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20秒記憶的「職業病人」,死後卻享受與愛因斯坦一樣的待遇

對他來說,生命是永遠的現在時態

曾經有那麼一個都市傳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鐘,7秒之後,魚不會再記得曾經的事情,所以在那一方小小的魚缸里,它們永遠不會覺得無聊

不過,這個根本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傳說早就已經被闢謠了無數次

這個沾染了浪漫色彩的傳說倒是比較受到各種網路小說作者的喜愛

記憶,真的是一種很玄妙的東西

科學的說法是,記憶,是神經系統儲存過往經驗的能力

可千百年來,人們卻始終不知道記憶這種東西,究竟是什麼樣的

它受到什麼的影響?它究竟儲存在大腦的哪裡?

沒有人知道答案

於是,數不清的腦科學專家前赴後繼,探索記憶的秘密

然而,在記憶與大腦的研究歷史裡,最出名的人恐怕不是哪個醫生或者科學家,而是一位患者

一位從27歲開始,就以病人作為唯一職業的患者

他自從接受了一次切除手術,就再也記不住任何新的東西

他就像是「金魚人」,他的記憶只能保持短短的幾分鐘甚至幾十秒

可他的案例,卻被作為典型,寫進了研究記憶與腦神經科學的書里

在世界上,幾乎每一本神經學的教材中,都有專門的一章,留給這個代號為「H.M.」的病人

他終身的職業是病人,卻開啟了當代腦神經科學的研究

甚至在他去世後,他的大腦「享受」了與愛因斯坦大腦一樣的待遇——被切成了2401片70μm厚的樣本,送到實驗室中研究

圖:亨利的大腦被切片

在他去世後,人們才終於知道了書中神秘的「H.M.」的名字

亨利·莫萊森,世界上最著名的健忘症患者

他的生命,是永遠的現在時態

圖:亨利·莫萊森(Henry Molaison)

1926年2月26日,亨利出生在美國的康乃狄克洲哈特福市

出生的時候,亨利與正常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兩樣

他有著大多數男孩子都有的特點,每天在外面折騰玩耍,喜歡一切新鮮的事物

直到7歲那一年,一場意外的自行車事故中,亨利撞傷了頭

撞到頭的亨利當場昏迷,嚇得周圍的人大驚失色

幸好,幾分鐘後他悠悠轉醒,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大礙

圖:幼年的亨利與父母

或許,正是這一次不算嚴重的車禍導致了他的癲癇

自那以後,亨利就一直遭受著癲癇的困擾

到了16歲的時候,亨利的癲癇發作得愈發厲害

他口吐白沫,咬自己的舌頭,四肢不停地抽搐

頻繁發作的癲癇讓他不得不停學在醫院接受治療

一直到21歲,他才勉強完成了高中的學業

高中畢業後的亨利到了一家工廠當裝配工

可他已經註定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工作與生活

他經常眩暈、昏厥,抗癲癇葯的劑量越來越大,效果卻越來越差

最終他只能辭職在家休養,不能出門

就在亨利被癲癇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時候

當地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威廉·斯科維爾找到了他

威廉告訴亨利,他可以幫助他

在上世紀20~50年代的時候,一種叫做「腦前額葉切除手術」的「治療」方法風靡美國

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簡單安全的治療精神錯亂」的手術

而這項手術還在1949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據說是諾獎最「眼瞎」的一次)

圖:堪稱科學界最恐怖黑暗的真實故事!在你大腦開個「窟窿」就能拿諾獎?

(點擊圖片回顧)

