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說雞| 雞到底有多聰明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存在一個物種,就一定會有一個、或一群科學家,對它「情有獨鍾」。今年的生肖,雞,也不例外。

最近,我的小夥伴 @東華君 發給我一篇關於家雞認知能力的研究綜述,格外有趣。這篇發表在《動物認知》(Animal Cognition)雜誌上的文章中,作者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動物行為與智力方面的科學家,洛麗·馬里諾博士(Dr. Lori Marino)。從家雞的感覺方式、時間感知、情節記憶、邏輯推理、數學能力、自我控制和社交技巧等方面,系統回顧了過去數十年,科學家們關於家雞行為的實驗研究。

趁著雞年到來,我們和其他幾個小夥伴 @鶯柳上@insoulter 也相約,各以此文為題,寫一篇科普,以文會友,豈不快哉。我細細看過文章以後才發現,原來雞真的一點兒也不笨,只是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這些動物的智力,並沒有給於足夠的關注。我先拋磚引玉,對綜述的總體內容做個介紹吧。更加詳細,也更加有趣的內容,還請大家關注本專欄其他作者的後續文章,一定會更加精彩!

小夥伴們的文章也已寫好:

@鶯柳上雞年說雞| 雞也有邏輯思維?

@東華君雞年說雞 | 小雞也會算術,是行走的「計算雞」

@insoulter雞年說雞 | 我懂你的痛

首先要說的是,家雞是由一種被稱為原雞(red jungle fowl ,Gallus gallus)的野生禽類,馴化而來的。目前認為家雞的馴化,最早大約發生在8千年前的印度和東南亞地區。但是,也有分子生物學證據表明,有可能5萬8千年前就已經有家雞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目前,全球大約有190億隻雞,是所有家養動物中最多的。而家雞跟野雞,其實,在很多生理特性上,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下研究中所提到的雞,都是指家雞。

雄(左)、雌(右)原雞的畫像 圖片來源 wikipedia.org

一 、我們先來看看雞的各種基本感覺能力:

1. 它們最重要的感覺器官是喙(huì),也就是它們的嘴。在喙的背部,有大量高度敏感的神經分布,讓雞能精確地區分,所碰觸到物體的質地。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雞,會經常在地上啄東西的原因。但是,為了這項特殊的感覺能力,它們需要付出十分慘痛的代價,因為如果它們的喙受傷,它們就將承受十分巨大的痛苦。

2. 雞能看到,比人類還要多種類的顏色,它們也能同時聚焦遠處的物體,和近處的物體。也就是說,它們在看著自己身邊的同類,或附近地上食物的同時,還能觀察天空中是否有捕食者。而這項能力,是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大多數哺乳動物所不具備的。

(3)它們也能聽到人類聽不到的,更低頻率的聲音。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樣一種說法,一些動物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可能是因為地震發生時,往往低頻的次聲波,會比地殼的實際運動,更快傳播。

(4)它們對觸摸也很敏感,它們的皮膚表面,有大量的感覺受體,能感受到溫度、壓力、和疼痛。

(5)一些雞,還保留了遷徙鳥類的本能,能感受到磁場的變化,理論上,它們也可以用地磁場來為自己導航。

一隻正在啄啄啄的家雞 圖片來源:作者的綜述文章(見下面鏈接)

2. 科學家發現,雞也具有基本的時間感知能力和情節記憶能力。

(1)關於時間感知能力,家雞在一個通過區分不同等待時間,以獲得更多食物的實驗中,成功地區分了不同的等待時間。

實驗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一隻家雞,會看到觸摸顯示屏上顯示一個視覺提醒,表明計時開始,等待6分鐘以後,只要它開始琢觸摸屏,就會得到食物。科學家發現,經過幾輪實驗以後,雞就能成功地估測等待時間,只有在等待了大約6分鐘左右的時候,它們才會更加頻繁地啄觸摸屏。

