不管難易度,先進行星級最高的任務,再進行次高的任務,並且記錄每個任務完成的時間表,比如8點開始寫書,共計2個番茄鍾,到9點結束。我的一整天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會被記錄在我的日程表上,包括開車上下班的時間,逛淘寶的時間,看電影的時間。
評估(Check):對比結果與預期,首先評估自己是否按照任務優先順序去推進的事情,其次評估任務完成度,完成了幾項任務,最後評估每個任務的完成時間,是否與預期番茄鍾數量一致。最後統籌來看一整天的時間精力分配是否合理,再放到一個長線周期去提取數據,看看這一周花在逛淘寶、看電影上的時間是否超標。
應用(Acet):不斷改進自己的待辦事項執行情況,比如一開始對任務的優先順序設定是否有問題,對任務的估時是否有偏差,都可以在第二天的執行中去調整。並且可以不斷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專註力。
3、設定激勵制度
另外很關鍵的邏輯就是要不斷自我激勵,可以分為小激勵和大激勵。
小激勵比如說,如果我完成了這個25分鐘的番茄鍾,才可以休息5分鐘,才可以看手機,才可以吃個雪糕。這樣的話你對於這個25分鐘就會非常的專註。
而大激勵比如說,今天4星以上核心任務都完成的話,晚上可以看一個電影,可以給男朋友煲電話粥1小時,可以淘寶買一件衣服。這樣你就會努力攻克難啃的複雜任務了。
4、拆解複雜任務
很多時候讓我們產生「先享受,後吃苦」念頭的核心原因,是因為我們對於那個「苦」感覺到無法承受,太難了,無從下手,我也有這種感覺,於是我嘗試了三個手段:
第一個手段:拆解流程
我首先把寫一個ppt這個流程,拆解成了1.定主題 2.找理論 3.找案例 4.寫大綱 5.寫內容,這樣拆解下來,就變成了完成N個任務了,完成一個勾掉一個,成就感立刻就變成了5次,也不怕中間被打斷做別的事情了。
第二個手段:穿插任務
因為ppt很燒腦,大段時間都在做ppt會覺得非常疲勞,所以我完成了2個番茄鐘的ppt任務之後,就切換到另外一個相對輕鬆的重要任務上了,那個任務完成了1個番茄鍾,再回來繼續完成ppt這個問題。這樣就不覺得這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任務的。
第二個手段:漸進式結果
因為直接做PPT很容易陷入到細節里,完成效率就會很低,我嘗試了用畫畫的核心邏輯,先畫框架,再畫細節,再上色。我是先在紙上畫腦圖整理每一頁的內容,再在紙上畫每一頁的內容呈現,然後在ppt上快速把內容架構到每一頁上,最後才是給每一頁增加圖片和央視。把任務像畫畫一樣拆解,也是很容易獲得多級成就感的。
一旦複雜的任務出現了,缺乏耐心的朋友就跑開了,大部分女生會裝系統,其實都是對複雜任務的逃避心態,好在隨著我們逐漸成熟,越來越明白自律的價值,越來越懂得功課重要任務的價值所在。我只勸大家一點,「先苦後甜,甜會更甜」,從今天開始,不防我們一起嘗試一下,感興趣的加治癒拖延症群tuzhi5642,一起為治療拖延症打卡。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推薦閱讀:
※請問為什麼時間越寬鬆後,反而越不上進,天天打遊戲;但是只要在班上忙雜事,我就反而各種努力學習上進?
※我的女兒都上初二了,不願寫作業,總是拖到最後才寫,怎麼辦?
※太過膚淺,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想法和身體不一致,怎麼才能真正行動起來,養成好的習慣?
※學生黨,作業拖延症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