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臨床小醫生,如何開啟科研之路?

一年一度國自然基金揭榜,幾家歡喜幾家愁。作為一名在國內三甲醫院臨床和科研中苦苦掙扎的小醫生,如何開啟自己的科研之路?


2017年6月13日,2017年度SCI期刊影響因子更新,可在Web of Science上可查詢。

目前為止,醫生晉陞職稱有三個考核標準:臨床、教學和科研。科研又分為你有多少課題和多少論文,這兩者相輔相成,論文多的好申課題,課題有了發論文就有了資金保障。

不僅如此,現在很多醫學院校對於學碩和專碩都開始要求發表SCI,發的好老闆重用你,發的不好自己畢業都困難。

但是,作為苦逼的醫學生也好,普通的小醫生也好,發文章總是顯得力不從心。醫學生做的都是老闆的課題,每天實驗室待著養老鼠,養細胞,染切片,跑PCR……好不容易做個臨床課題吧,也是一堆一堆的重複性工作,毫無樂趣可言。而醫生就更別說了,哪來那麼多時間做科研?養個老鼠,白天在門診,晚上回去看可能就死了。養細胞,根本來不及傳代啊!做個簡單的免疫組化吧,最起碼也得空出來2天的時間吧?

https://pic3.zhimg.com/v2-f0a52b9f73624c3a8d3bd99a1ca2feee_b.jpg

然而有一個鐵律是:在我國,醫生晉陞職稱最重要的指標是論文,評價論文質量最重要的指標是期刊影響因子。

大家好不容易辛辛苦苦做了很多研究,發的文章都是低分的SCI,有的甚至只能發中文核心。本來本領域的雜誌就少,要求還那麼苛刻,該怎麼辦?

首先,

別待在實驗室埋頭做實驗了!

別待在實驗室埋頭做實驗了!

別待在實驗室埋頭做實驗了!

實驗室做的研究多是基礎研究,讓我們先來看看三大基礎研究的雜誌的影響因子。

https://pic1.zhimg.com/v2-36bbcc20964b6bb9802bdc495a61417c_b.jpg再讓我們看看四大臨床向的雜誌的影響因子。

https://pic3.zhimg.com/v2-a82b9c5d5d54263dfa6abc9c69c8ab2a_b.jpg

感覺是不是臨床向的IF要稍微高一些?然而,我們看看他們的文章……

基礎系:

Andrea L.Marat et al.,mTORC1 activity repression by late endosomal phosphatidylinositol 3,4-bisphosphate. Science 02 Jun 2017:Vol. 356, Issue 6341, pp. 968-972DOI: 10.1126/science.aaf8310
Science:飢餓條件下抑制mTORC信號的機制提供了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的新靶點

Philipp Mews et al. Acetyl-CoA synthetase regulates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hippocampal memory.Nature. (2017) doi:10.1038/nature22405
Nature:乙醯輔酶A合成酶維持海馬區神經元細胞功能,改善記憶能力

Abigail E. Overacre-Delgoffe et al. Interferon-gamma drives Treg fragility to promote anti-tumor immunity. Cell 2017
Cell:逆轉腫瘤組織中的調節性T細胞對於促進免疫療法至關重要

Peng Liu et al. Blocking FSH induces thermogenic adipose tissue and reduces body fat. Nature (2017) doi:10.1038/nature22342
Nature:阻斷FSH荷爾蒙受體抑制絕經後導致的肥胖和骨流失

臨床系:

Ashish Khanna,et al. Angiotensin II for the Treatment of Vasodilatory Shock.NEJM.2017.
NEJM:血管緊張素II治療血管擴張性休克的療效如何?

Parameswaran Nair, et al.Oral Glucocorticoid–Sparing Effect of Benralizumab in Severe Asthma.NEJM.May 22,2017
NEJM:對於重症哮喘,benralizumab能有效減輕糖皮質激素依賴

Kenneth K C Man, et al. Prenatal antidepressant use and risk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offspring: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BMJ 2017;
BMJ:孕期使用抗抑鬱葯與後代發生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風險!

以上文章都是我隨便從2017年新發的文章里選的。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基礎類的雜誌發的文章都是什麼細胞啊,靶點啊,信號通路啊,機制啊····而且這類文章耗費時間精力財力巨大,非高大上,財力雄厚,人力齊全的實驗室不可及。而臨床類的研究,多半是用個葯啊,分析下暴露程度和發病風險啊,評估個治療手段啊什麼的。最重要的是,它直接針對人來研究,再看起來沒意義的成果都是有意義的!

我們再看看我們國家的人比較好發的雜誌文章。

Schieffer KM, Bruffy SM, et al. Reduced total serum bilirubin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PLoS One. 2017 Jun 8;12(6):e0179267. doi:
10.1371/journal.pone.0179267. eCollection 2017.
PLos One:總血清膽紅素水平與潰瘍性結腸炎相關!

Alex Dregan,et al.Cardiovascular and type 2 diabetes morbid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diverse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orders.heart.2017.
Heart:各種炎症性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患病和全因死亡率分析!

Sato Y, Fujimoto S, et al. Body shape index: Sex-specific differences in predictive power for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PLoS One. 2017 May 16;12(5):e0177779. doi: 10.1371/journal.pone.0177779. eCollection 2017.
Plos One:身體形態指數(ABSI)與死亡率有關!

是不是不禁感慨,我天,看起來研究好簡單啊,貌似不用怎麼做實驗,搜集下數據,分析分析就能發了。

沒錯!

臨床類的文章主要依靠數據分析!

