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媒體:自媒體領域的困難不是說解決就能解決的。

  觀感疲勞。

  現在的高質量內容還是有很多的,但是它的多是建立在大量的自媒體人身上的,也就是說它是靠間接的數量來填充的,達標度肯定就會變小,而如此多的自媒體人卻是如此小的達標度,用工業術語來講那就是「產能過剩」。而不持續的高質量內容產出就使得內容資本不能一直高效轉換成獲益,不能一直獲益也就會讓自媒體人沒有動力,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信息源是有限的,自媒體人不重複包裝是不可能的,信息源枯竭是在所必然的。

  首先,高質量的內容其實還是容易產生的,但是持續產生基本上就不可能。因為根本沒那麼多話可以說。各行各業的人,所有能說的精華東西,其實要是天天說,而且不再重複的,三個月准能說完。怎麼可能持續產出?畢竟每個人的成長,經驗的積累不可能比說的話更快,所以一定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資源枯竭的問題。

  那要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呢?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把自己的內容打造成「一條龍服務」,從內容創造到廣告投放都是自己包攬下來,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調用你的資源來改變某一個有問題的地方。(華為的手機製作不就是在往產業鏈方向拓展嗎,這樣就擺脫了其它公司的技術麻煩)

  另一種是現象解釋,這是最常見,比如各種炒股的公眾號,科技公眾號等,包括一些網紅,它本質上是一種現象評論,只要這個行業還存在,就會每天出現各種新鮮事,這就解決了內容來源,然後加上自己的獨特的評論或者別的,那就會形成內容的表識度。

  但是用戶的觀感疲勞就不是那麼好解決的。因為一個人看問題的方法和思考模型,不可能在一兩年之內迅速改變,所以只要用戶長期接受你的內容,基本上用不了幾個月就能摸清楚。在信息如此過載的情況下,不能持續的給用戶新奇的感官,那麼內容創作者想要一直給用戶好的觀感,基本不可能。大家之所以還願意看,不是因為覺得你說的依然很好,而是因為別的他更不喜歡看,相比之下還是繼續看你吧。但是想進一步挖掘粉絲的消費能力,你得掂量點。這也就是為啥說願意持續掏錢的粉絲都是真愛。

  所以只要你想明白這些問題,那就知道為啥自媒體變現比較難了,很簡單,因為能提供的消費價值真的比較單一,而且時間也短,這壓根就不是變現手段能實現的。

  還是那幾句老話:別老是想著知識可以變現,你若不給用戶一些變現的機會,那你肯定是不大有機會從他們身上獲益的,吃的東西還是要分給一些那些給你吃東西的人的。


推薦閱讀:

今日頭條自媒體發布的文章是人工審核嗎?
「自媒體」的概念源自哪裡?
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哪一期最好看?

TAG:自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