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醫療:社會習慣、制度與良知

一,

中國社會普遍不能接受技術也可以賣出價格。經常被提到的故事就是那個著名的:修理機器。怎麼修理不值錢,但知道為什麼在這裡修理卻很值錢。但很可惜的是,中國的醫藥定價體系仍是傳統方式的。看病的價格很便宜,但賣出的藥品等比較貴。

不但定價如此。醫生出門診能經常看到有人拿一個檢查單插隊進來,說:醫生我沒挂號,就是希望你看下結果,說說有沒有病。只要說說有沒有病就行。在他看來,這樣的知識服務不值錢。

二,

中國醫生的整體水平不高。從學歷上就一目了然。根據2013年的中國衛生年鑒統計數據提示,雖然我們有280萬醫生:本科及以上佔28.5%,大專佔38.7%,中專佔30.0%,高中及以下佔2.7%。儘管每年有相當多醫學本科生、碩士、博士畢業。但至少有1/3不選擇行醫。

為什麼這麼多醫學本科、碩士、博士不選擇做醫生?我們可以看另外一個數據。2012年夏季達沃斯9月11-13日在天津舉行,時任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中國的衛生費用佔GDP比重僅為5.1%,不但低於高收入國家(平均8.1%),而且比低收入國家的比重還要低(平均6.2%)。而與中國同在金磚國家中的巴西和印度分別達到了9%和8.9%。當中國醫藥費佔GDP如此低下的情況下,中國怎麼可能給那些醫學本科生、碩士、博士合理的收入?給不了收入那就自然讀完書就不做醫生,甚至離開醫藥領域!

有人說中國醫生們有藥品回扣等等灰色收入呀。對不起,藥品回扣也是總醫藥費的大盤子里的一份子。總醫藥費偏低的情況下,有藥品回扣也改變不了收入偏低的事實。

(數據說明一切)

三,

儘管中國醫生的整體學歷偏低、收入偏低。但中國的醫療產出並不是很差。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的世界排名是遠遠高過中國醫藥費佔GDP比例排名的。「醫藥費/GDP」世界排名在100名開外,而「人均預期壽命」排名大概在世界70位左右。說中國醫生用較低的衛生投入搞出世界較好的衛生產出是基於數據的合理判斷。

那問題出來了:「人均預期壽命」排名高,而「醫藥費/GDP」世界排名低-----這會導致什麼後果呢?

首先是醫生們的勞動付出大而回報低,所以醫生們抱怨多。其次是,中國醫療只關注病人得到什麼樣的醫療技術,而不關心疾病侵襲下的受傷的心靈。我們經常說醫生對病人:總是去安慰,常常是幫助,偶爾去治療。但我們直接省掉了醫生們寬慰病人!從而達到高效的治療疾病。這樣的結果是:醫患矛盾爆發!

(血跡斑斑的醫生更衣室)

四,

就如我的文章《沒把人當做人-----醫患矛盾的根源》所述:

病人首先是人,而不是得病的機器。但我們今天的醫療制度設計時關注疾病遠遠多過關注人。病人的病在先,所以醫生們的重點是看病。來了一個病人,不管他的痛苦、不管他的情緒、不管他的不幸,來首先請你簡明扼要的暴露病史、醫生極快查體發現疾病要素,趕快診斷和治療……至於病人的痛苦感覺、至於病人的擔心猶豫、至於病人的體驗與情緒等等人的因素,誰在乎?醫生根本沒法去在乎。他一天烏壓壓的看一大堆病人,連喝水上廁所都不一定有空閑。自己的感受都沒在乎,還能在乎病人的體驗?

病人首先是人,而不是理性理智的完人。醫生們抱怨:你等幾個小時而我醫生幾分鐘打發你的原因就是想著後面還在等幾個小時的病人。醫生們抱怨,你為什麼你那麼自私的只考慮自己而不想著背後的那些病人?但病人是人呀,他不見得明白這道理,他不見得那麼理性。醫生們抱怨:診治疾病也要尊重事物的客觀性,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挽救成功呀。但病人是人呀,他懂什麼客觀規律的不可抗拒性,他覺得他付出了那麼多就應該換來健康。醫生們抱怨:我是人,我也要收入、休息,我也會疲倦、恐懼和絕望。但病人是人呀,他不見得被疾病折磨時還能同情別人、體諒別人;病人不見得被疾病煎熬時還能明白看病也是付出成本的、診治疾病的客觀成本不由病人的財力來決定而是由疾病本身來決定。

是人就會有弱點、有盲區、會痛苦、會瘋狂、會絕望、會喪失理智!是人就有貪婪慾望、有僥倖心理、有……而醫生也是人。醫生也有慾望,有痛苦,有絕望!

我們沒有把病人看做是人,也沒有把醫生們看作是人。

五,

不是人就是機器。在機器眼裡是沒有良知的。

過度醫療在很多時候是技術上的局限性所致,這不是良知出了問題,而是因為知識不夠所致。中國的醫生的整體培訓質量不高,很多醫生缺乏足夠達標的知識水準、邏輯判斷能力等。這導致了不少過度醫療。但更多的過度醫療是明知而故犯!

為什麼明知而故犯?因為在醫生不過是治病的機器,不是人。在機器眼裡是沒有良知的!


推薦閱讀:

是該嚴肅的說說中醫藥了
為什麼有人說中國醫生對遠程醫療不感冒?

TAG:过度医疗 | 良知 | 中国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