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娃娃問題面面觀,幫孩子過好這一生

上次,我寫的一篇文章得到一些評論。

原文在此,知乎專欄中國式胖娃娃,很多都是肥胖症——現象、知識和誤區

有些評論很有意思,放出來,我也有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婆婆總是喂一大碗,才多大的人啊,我都吃不了那麼多還逼孩子吃,講道理是沒用的」

——

事實上,按照每公斤體重的能量需要量,孩子確實需要更多能量去提供生長發育的需要。隨著年齡增長,每公斤體重的能量需要會逐漸減少直至與成人接近,由於體重基數更小,孩子的餵養量不能按照大人的分量來,甚至超過大人。很多時候,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

在餵養的問題上,責怪長輩,迴避長輩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是要用科學理論潛移默化,慢慢誘導才是良策,畢竟,幫忙帶孩子,長輩也是很辛苦的。

如果能父母自己帶孩子的話,就更好了。可惜雙職工很多。互相理解。

「感覺周圍小孩,胖男孩比胖女孩多很多」

——

一點都沒錯,從目前上海的調查數據來說,根據性別分組,發現超重肥胖的男孩子,比女孩子確實多得多。

我們發現,尤其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中,超重和肥胖成為了更為嚴峻的問題。

而女孩子的情況,還是兩極分化,胖的也有,瘦的也有。

女生和男生的情況不同,可能源於女生對於體型的關注早於男生。因此,由於對體型過度關注引起的一些疾病,例如營養不良和厭食症更常見於女生。當然近些年,男孩子出現厭食症的比例也增加了不少。

「大人們可長點心吧,別讓孩子以後被人嫌JJ小」

——

這是在知乎日報上得到的評論,看似簡單粗暴,但其實,是真的。

從泌尿外科轉診來減肥的胖男孩很多。

因為脂肪過多,使JJ「埋沒」在脂肪堆中,顯得JJ過小,去看泌尿外科,想手術治療,被拒絕。

此時,外科解決不是最好方法,先減肥再說。

「只有看到這種文章,娃的體重一直中位數的才覺得安慰」

——

過年期間,家長、好友、親戚之間會帶著孩子串門,總是有「白白胖胖」的「別人家的孩子」作為對比,顯得你家孩子特別瘦。

每個孩子的生長軌跡也不同,過自己的日子,養自己的孩子,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

小編原文中並沒有列出各年齡別、身高別體重處於什麼百分位。

有需要的可以去找一下WHO官網上的生長曲線圖以及表格。

「我兒子五歲整,124公分,27公斤,身高正常偏高,超重不少,不過比較壯實,沒有什麼肥肉,能吃,能睡,能運動」

——

身高偏高的,體重偏重的,建議參照身高別體重評價標準。根據年齡判斷體重的意義不大。

「沒有什麼肥肉」?看、捏、掐是不能用來評價體成分的,建議進行進一步體測。

「姥姥就是照著年畫養我的,總怕我瘦了」

——

姥姥也是疼你,

但未來幾十年,日子還是要自己過的。

「話說易胖的幾種原因幾乎全都符合,卻只有117斤,17歲男,好開心」

——

話說,17歲,還要長身體呢,保證充足營養,加強鍛煉,把身體練得棒棒的。

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

中年發福的男同胞很多。才17歲呢,別得意得太早。

時間,是生活最狠的報復。

「那父母小時候不胖,年輕的時候也不胖,婚後發福了,他們的小孩胖的幾率有多大呢」

——

好問題,胖的可能性較大。

我們往往看到一家人都胖,但是你不能簡單判斷這就是遺傳的!肥胖不僅僅與遺傳有關,共同的不良的生活習慣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我們知道,母親在懷孕期間的體重增長同懷孕之前的體型一樣,會影響了胎兒的體型。也就是說,哪怕是孕前正常體型的孕婦,在懷孕期間「過多進補」,增長了過多的體重,如果產下巨大兒,那麼孩子日後發生肥胖的風險要比正常出生體重的孩子要高得多。

根據表觀遺傳學的理論,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好習慣或者壞習慣通過對基因表達方式進行各種修飾,並把這種「修飾」通過遺傳傳遞給下一代。有人形容,表觀遺傳,就是可遺傳的環境印記。我們可以把表觀遺傳學看成是進化論的一種補充。

「以後就說:生個大瘦小子」

——

認真的說,那也不行,研究發現,出生時是低體重兒或者小於胎齡兒,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不胖不瘦剛剛好。

本文內容首發於公眾號:營養醫師在線

圖片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內臟肥胖的減肥秘籍
看過來!貓貓的肥胖鑒定
中國式胖娃娃,很多都是肥胖症——現象、知識和誤區

TAG:肥胖 | 健康 | 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