作為一名優秀的神經外科醫生,威廉自然也知道這樣的手術

可威廉認為,這樣的手術相當的不精確,盲目的手術會讓患者陷入危險之中

為此,威廉設計了一套極為嚴格的操作程序,仔細記載每次手術所切除的大腦位置

威廉相信,切除大腦的「內側顳葉」是療效最好的

這是一項危險的手術,那時候的人們,對大腦並不了解,對精神病的治療更是抓瞎

可絕望的亨利和父母等不了了,他們決定孤注一擲

圖:亨利準備接受手術

1953年的8月25日,亨利接受了威廉醫生的手術

這一天,也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拐點

威廉醫生給亨利打了麻醉針,分別摘除了亨利大腦左右兩邊的內側顳葉部位約8cm長的腦組織

他的海馬構造與鄰近組織,大部分的杏仁核與內鼻皮層也都被切除

圖:亨利大腦與正常大腦的區別

手術很成功,亨利發病的程度和頻率有了顯著的下降,也沒有變成一個「沒有喜怒哀樂的傻子」,一切看上去都很好

可對於亨利來說,他的生命從這一刻開始,開始了永遠的原地踏步

他找不到去衛生間的路了,剛吃過午飯的他不停地問護士什麼時候開飯

他翻來覆去地看著同一本雜誌,十分鐘的對話里將一個笑話來來回回說了很多次

他無法結交新朋友,每一次見面,他都覺得是初次相識

他再也沒有辦法記住新的東西了

任何東西他都會「過目即忘」,大腦永遠只剩下20多秒的記憶

一轉身,他就會忘記自己說過什麼,做過什麼

可他記得很多之前發生的事情

他記得自己的父親來自路易斯安那州,記得母親來自愛爾蘭

他知道1929年的美國股市崩盤事件,也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

圖:亨利與父母的合影

威廉醫生對亨利做了測試

他的智力很正常,基本性格也沒變

可是他卻再也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了

他記得曾於父母同住的故居在何處,卻找不到手術前半年多自己的新家在哪裡

亨利患上了「順行性遺忘症」和一定程度的「逆行性遺忘症」

「逆行性遺忘症」讓亨利忘記了手術前一兩年的大部分事情

而典型的「順行性遺忘症」則讓他再也無法記住手術後的事物

手術後失憶,在經歷了腦前額葉切除術的患者身上並不少見

可亨利,卻是其中極為特殊的一個存在

他損失的記憶能力非同尋常而又異常清晰

並且他的手術過程被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於是,亨利成為了研究記憶的最佳實驗對象

他被化名為「H.M.」,成為了一名「職業病人」

數不清的優秀科學家慕名來研究他

而其中,一位名叫布倫達的女科學家佔據了重要的一席

當2009年《神經元》雜誌發表關於亨利的特邀稿的時候

文章的結尾出現了這樣的一段話,「H.M.之所以能在神經科學研究史上佔據如此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當年研究他的那個年輕科學家,正是布倫達·米爾納。」

圖:布倫達·米爾納

布倫達是個傑出的實驗科學者,對基礎概念也有著極強的洞察力

1955年,36歲的布倫達從英國去到美國拜訪亨利

開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對於亨利的研究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大腦不同區域主管不同神經功能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可在幾十年前,科學家們並不知道堅硬的顱骨內,這一團柔軟滑膩的灰白色組織到底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的

經過對亨利和另外9位接受了顳葉切除術的病人

布倫達和威廉醫生一起得出了結論:在亨利被摘除的大腦部分中,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其形狀細長彎曲,那是個被稱為海馬體的結構,亨利的記憶障礙,與他海馬體的缺失有關。

既然這樣,那麼海馬體,應該就是大腦用於管理記憶的部分

而亨利除了再也不能記住新東西,其他的一切都沒有受到影響

那麼海馬體應該對其他的神經活動影響很小

通過對亨利的癥狀與手術情況的分析

神經科學歷史上,第一次有了一項可以明確定義的神經功能——記憶

這開創了大腦功能分區研究的先河

可是,亨利並非完全不能記住東西

實際上,當布倫達讓亨利在屏幕上看一串停留一陣又消失的數字,再讓他立即重複

當數字僅有6~7個的時候,亨利能準確地完成這項任務

亨利的短時記憶能力並不比一般人差

可他實在是太「健忘」了,他忘記東西的速度快得驚人

那麼,記憶與遺忘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實際上,記憶,對於正常人來說似乎是個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

人們似乎並不需要刻意去記住自己有沒有吃過午飯

可對於大腦來說,記憶刻意分成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就是短期加強神經節點的效率,時間段,強度高,幾十秒後,短時記憶就會消失

可長時記憶就不一樣了,強度不算高,卻效果持久

海馬體,就承擔著將短時記憶轉化成長時記憶的作用

它將人們閱讀的書、欣賞的畫、品嘗的美食、眺望的風景,都分門別類一一整理好,珍藏起來,以供人們日後回憶

失去了海馬體的亨利,自然也就失去了將短時記憶轉化成長時記憶的能力

那麼,失去記憶能力的亨利,就一丁點兒記憶功能都沒有了嗎

布倫達繼續對亨利進行著研究

在布倫達的指導下,亨利拿著一支鉛筆,一張畫著雙線五角星的紙片,沿著五角星的輪廓,在雙線之間再畫出一個五角星

這看似簡單的任務,實際上很難順利完成

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亨利都不能直接看到自己在紙片上畫的五角星

他只能看到鏡子中,自己畫五角星的影像

左右顛倒的鏡像讓亨利畫出的線條歪歪扭扭,沒辦法畫出直線

但是經過幾天的練習,亨利卻能夠流暢地對著鏡子畫出五角星

甚至一年之後,他都還能順利地將五角星畫出來

儘管,他根本不記得自己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練習

每次畫畫,對亨利來說都是一次嶄新的經歷

當某一次他順利流暢地畫出五角星的時候,他驚訝地說到,「這麼簡單?我還以為會很困難呢!」

亨利並沒有喪失自己的「程序性記憶」

記不住任何事情的亨利,卻可以通過訓練,掌握動手操作的新技能

布倫達意識到,在海馬之外,還有別的記憶可以生成

海馬固然對於記憶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可它卻只掌握著某一類特定記憶的轉化

對於「程序性記憶」,它並沒有橫插一腳

程序性記憶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記憶,包括對知覺技能,認知技能,運動技能的記憶。

