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哥談外企系列(九)外企「天花板效應」的另一種解讀

本文包括互聯網、IT 、金融、諮詢在內。

本文包括日韓港台等企業。

本文首發我的微信公眾號【史蒂芬的專欄】(ID: stehouse)。

一說到外企,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是「天花板效應」,也就是外企中高層都被外籍人士佔據,中國人無論怎麼優秀和努力,絕大多數都會止步在某個層級,無法進入核心決策層,就像一層玻璃天花板一樣,看上去好像不存在,但是怎麼也穿不透。

這種現象是真實普遍存在,當然也有一些特例比如張亞勤(前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現任百度總裁),陸奇(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現任百度集團CEO)、陳曉薇(前第九城市總裁,現任澳大利亞電訊中國CEO),盧雷(蘋果亞太區總裁)。但用這些特例來迴避天花板效應的存在,未免是自欺欺人。

很久以流傳一個說法,如果外企是五層樓的建築,每層樓的人依次是:五樓是本國人;四樓是其他國家的外國人;三樓是非大陸華人;二樓是有總部工作經驗的海歸或者有政府關係及客戶背景的中國人,即所謂外企的中國高管;一樓則是一般中國本地僱員。

但值得注意是,近幾年來外企本土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天花板效應逐漸淡化。

一般認為,天花板效應是由種族因素造成的,覺得老外只相信自己國家的人,不相信中國人,所以中國人再厲害,也不如一個老外會吹。

當然,這確實是一方面的原因,誰都傾向於相信自己家人對吧。

但是沒有別的原因了嗎?大部分外企人都是用一個簡單粗暴的理由安慰自己,這樣就可以減輕心理的痛苦。

比如簡單地相信美國打伊拉克就是為了石油,那麼美國打中國就是為了入黨?

再比如簡單相信中國房價高的就是丈母娘造成的,那古代也有丈母娘,也沒看到房價這麼離譜(除去幾個特殊的朝代)?

膚淺和深度思考的區別在於,膚淺的人接受現成結論,不去想為什麼,也不去想還有沒有別的可能。深度的思考的人會去想這個結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

芬哥來深度解讀一下,當然也只是一家之言。

先看看另外一個類似的情況,就是女性的職業發展,也存在天花板效應,不管是哪國國家都存在。

先拋開性別歧視不說,再想想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第一、性別差異導致的溝通方面的問題,從而導致男性領導不了解女下屬。

男人之間聊天都是事業發展、政治、科技,泡妞、葷段子,聊這些話題可以了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為人處世、思維方式)。女人無非就是八卦、情感、家庭、美食、旅遊、護膚之類,男人偶爾也會聊這些,但是都是泛泛而談,聊完之後還是不能了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

有沒有發現,一個辦公室的同事,如果每天只是談工作,哪怕一起工作三年,雖然很熟但你還是不知道對方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而如果一起在飯桌上邊喝酒邊聊天(上述話題)、一起去按摩洗腳甚至pc(坊間有言,一起p過才是好兄弟),會更立體的了解彼此。在這個本來由男人主導的職場,由於男上司和女下屬沒什麼好聊的,最多就是扯扯家常,十年過去了,還是不了解她是什麼樣的人,對她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工作上,提拔的時,自然要猶豫幾分。

其次、性別差異導致男女無法打開天窗說亮話,也導致不了解對方。女人一般面子薄,敏感脆弱,聽別人說話時一不小心被語言傷害,說的時候又礙於面子不會表達真實的想法,這樣導致上司和女下屬之間沒辦法開誠布公,說話都是說一半,這樣怎麼才能增加彼此的了解呢。比如如果一個男下屬工作沒做好,領導可以當眾批評,男的心裡也會覺得自己確實沒做好,如果換成女下屬,領導不敢當眾直說,只能私下旁敲側擊拐彎抹角說,怕人家委屈,哭了就不好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上班遲到五分鐘,領導說你怎麼遲到了,男下屬一般只會想,哦,真是遲到了,下次還是要早點來,不能被領導批評。女下屬聽到這句話,馬上臉紅,繼而會想,不就五分鐘嗎,領導是不是針對我,上次誰誰誰也遲到了十分鐘也沒看見說,心裡特委屈,然後哇的就哭了,領導問為什麼會哭,她又說沒事,沙子掉進眼睛了。

第二,性別差異造成的做事風格不一樣。

由於從小潛移默化被灌輸男人比女人強,所以做什麼事情潛意識得自己不如男人,從而 沒自信,沒主見,別人一議論自己就覺得好像是在說自己壞話,所以凡事不敢做出頭鳥。也怕受到別人的反對,所以要推行一個方案,受到挫折就開始自我懷疑了,這種自信心的缺乏導致工作很難出色,去當管理者就更加不適合了。當然中國80%的男也是這樣,但是99%的女的更是這樣。剩下的20%的男和1%的女的比,數量上還是壓倒性優勢。

放到外企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把性格差異變成了國籍差異。

第一、國籍的差異導致成長環境的差異,從而沒什麼可聊的。

好幾次和老外去喝酒吃飯結束後,老外都說Now we know each other better或者Now I know what kind of person you are.我剛開始聽到這話很奇怪,我們不是每天見面嗎,怎麼會不了解彼此呢。

有一次我和一個灣灣、以及老外經理一起吃飯。吃披薩的時候,我是用叉子叉著吃,他們是直接用手抓著吃,我也不知道要把餐布墊在膝蓋上,以為是飯後用來擦嘴的。聊著聊著,他們在聊各種我聽不懂的美食的名字,比如墨西哥菜(Taco, Fajita),法國菜,義大利菜(carbonara,Risotto等等),我名字都聽不懂,更別說見過或者吃過,哪裡插得上嘴。又聊各種酒,我就只知道wine, brandy, whisky這幾個單詞,但是具體有什麼品類,味道怎麼樣,我真不知道。又聊滑雪、潛水、冰球,我完全是乾瞪眼。

