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媒體:內容創作者必須深究的幾個套路

 雖說自媒體內容創業比的就是一個速度(誰快誰就搶話題),但是我們也不要忽視速度的提高往往都是伴隨著視線的模糊,所以當我們在進行內容創業時必須得思考一下的幾個因素。

  1)發文數

  我們每天在進行內容創業之前就得決定準備發多少篇文章,這樣我們才能規範自己的時間。比如若我們一天要發五篇文章,那麼時間就得分散在五篇之上,這時我們主要在乎的就是怎樣精確的把握住資源,不求每篇文章精良,但一定得規範;而若每天發一篇文的話,那我們就得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程度。

  2).發文時間

  我向來是在早上的八點到九點或者下午的四點到五點來發文,選擇前者的這個時間段來發是因為這時候的人們大多都在為一天的工作做準備,不是在車上就是在路上,那麼手機就可能會成為他們打發時間的最好選擇;而選後者的原因就是充分利用起人們晚上充裕的時間,若你的文章寫得好(運氣好),那麼就很有可能被晚上準備睡覺的人給翻閱到。

  3)適度誇張的標題

  生活就需要刺激,中規中矩的標題就如溫水燙青蛙一樣,總感覺缺了那麼一絲激情,因此當我們把一篇文章的內容整理好之後,就要在標題上下功夫了,這個真的很重要,有時甚至會決定你的文章的好壞。(當然只是適度誇張,可別一來就寫個什麼「不看不是中國人」之類的噁心標題)

  4)內容吸引力

  這兒的吸引力不是說你的文章話題性,而是想說的是怎樣把吸引力無痕迹的「插入」到內容裡面去,比如你的內容是注重頭部的,那麼你就把吸引力主要集中在頭部,而如果做的好的就會把吸引力來個「四二四」的分化,頭部佔四成,中間兩成,尾部四成。為什麼尾部還要給這麼大的權重呢,還不是為了能使你的內容被轉發出去。

  其實想要把內容吸引力給做好,還要注重內容的外表,讓用戶讀起來感覺很舒服,這個就是一門大學問了 。文章寫好後,把所有的細節都畫出來,並且還要逐條分析,刪掉不需要的細節。而鑒別重要與否的一個方法是:看看如果改變這個情節,整個故事會不會超另外一個方向發展。

  我這兒有這樣一個例子。「老王像往常一樣吃著午餐,他今天吃的是紅燒茄子。突然,電話響了。老王皺了皺眉,心想誰大中午地打電話。便以大熱天很熱為由,不去理會。等到了單位,老王便看見領導黑著個臉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見他進來,劈頭蓋臉地吼道:為什麼不接老子電話?」其中有兩個細節,老王吃的午餐和他沒接電話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顯然就算老王吃了一碗臭豆腐對於情節發展不會有任何影響。但若是他接了電話,那後面的內容就大不一樣了。如果為了情節緊湊,大可刪掉吃午餐的部分。

  當然推廣也很重要,但這不是我這篇文章的重點。因此不要以為你只要堅持發文就能成功,但你非得說我寫個十年能行吧?這我就不好反駁了,畢竟為了發文拿出十年時間來換,不得不值得敬佩。不過有了好的方法可能也就兩三年的時間創造的價值就能達到你沒方法的十年時間創造的價值。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真有人能堅持十年每天寫原創嗎,相信棄更的還是占多數吧。

推薦閱讀:

直播內涵化勢在必行,還是顏值直播繼續一枝獨秀?
自媒體:自媒體傳播時代公眾媒介素養中信息的
自媒體:搜狐自媒體7天閱讀量直逼5萬?
自媒體時代,網友的言論對社會發展是貢獻還是參亂?

TAG:自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