程序性記憶可以幫助人們完成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任務

穿鞋帶、編辮子、游泳、騎車、演奏樂器、飛快地打字…

這些似乎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學習過程

這些與運動相關的記憶的生成與小腦、紋狀體、運動皮層等有關係

實際上,亨利學會的,不僅僅是這些

他還能形成潛意識,對看過的畫片留下說不清道不明的印象

他能完成一種叫做「重複啟動」的心理學測試

他還能準確地畫出自己居住的單元房的地圖(手術後才搬過去)

起初,人們認為,這種與肌肉相關的記憶,可能是一種特例

可隨著對亨利的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特例」告訴人們,這並不是什麼特例

這些都是一類被稱為「非陳述式記憶」的記憶方式

這一類記憶在海馬體之外悄然成形,深藏在潛意識中,神不知鬼不覺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而海馬體,與記憶相關,卻不是那種簡單而直接的聯繫

亨利讓科學家們的眼光鎖定在海馬體之上,提出了簡化而有效的記憶生理模型

又讓科學家們將眼光拓展到海馬體之外,在大腦的其他部位搜尋著更多與記憶相關的東西

科學家們一點點挖掘著記憶的神秘成因

一層層撩開遮在記憶與大腦面前的神秘面紗

記憶的生理基礎,神經系統與記憶的關係

曾經玄妙而虛無縹緲的東西漸漸凝成了實體,為人們所知

而亨利這個腦神經科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品,也步入了風燭殘年

縱然他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大夢初醒的第一天

可時間,還是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自從27歲那年的手術之後,他再也沒辦法獨立生活

他先是搬進了父母家裡,再是親戚家,最後是養老院

圖:亨利在養老院里

他喜歡看電視,喜歡和別人聊天,喜歡玩填字遊戲

即便他一轉頭就會忘掉電視說了什麼,和別人聊到哪兒

他幽默而風趣,常常妙語頻出

當研究者問他,「你吃過飯了嗎?」

他會笑著說,「我不知道,我正在和自己爭論這件事。」

甚至他也喜歡善意地捉弄人

一次,他與一位研究者走在麻省理工的校園中

研究者問到,「你知道我們在哪兒嗎?」

亨利立刻說,「怎麼啦?我們當然在麻省理工!」

研究者驚訝地說不出話來,亨利得意地笑著指了指前方學生的T恤,上面印著3個大大的字母,MIT

亨利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實驗品,或者說,被試

他性格溫和友善,容易相處,永遠樂於嘗試那些稀奇古怪的測試

如果一個人每時每刻都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身邊都是陌生人

那麼他只能有兩種選擇,要麼把每個人都當做敵人,要麼把每個人都當做朋友

顯然,亨利屬於第二種人

他平靜地接受了這個每天都「恍如從夢中驚醒」的世界

對身邊的老朋友和「新朋友」都保持著無比的友善

有時候,研究者會問他,「你做過什麼嘗試讓自己記住的事情嗎?」

亨利會狡黠地笑笑,說,「我怎麼會知道,就算我嘗試過,我也記不住啊。」

他敲敲自己的腦袋,感嘆道,「這真是個榆木疙瘩。」

2008年12月2日,82歲的亨利結束了自己「27歲」的人生

按照他早年簽下的協議書,他的大腦被取了出來,切成了2400多片70μm厚的薄片,用於計算機建模

亨利的大腦信息,將會在經過重構後全部公開,成為一個像「Google地球」一樣的公開資料庫

圖:亨利的大腦切片

亨利當了一輩子的「專業實驗品」,死後,他的大腦活在了計算機里

與很多腦神經科學家相比,亨利對現代腦神經科學的貢獻更大

如果亨利知道這些的話,應該會十分欣慰吧

在他的身上,始終有一些信念,從未失落過

他總是希望,科學家在他身上所發現的一切,會對別人有所幫助

「亨利,明天你打算幹些什麼?」

「我想,任何對別人有用的事情。」


推薦閱讀:

如何做到眼腦直映?是否有跡可循?
為什麼我的大腦強迫我忘記一件對我來說特別痛苦的事情?
人的大腦會不會是最強大的寄生蟲?
最強大腦第五季已出,大家怎麼看?
從原始的網狀神經系統進化為脊椎動物複雜的神經系統,經歷了哪些關鍵變化?這些變化提供了哪些進化中的優勢?

TAG:记忆 | 大脑 | 健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