灣灣雖然也是華人,但是人家從小接觸西方的事物比我們多,我們還在吃肯德基的時候,他們早就普及了各種西餐廳。各種戶外活動比我們只會足球籃球要也更加豐富。

吃完這頓飯,我想這下完蛋了,雖然之前還對自己工作能力還很自信,但想想飲食這個人和人之間了解彼此最基本的話題都聊不下去,那以後沒得混了,雖然和灣灣都是華人,但老外對我的印象只停留在刻板的工作上的印象,生活中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完全沒感覺,而對灣灣了解更多,以後升官發財肯定是優先考慮他。

你看一下所有外企的大陸華人高管,幾乎都是在國外留過學的,他們除了英語更好之外,更多是了解了西方生活方式,從而和老外建立起自己人的感覺。其他的非大陸華人之所以在外企很普遍,特別是港燦和坡縣人,因為這兩個地方以前都是英國殖民地,對西方的事物毫不陌生。阿三和菲菲,也是前英國和美國的殖民地,菲菲更加是全盤美化了,所以他們也能夠在外企做到高層。

隨著中國人出國留學越來越多,外企要找一個懂他們生活方式的人非常容易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本土化越來越明顯的原因。不過沒留學的土鱉,還是沒什麼機會。

這些東西,你看幾部老友記也學不會,因為美劇里都是蜻蜓點水。多去谷歌相關的英語辭彙,多去youtube學習相關視頻,多去西餐廳、酒吧就地學習才是王道。

另外,和老外聊天,別總是問一些中國人常問的傻逼問題,比如總是問人家對中國印象怎麼,你會說中文嗎?你第幾次來中國?你平時下班喜歡做什麼?你去過幾個國家? 由於沒什麼好聊,很多傻逼中國人就聊自己國家的」特色「,想給老外一點」驚喜「,吃飯時言必稱地溝油問題,總是聊房價高,環境問題,腐敗問題,計劃生育問題,過年回去父母逼婚,這像是人講的話嗎?老外除了英語比你好一點也沒有三頭六臂,不要跪舔好嗎,要有點大國心態。比如問他們 為什麼世界上有義大利菜,法國菜,墨西哥菜,怎麼就沒聽過美國菜,你們每天吃外國的菜嗎?你們政客說話算不算數?我們官員說話還是很負責的。你們有沒有支付寶?你們槍擊案為什麼這麼多?你買房了嗎?我(朋友)老爹最近給我買了兩套房,最近考慮看第三套呢。當然,你的語氣要詼諧幽默,不然人家以為你是找茬呢。

第二、國籍文化差異導致做事風格的不同

平時牛逼哄哄的中國人在老外公司里都會變成慫逼。從小被灌輸中國落後,外國先進發達,從而產生一種自卑感,覺得老外方法都是對的,哪怕是狗屎一樣的思路。甚至在港燦和灣灣面前都沒自信,都要讓他們三分。另外就是英語不好產生的自信缺乏,覺得自己英語不如人,一件事用英文解釋不清楚,那就算了,懶得爭辯了,老老實實從了老外算了。再者個華人文化就是相信威權的統治,願意做奴才,老闆說什麼就是什麼,不敢提反對意見。如果說灣灣港燦是老外的狗,那大陸人就是狗腿子。

西方職場文化的核心就是自信、合理、影響力。著幾點恐怕大部分中國人都很缺少。給老外的感覺就是,中國人是優秀的執行者,但是作為領導者獨擋一面還是欠缺。

這三點其實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

自信就是有主見,就敢于堅持自己有理有據得出來的觀點,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從而實現你的影響力。比如,如果你有個方案,自己覺得很好(有合理依據),但是整個團隊(包括老闆)都覺得你的方案行不通,如果是中國人,那就會非常懷疑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如果是西方人,既然有這麼多人不看好,當然也會重新考慮一下自己方案,但如果發現確實沒問題,就會把每個人罵一頓,指出他們反對意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而不是懷疑自己的觀點。被罵的人聽了他的話,被罵得心服口服,只能認同,英語中叫做influence people,也就是用合理的論據來說服別人去做一件事。

這種自信,不會被認為是自傲,因為它是合理有依據的,反而形成你個人影響力的一部分,下一次你的自信會轉變成別人對你的信心。

《紙牌屋》里有一句話經典台詞,非常有感觸。當然這個defy指的是合理defy。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有主見」和「固執」只是性格造成的嗎?》,裡面對什麼是主見有深入探討。

還有一篇文章,《美國人的做事思維》,總結了幾點美國人思維和中國人的不同點,包括了上面說的合理、影響力,還有一些比如計劃、原則、測試等等。

結語

這兩點原因,前者是共同話題不同導致老外對中國人的各種不了解而產生的信任問題,第二點,是由於中國人自身的原因,沒有給人一種很有魄力的感覺。兩者累加在一起,形成了這一道玻璃牆,把自己束縛住了。

==============================================================

更多精彩,請關注史蒂芬微信公眾號「史蒂芬的專欄」(ID:stehouse),聊點職場和英文。

史蒂芬,湖南人士,前某500強外企工程師,現某知名品牌外企工程師,對職場、管理、英語有些感悟 。

推薦閱讀:

芬哥談外企系列(二)外企是怎麼工作的?
芬哥談外企系列(完結篇)外企人,何去何從?
外企可匯出資金將面臨新一輪的管控

TAG:外企 | 职业 | 多元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