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還是孩子時,世界真的好殘酷」Part2:讓我們來談談「分離焦慮」
在有的孩子身上,「分離焦慮」會發作的比其他人更嚴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我更傾向於把「分離焦慮」看作是一種人類先天性情上的偏向性。
大家好,我是陳棉棉。坐標溫哥華的兒童教師,堅持每周更新,與讀者分享北美幼教專業知識和工作中的趣事。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微信公眾號:「愛麗絲與奇妙豆」。文章配圖全部來自網路,侵刪。
本月文章是關於學齡前兒童的抑鬱和焦慮感的,主要分為四個部分(PART1-nPART4),爭取每周更新一篇,月底寫完整個系列的主題文章。本周正是「當你還是孩子時,世界真的好殘酷」系列的第二篇,Part 2:讓我們來談談「分離焦慮」。
成長的煩惱,從幼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據我的觀察,2~3歲的兒童的主要煩惱,來自好幾個方面,首當其衝的,就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一種幼兒對於外界環境變化產生的不適和恐懼,是一種應激反應。2~3歲的幼兒,正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他們真心認為世界是圍繞自己旋轉的,而我們這些周圍的大人都是為了服務他們而存在的。
他們的心理活動如下:
如果我看到的是這樣,那麼事實就是這樣。
如果我希望的是這樣,那麼事情就應該這麼發展。
如果我需要誰,誰就應該馬上出現在我面前。
在這樣的思想認知之下,一旦孩子察覺到我們沒有及時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就會有「我的世界將被摧毀」的末日般的感覺,會哭得驚天動地、山崩地裂。
作為兒童教師的我,最常目睹的,就是這種幼兒的「分離焦慮」。這與孩子是不是聽話、教師是不是和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合理都沒有必然關係。在有的孩子身上,「分離焦慮」會發作的比其他人更嚴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於把「分離焦慮」看作是一種人類先天性情上的偏向性:人有外向和內向之分,有容易適應新環境的,也有難以適應新環境的,這都是正常現象,無需太過擔憂。
坦白來講,「分離焦慮」在我們班幾乎所有小朋友身上都發生過,而且發生在周一和周二的頻率特別高。這是因為,孩子們整個周末都開心的與父母待在一起,周一周二回學校會尤其不習慣。
讓我們一起來看這樣一個現實案例:
小芊是個兩歲半的古靈精怪的小姑娘。她的性格開朗、調皮而又有幽默感,常常說出一些話讓我們捧腹大笑,比如穿上兒童太空服,得意洋洋的說「我是來自外星的公主」之類的話。
小芊什麼也不怕,連蜘蛛和老鼠在內的她什麼都不怕。有一次,我們班的兒童衛生間里出現了一隻大蜘蛛,把一名三歲的大男孩嚇得一蹦三尺高,尖叫著衝出衛生間。小芊冷靜的踱步過去看了看,口齒清晰的對我們說:「真傻,蜘蛛有什麼可怕的。它很可愛啊。」接著,她又仰起頭,一臉盼望的說:「我們能把它養在教室里嗎?」
就是這麼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姑娘,最怕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分開的一瞬間。每個周一或周二,小芊的「分離焦慮」都會變得比平時更嚴重。
當小芊爸爸送她來幼兒園時,她會尖聲哭叫:「不,不,爸爸不要走!!!」然後尖叫、踢腿、牢牢抱緊父親不撒手,眼淚噴涌得像噴泉一樣。
當老師把小芊抱在懷裡安慰她時,她會反覆像扭股糖一樣扭動、哭泣、哀叫不已,老師的耳膜都快被她的高分貝震碎了(幸好她不太抓人和咬人)。
面對這種情況,我通常會用下面四個步驟進行處理:
(1)接納和承認她的感受:
「我知道你想爸爸了,不希望爸爸離開,所以你很難過。」
(2)表露「同理心」,實現「共情」:
「我知道,小芊整個周末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很開心,今天要說再見真的很難。」
(3)用簡單的句子解釋目前的局面,給予孩子信心:
「小芊,你也知道爸爸媽媽需要去上班,對嗎?今天下午他們就會回來接你的,而且他們每次都很準時哦。」
(4)提供解決問題的幾種辦法,給予選擇權:
「現在你是想和老師抱抱,還是想自己去圖書角安靜的休息一下?」
小芊每次都會選擇「抱抱」,因為她在脆弱的時候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不過,我也在盡量鼓勵她學習更獨立的處理負面情緒,所以我常常會引導她去圖書角做一些安靜的活動,順便反思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以便慢慢學會自我控制。
這裡有一個小技巧:如果我們更傾向於鼓勵孩子去圖書角冷靜一番,我們通常會把這個「更偏好的選項」放在疑問句的後半部分,比如:
「現在你是想和老師抱抱,還是想自己去圖書角安靜的休息一下?」
2~3歲的兒童,天然會對句子靠近結尾的後半段更敏感,所以我們應該盡量把更重要的信息放在後面講。另外,一定要使用簡單句型。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他們很難聽得進長難句。
如果孩子的年齡大過三歲,我們甚至可以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啟發他們自己尋求的解決方案,比如:
「你現在想做點什麼呢?」或者「老師能怎樣幫你,讓你心情好些呢?」
按照以上的四個步驟來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既有利也有弊: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傷害孩子的感情,會讓他們很有安全感,和老師的感情聯繫更緊密;
缺點則是會耗費較長的時間。我在加拿大的BC省工作,按照法規,這裡的教師和3歲以下兒童的比例是1:4。在我們班,3個有執照的老師一起工作,共同教育12個孩子。然而,在大多數中國的幼兒園,很多時候老師和學生的比例都超過1:20,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壓力巨大,是難以負擔這種耗時耗力的處理方式的。
因此,我的處理方式未必就是唯一正確的處理方式。很多人的教育方針會不同,關鍵是要能保證孩子在總體上得到足夠的關注、耐心、溫柔的教導,同時也不缺少嚴厲的規矩和約束。
(關於2~3歲兒童的教育方針,詳情可直接戳我前幾期的文章:天使寶寶的日常作息表,或點擊我的專欄查看全部文章)
比如我有一位同事就是嚴厲型,平時她專治得寸進尺的「熊孩子」。我們的教育方針非常互補,作為團隊搭配的剛剛好。有些極端情況下,我耗盡耐心而孩子仍然哭鬧不止,這時輪到她出馬,聲色俱厲的對小朋友大聲說:
「不許再去找愛麗絲老師的麻煩!你去那邊坐好,現在,馬上!」
小朋友們都很會察言觀色。他們此時會扁扁嘴、眼睛骨碌骨碌轉,悄悄觀察周圍會不會有人同情他們。一旦發現沒有,他們反而會乖乖的聽話去坐好。
現實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對待孩子,一味的溫柔是行不通的,而太過於嚴厲則會讓孩子失去無憂無慮的天真,變得心事重重。這就是為什麼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溫馨的家庭氛圍,也離不開規則嚴明、運轉良好的學校氛圍。
下一期文章,我們會講到兒童的「同伴衝突」問題,已經如何引導他們妥善建立「分享精神」。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老師偶爾的打學生行為是否可以被理解?
※如何評價「華德福」教育模式?
※面對不聽告誡的熊孩子,採取哪種方式最為合適,既可以讓熊孩子受到教訓,又不讓自己顯得缺乏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