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電影《長排山之戰》看1979年的越軍陣地防禦

《長排山之戰》真實地還原了中越兩軍的山地攻防戰術

拍攝於30多年前的《長排山之戰》所以能在軍迷之中享有一定知名度,主要是因為它真實地還原了1979年中越兩軍的服裝、槍械、軍事術語乃至步兵分隊戰術。通過觀看這部影片,那些即使沒有親歷過那次戰爭的人們都能大致了解到,當年越南軍隊是如何應對解放軍那排山倒海般進攻的。

複雜的地形和牢固的工事限制了中國軍隊優勢火力的發揮

先來看看《長排山之戰》中的那些越軍是怎麼做的:

當中國軍隊的進攻開始之後,長排山守軍=一度有些混亂。但越南連長越軍亞盛及時制止了這種恐慌情緒的蔓延。他為部下打氣道,n「大炮一轟,步兵衝鋒」不過是中國軍隊「老一套打法」,別看中國的「大炮轟得再猛」,對其所依託的天然岩洞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他要求大家一定要依託長排山的有利地形守住陣地。

林成招要憑藉長排山的明碉暗堡和狙擊手與四連周旋

不過,雖然這位亞盛連長對中國軍隊的戰術以及戰區地理有一點的了解,但他還是不如其上級、小團政委林成招老練。身為越軍長排山陣地的最高指揮官,林成招準確地判斷出中國軍隊的進攻意圖以及長排山陣地在戰術方面的的價值。分析完戰況之後,他下令部隊暫時後撤,以避開中國優勢炮火的打擊。然後,越軍憑藉密佈於長排山上下的明碉暗堡以及假陣地與四連糾纏,同時利用狙擊手射殺中國軍隊的指揮員。

影片前半部分,林成招的「後發制人」戰術受到了一定成效。先是,中國軍隊某部四連的的一個排在進攻發起後不久即誤入越軍的假陣地,另一個排也因處在越軍側射火力的壓制之下前進不得。繼而,四連連長在指揮戰鬥時因中冷槍而犧牲,副連長也在之前的戰鬥中負傷。代價付出了,但四連在白天的進攻並沒有取得相應進展。

林成招雖然詭計多端,卻還是難逃覆滅的命運

影片的後半部分,四連官兵先是利用夜暗的掩護摸上長排山山頂,然後以居高臨下之勢從越軍後方突然殺出,將敵人沖得七零八落。眼見其原有作戰部署被打亂,陣地危在旦夕,林成招仍沒有放棄。他先是斷然否定了亞盛連長所提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消極方案,決心照搬中國軍隊那「化整為零、化軍為民」n的傳統戰法,同四連打一場「游擊戰」。戰鬥的進程自然不會總是按照越南人所設想的那般發展,儘管林成招詭計頻出,儘管長排山守軍既精於山地防禦作戰又對游擊戰法不陌生,但最終還是被棋高一招的解放軍官兵消滅。

正如《長排山之戰》的故事所描述的一樣,1979年的那支越南軍隊正是採用林成招的戰術來對付中國軍隊的。

越南戰爭剛剛結束,河內就開始與中國翻臉

自與「同志加兄弟」的中國徹底翻臉之後,河內當局就對有朝一日兩國間的兵戎相見做好了n「充分的準備」。他們提出,「不能讓敵人深入我國土,要保衛每一寸國土」。考慮到當時侵柬(埔寨)戰爭尚未結束,大量兵力被牽制在南方,可用來對付中國的兵力並不多;而越北地區又存在「縱深短淺」,「迴旋餘地小」等弱點。越軍高層在部署兵力時採取了一種前輕後重,全面控制,重點守備的方針。他們主張,一旦中國人打過來,堅守在一線的地方部隊、公安部隊和民兵應本著獨立作戰的精神,依託有利地形、憑藉火力最大限度地殺傷中國軍隊有生力量,儘可能地遲滯其進攻速度,以便為越軍二、三線部隊的集結爭取時間。這個企圖一旦實現,那些用作預備隊的主力師將在20-50公里縱深範圍內展開實施機動防禦和進攻作戰,直至擊敗中國軍隊並將戰火燒入對方境內。

基本作戰構想確定之後,越南軍政當局開始動員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沿中越邊境緊急構建防禦體系。到戰爭爆發之際,越軍已將邊境線越方一側的居民進行了疏散,物資也進行了堅壁清野,還沿邊境線埋設了大量的反坦克、反步兵地雷,同時輔以大量由竹籤、陷阱、鐵絲網構成的障礙帶。

越南人沿主要交通線扼守要點,大量構築阻擊,伏擊的兩用土木建築工事。

越南人充分利用了越北地區n「山高、谷深、林密」的地形特點,沿主要交通線扼守要點,大量構築阻擊,伏擊的兩用土木建築工事。這些工事一般選擇於隘路,拐彎,上坡等險要地形上,要求能控制小路通道,開闊地兩側以及四周的制高點。所有工事皆被「深草遮蓋」且周邊不留新土和浮土,蔭蔽性很強。這就使得不少陣地距離既定目標僅數十米,一些開設在山坡上和山腳下伏擊陣地甚至距離小路僅十餘米遠,膽子大得很。