(2)多個實驗也表明,雞也有很好的情節記憶能力。

例如:科學家做的第一個實驗是,測試雞是否能夠進行關聯學習。實驗中,科學家先分別播放三種不同的聲音,然後,在每個聲音後,讓雞遭遇到一種不同的結果,分別是:好結果-獲得食物的、壞結果-被水槍噴水,中性結果-什麼也不發生。每種結果,總是與一種聲音相對應,也總是發生在聲音播放後的第15秒鐘。實驗表明,雞能夠學會把特定的聲音與特定的結果相關聯,從而在聲音出現後,就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性應對行為。對好結果表現興奮,對壞結果趨於憤怒。

雞用情緒去決策它們喜歡那種環境 圖片來源:作者的綜述文章(見下面鏈接)

實驗二,科學家用兩個外觀不同的盤子,每個盤子分別裝一種不同的食物,餵養孵化後五天大小的小雞。剛開始,小雞可以自由選擇食物。一段時間後,科學家就只固定地,只拿其中一個盤子,只提供一種食物。這樣,時間久了,小雞就會對這種食物產生「厭惡」。之後,科學家再拿出這兩個盤子,只是這次,盤中事先並沒有裝好食物,小雞要等待一會兒,科學家才會拿來食物。結果發現,小雞已經可以準確地辨認出,哪個盤子會出現自己還沒有「厭惡」的食物,提前圍著盤子等待。

除此了上面兩個實驗以外,一些研究還發現,成年的雞不但能夠辨認出自己熟悉的,完整的物體,還能通過,僅看到的,一部分的物體,就辨認出這是以前自己認識的物體。也還有一些研究證明,小雞和母雞,不但都能記得,自己以前在哪裡發現過喜歡吃的食物,更能準確記起食物的種類。

小雞能用過去的經驗,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圖片來源:作者的綜述文章(見下面鏈接)

3. 科學家發現,雞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比較,也具備初步的數學能力。

(1)考察雞邏輯比較能力實驗,是一個被稱為「可轉化的參考對象」實驗,這個實驗是基於雞群內部總會出現啄食順序的等級結構,等級高低一般由打鬥結果決定。簡單說就是,兩隻陌生的雞一見面,先會打一架,打贏了的那隻等級高,擁有優先的啄食權,找到食物後,也不會再被等級低的成員搶奪,而打輸了的就相反。科學家就利於雞群的這個特性,巧妙地設計實驗,觀察到了,雞是如何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的。

首先,科學家找來一隻母雞,讓它看到比自己等級高的雞,被另一隻陌生的雞打敗。然後就發現這隻觀察到結果的母雞,就不會再去挑戰那隻新來的雞,自動認可了自己等級低的事實。

第二個實驗室,當這隻母雞觀察到,新來的雞,也被比自己等級高的雞打敗,自己也有可能打敗新來者的時候,那麼,發生新的打鬥的幾率也就增加了。

最後,科學家找來三隻完全互相陌生的雞,然後先讓其中兩隻打一架,決定出輸贏,另外一隻還是只在一旁觀看。等前兩隻打完了,分好等級以後,再看這隻觀察者如何選擇挑戰對象。結果就發現,它居然會先選擇剛剛打鬥中的弱者,進行挑戰。原因是,這樣它第一架打贏的可能性就更大,而如果不幸,自己其實是三隻中最弱小的那隻,這樣的選擇,就有可以避免多打一架。

通過這個小實驗,科學家認為,雞,在可以參考自己觀察到的,其它同類的打鬥結果後,進行了邏輯思考和自我評估,選擇出了對自己最佳的行為模式。這也就是科學家們所說的根據「可轉化的參考對象」,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作者提到,在對人類相關能力的研究中,一般只有7歲以上的小孩,才具備這種基於參考的邏輯推理能力。

母雞通過觀察其他母雞們的關係獲取信息 圖片來源 作者的綜述文章(見下面鏈接)

雞能通過觀察獲得社交信息 圖片來源 作者的綜述文章(見下面鏈接)

