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普洱門前是非多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道理淺顯得很。又有人講,茶無高下,適口為珍。這說的也沒錯。大部分人喝茶,並不考究,就是喝個茶味或者圖個痛快。又有一小部分人,把喝茶培養成興趣愛好,這更是好事。但是也有一些問題隨之而來,愛好者碰頭,總喜歡一決高下,不是比硬體,就是比軟體,總要分個勝負才好。不信你們看茶友聚會,大家互相吹捧,也從來不會說這是某某局的某處或者是某某集團的某總,而是給冠之以「岩茶高手」、「老茶高手」之類的高帽子。新茶友面對「高手」惶惶然,被戴高帽者則是熙熙然,偶爾發生一點爭論,既無傷大雅更不會傷了和氣,清茶在口,清芬在手,茶畢各自歸去,也算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論戰也是好玩的事情,畢竟愛拼才會贏,誰都不希望堅持多年甚至數十年的愛好,最後成了和臭棋簍子下棋,越下越臭。

各大茶類的粉絲裡頭,普洱粉絲絕對是最喜歡掐架的。古樹和台地、大廠和小廠、新茶和老茶、生茶和熟茶、干倉和濕倉,這些概念簡直就和汽油似的,一點就著。上新浪微博上看一下,有好幾伙人圍著普洱互相飆粗口。別的茶類雖然偶有爭論,但絕對不會有普洱這種經年累月、各執己見、真偽難辨的論戰。

有一位知乎用戶新發一文,在其中大談了普洱「重手泡」的好處與必要性,認為「暴露茶品缺點最好的方法,就是採用重手泡法。高濃度的茶湯會將茶品的所有特點表露無遺,而缺點會被格外凸顯」。我認為這種觀點和做法,是非常荒謬的。

普洱茶之所以最容易引發論戰,一是因為「普洱茶」這個概念本身既包含產區範圍又指向工藝特徵,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而其它六大茶類,完全是按工藝區分,不帶產區屬性;二是因為普洱作為一種在全國範圍內被茶友廣泛接受的茶,不過才十餘年的歷史,評價標準沒有完全確立。普洱茶友對新茶評價標準不統一、對陳化規律爭議很大、對純料與拼配也多是人云亦云。

好茶之「好」,一定會有明晰的標準。比如龍井群體種優於龍井43號這一點,就屬於茶友全票通過的那種,完全不存在爭論。群體種比43號好在哪裡呢?就好在香氣的層次上。對於普洱茶,我們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態度,什麼樣的普洱茶算「好」呢?是香氣高揚滋味醇厚,還是回甘持久茶氣剛猛?對於普洱茶的苦澀度應該如何認識?如果說別的茶評價標準遵從原料和工藝這個二維標準的話,那普洱茶還需要加上一個時光的檢閱。普洱茶的評價標準是原料、工藝、時間的三維標準。

那位知乎用戶的文章里,最大問題便在於此:一味地強調要「重手泡」才能充分展現一款普洱茶的優點和缺點,卻對什麼是優點、什麼是缺點隻字不提。

普洱圈子裡有一位黃剛老師,人稱黃普軍校校長。這裡不討論專業水平和商業道德之類的問題,只說校長一件很牛的事情,就是給熟茶和中生代生茶分別定出了明晰簡單的標準。熟茶的標準是香甜厚滑醇,生茶的標準是醇潤甘和舒。

這兩個標準是太好了,因為很實用。你喝一款熟茶,比如大益的7572,就對照著香甜厚滑醇這五項指標,哪一項或幾項存在不足,一目了然。

對於普通茶友,評茶的最佳手段就是在適飲濃度進行品評。適飲濃度就是一款茶品飲起來愉悅感最佳、香氣甜度醇厚度苦澀度等指標最為均衡的一個濃度。淡於這個濃度,茶湯就輕浮寡香,濃於這個濃度,茶湯便重濁滯澀。

對於專業審評人員乃至發燒茶友來講,在正常濃度上品飲連續三道左右的茶湯,一款茶的缺點會暴露無疑。沖泡也絕對不是簡單地掩蓋缺點、展現優點。最佳的沖泡風格是展現出一款茶的獨立個性。紅茶烏龍茶是這樣,普洱茶也是這樣。

所以不談優缺點,只講重手泡。除了委屈腸胃,我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用處。

推薦閱讀:

世界那麼大,茶餅為何偏愛棉紙包裝?
學生黨怎麼買到好喝不貴的普洱?
生普洱茶的陳化價值如何鑒別?

TAG: | 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