這些工事一般不露出地面,有的分地面、地下兩層,目的在於,即使表面工事被摧毀後,還可以繼續利用地下工事,甚至可以用來埋伏兵力偷襲對方。在主陣地上,越軍通常挖有三、四道環形或半環形塹壕,與交通壕相連接,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環形陣地。而對於像「長排山」這樣的戰術要點,越軍還會同時修築三個或三個以上陣地相互依託、互為支撐、互為防衛的動態組合,形成多點面、多方向的支撐點式環形防禦,這種「鼎足」配置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將有限的兵力以戰術協同的方式加以整合,充分發揮各種武器的最大威力,以便在多點線、多方向上抗擊中國軍隊的連續進攻。

越軍還依託有利地形分層設置各種武器,以便在戰鬥中相互支援。

越軍還根據火器性能,依託山頂、反斜面、鞍部、山腰、山腳的有利地形,分層設置迫擊炮、高射炮、高射機槍、輕重機槍、無坐力炮、火箭筒、衝鋒槍以及加強的各種火器。以便在戰鬥中,這些武器能夠互相以火力支援,形成一個曲直、遠近、明暗、正射、側射和倒射相結合的完整火力配系。

在戰鬥打響之前,越軍指揮機關就會對中國軍隊的攻擊方向進行預判,本著「集中兵力,少擺多屯」的原則,將主要兵力集中於重點防禦方向上。具體做法是,在營、連級防禦地幅內,以一個加強連、排輔以火力加強像長排山這樣的要點組織環形防禦,儘可能地依託工事和蔭蔽物發揮火力,以「攔頭,截尾,打腰」的戰法對付中國軍隊的進攻;次要方向上,則派出一個班至一個排與對方周旋,原則上也不給予火力加強。而在每道防禦陣地的主要方向上,還會派出班、排規模的戰術分隊,前出一定距離構築警戒陣地。在戰鬥進行期間,越軍指揮員通常會保持著成建制的預備隊,以便隨時增援戰鬥的關鍵方向。

越軍一線部隊被要求具備「人自為戰」的能力

越軍指揮員為防被各個擊破,基本不派出增援分隊,一旦陣地被中國軍隊攻佔,要求殘餘的守備人員應迅速鑽入草叢、洞穴之中,以「人自為戰」的方式用冷槍、冷炮襲擊中國的搜索部隊。條件允許時,還可聯繫周邊高地越軍和越軍野戰炮兵火力,對剛剛佔領陣地的中國軍隊實施炮火襲擊;情況不利時,則逃之夭夭。

正如人們在《長排山之戰》中所看到的那樣,越軍在戰鬥打響之後依託有力的地形、完備的工事、狡詐的戰術與中國軍隊死纏爛打,也確實造成了一定的「戰果」。中國軍隊在向前推進時往往會遭到來自攻擊目標左、右兩側高地的火力側擊,甚至陷於對方三面火力壓制之下,無論是進攻部隊還是穿插分隊,均出現不小的傷亡。

1979年的越軍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

但這種被動並未維持多久,中國軍隊指揮員很快就發現了越軍的戰術死穴:消極保守的戰略導致戰術上的被動挨打!他們過於依賴地形與陣地進行消極防禦,缺乏積極主動的進攻精神;片面強調獨立作戰,不以兵力互相支援。與對手相比,越軍指揮員在戰役指揮層面的弱點更凸出,他們雖精於游擊作戰,卻短於大兵團協同指揮。

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之後,中國軍隊改變了打法:儘可能地隱蔽進攻意圖,大膽地採用夜間接敵、滲透的戰法加快進攻速度;部隊在沿公路向前攻擊時步兵同時沿山頭兩側拔點,保障公路的暢通;一旦發現越軍依山修建的防禦陣地,即以「正面牽制,兩翼迂迴」之術從三面向敵發起攻擊;強化步坦協同動作,共同推進,坦克則以火炮和高射機槍支援步兵戰鬥,壓制山上的越軍重機槍、高射機槍、無坐力炮,摧毀敵火力點;邊打邊搜索、步步為營,一旦攻擊得手之後,必須迅速肅清殘敵,打下一處,鞏固一處,以防遭敵兵力火力之逆襲。

及時改進戰術的中國軍隊越大越好,最終達成了作戰目的。

開戰僅4天,在戰鬥中成長起來的中國軍隊即全部攻佔了越軍沿中越邊界線構築的各個守備要點,將越軍防禦體系沖得七零八亂不說,還沉重打擊了越軍多個正規作戰師。兩個星期之後,中國軍隊已在東西兩線都形成了繼續威逼越北縱深的態勢,達成了預期的作戰意圖。


推薦閱讀:

越南的共產黨黨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誰說話最好使?
越南選美皇后告訴你怎麼做一個準孕媽媽
如何看待中菲關係全面恢復以及中國海軍停靠金蘭灣?
我親愛的緬甸,你為何烽火連天,四分五裂?

TAG:越南 | 长白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