(2)關於雞的數學能力,

新出殼的小雞就可以區分食物的多少,它們總會傾向於選擇數量更多的一堆食物,對於普通的物體,也傾向於選擇數量更多的。基於這個發現,科學家設計實驗檢驗了,它們能否進行簡單的算數思考。科學家首先讓小雞看到,分別有把兩個小球,和三個小球被放在了兩塊不透明的擋板後面。然後,當著小雞的面,從放有三個小球的擋板後面,取一個小球放到只又兩個小球擋板的後面。最後,讓小雞去選擇,小雞會走向此時有更多小球的那塊擋板。這說明小雞已經可以通過觀察,進行簡單的加減比較,計算出目前哪堆小球數目多。

4. 一些關於自控的實驗中,雞的表現出了超越人類兒童的自控能力。

實驗中,雞可以選擇在等待2秒鐘後,立馬得到3秒鐘的取食時間,或在等待6分鐘後,得到22秒的取食時間。實驗的結果是,雞能進行自律,以獲得更多的取食時間。而作者也在文章中指出,雞的表現,已經超越了在相似的實驗中,3到5歲人類兒童的表現。

而結合上面,雞可以根據觀察到的情況,靈活選擇挑戰對象的實驗,說明雞也有很高的自我評估能力。而作者認為,自我控制和自我評估能力,正是自我意識的一種體現,雞很有可能,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我意識。

公雞對自己的聰明感到飄飄然了 圖片來源 作者的綜述文章(見下面鏈接)

5. 最後要跟大家說的是,雞不但能夠以複雜的方式進行交流,還可能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同理心。

關於雞的交流方式的科學發現有:研究人員已經觀察到了,雞,至少可以用24種不同的叫聲,進行溝通。這些溝通就包括,公雞在發現捕食者之後的示警,在發現好吃食物後,向母雞的炫耀,還有當母雞向它靠近時,它也會表現得異常激動。而更有趣的是,公雞有時,也會在還沒有找到食物的情況下,就發出假的,貌似有食物的叫聲,以吸引母雞的注意。而母雞也逐漸學會了,如何識別這種叫聲,並對經常發出這種欺騙性叫聲的公雞,置之不理。

一隻啼叫中的博伊德公雞 圖片來源 作者的綜述文章(見下面鏈接)

再來看一個,關於雞類同理心的實驗研究。實驗中,科學家分別對一隻母雞,和一隻被從母雞身邊隔離開的小雞,吹空氣。當母雞自己被吹時,它並沒有太多反應,因為吹氣本身並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只會引起輕微的不適。然而,當母雞看到小雞被吹的時候,母雞的血壓和心率就都會上升,並且表現出焦慮和不安的行為。更有趣的是,當母雞確認,吹氣本身,不會對小雞造成傷害以後,就會逐漸恢復到平常時的狀態,對這件事免疫。作者認為,這很有可能表明,雞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同理心。

母雞帶領著一群小雞 圖片來源 Google 圖片

最後要說的是,作者還提到了一個由大學生參加的研究。實驗中的大學生需要參加,對雞的,基於食物的正反饋式訓練。也就是雞做對了實驗者要求它們做的任務後,就可以得到食物等獎賞。親自進行完對雞的訓練以後,大學生們普遍對雞的「智力」和「情緒」都有了更積極的看法。

相關鏈接:

科學綜述文章:Thinking chickens: a review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in the domestic chicken

作者寫的通俗版介紹文章:farmsanctuary.org/wp-co

本文主要內容,來自於對作者通俗版介紹文章的翻譯和整理,轉載請聯繫作者 @Landowph

知乎專欄: 行為與認知神經科學

微信訂閱號: 腦人言 | 打開文章,掃碼訂閱,更多精彩內容,定期更新!

新浪微博:腦人言 專欄作者們的個人創作經歷分享,科普觀點傳播,與讀者交流互動平台!

推薦閱讀:

總市值360億的四家上市公司,為何被一隻雞折騰得死去活來?
「先有雞?先有蛋?」終極解密之盤古雞
還能安全吃雞嗎?美國80%的抗生素都在動物體內

TAG: | 动物行为 | 神经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