臨床類的文章主要依靠數據分析!

臨床類的文章主要依靠數據分析!

無論是高大上的新英格蘭還是大家常常發的Plos one總是這樣的!!!

不信你們點開我上面發的BMJ什麼的文章看看,是不是都是赤裸裸的數據分析?或者你自己去找幾個臨床類的文章,看看是不是都是赤裸裸的數據分析

也就是說,你如果會數據分析

以後不用養老鼠了!

不用養細胞了!

不用待在實驗室了!

可以愉快的和患者/女票/家人交流了!!!!

原來半年的科研任務可能一個月不到就完成了!!!!

文章到手!!

獎金到手!!

升職啊!!!

是不是很開心啊!!

然而,數據分析怎麼學?上大學的時候學的東西都喂狗了!!!

不用怕!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和我一步一步學!

讓你用最少的時間學最容易的數據分析,儘可能多的發分數高的SCI論文。

二維碼發不出來………戳下面鏈接………

https://live.tinfinite.com/live-detail.html?liveshowId=593cb3f48bc5b7667e16546aamp;from=singlemessage

有什麼問題歡迎評論區留言!* (?′?`?)?*

友情提醒:課程僅僅教授方法,不提供科研思路。學會方法後自己搜集數據自己玩!


標題:一個小醫生理解的如何做科研

身邊很多兄弟姐妹都以科研為苦,經常聽到抱怨,好好上臨床就行了,幹嘛還要做科研?弄的高不成低不就,大量作假和無意義的論文發表。確實如此,牛不喝水強摁頭的做法只能滋生出造假和情緒。其實真正做研究非常有趣,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想知道為什麼和接下去怎麼辦。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個人覺得關鍵是有沒有開那個竅,小弟我才疏學淺,不敢說開竅,只是今天早上在去光谷的車上的時候偶有感觸,寫出來跟大家分享,請大家不吝指正:

因為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每一位都是非常非常認真的很好的醫生,但正在科研做的好的鳳毛麟角,大牛扛旗向前沖,一幫人做些不咸不淡的小東西,一小部分人乾脆什麼也不幹,覺得那是別人的事,我不會做也做不好,這是大部分科室的現狀。個人覺得,這就有點大乘和小乘的區別,窮則獨善其身,把自己做好,達則兼濟天下,而我看來,滿街走的都是聖賢,只是境遇不同,今天小聊一下窮的時候怎麼辦,大牛和准大牛請點擊退出。

大部分人覺得自己做不好研究是因為覺得腦袋空空,條件不允許,滿地黃沙無從下手,時間長了就覺得自己不行,不是這塊料,「做好一個赤腳醫生足矣」(某大醫院教授的原話,後來極為熱衷研究)。在我看來,條件可以創造,大部分技術甚至公司都可以實施,所以唯一最重要的核心是想法。說到這裡總有老師拍腦袋,就是沒想法怎麼辦?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覺得無從下手。其實各位都一直有想法,只是自己也沒有認識到而已,這就是王陽明所謂的滿街都是聖賢,只是心沒有發掘出來。各位請回想一下,有沒有在臨床實踐上問過自己為什麼?為什麼這個病人療效好,同樣病種的那一個病人效果差?為什麼這個病人複發另一個不複發?為什麼有的菌血症抗生素敏感,有的不敏感?有的病人細胞治療有效有的沒效?其實這就是想法,只是沒有再往下去想再形成思路而已。我的理解:臨床醫生的科研,都應該立足於臨床,發現來自臨床的問題,通過基礎研究尋找解決之道,再反饋到臨床應用。所以上述的問題就是思路,就是開始的點,只是接下來如何走下去。

OK,我們通過一段時間臨床實踐發現問題了。以療效為例,同樣一種病,30個病人效果不好,20個效果好,那我們就應該開始去找差異,這個時候您的科研題目是「XXX疾病難治的原因何在」,差異可以通過文獻的分析去找,但這個難度比較大,未必找得到有用的。那就建議通過測序等手段進行大數據分析,可以找到很多新的,原創的發現。通過測序我們發現難治和非難治的差異有100個,那就去翻文獻去請教大牛去深度分析,選最有可能的幾個,比如A分子。這個時候,您的題目就變成了「A分子的差異性表達可能是XXXX疾病難治的關鍵分子機制」,您就要做A分子對這個病的細胞系,動物有什麼影響,能不能誘導出難治這個特點,即使只有30-50%的效應,恭喜您,成功了,這個時候如果您有點文章當基礎,就應該去報課題了,問題來自臨床,基礎基於原創性發現,上的可能性很大。

做到這裡,各位已經有一篇不錯的文章了,那麼第二篇做抑制A是不是能夠糾正疾病的難治,不難想到吧?再接下去要怎麼辦?是不是想問為什麼有些病人A分子高,有些病人A分子低,同樣是一個屋檐下的病人,差距咋那麼大呢?這個時候就要去找A的上游是什麼,發現驅動因素是什麼,比如是B,那麼新的題目來了「XXXX病中B分子驅動A分子差異性表達導致難治。這種B分子往往要去找可檢測性強,或者跟臨床某種特徵有關係的,比如病毒感染,比如突變。那麼第三個課題又可以報了「病毒感染/突變如何導致B分子激活繼而導致A分子差異表達」。

基本上三個課題整出來,您就慢慢往小牛靠了,以後您的專業方向就是做xxxx病難治機制的,說起來也可以跟同行吹一下,都是原創發現,貼近臨床,慢慢打出知名度了,後面就會順水推舟式的發展。

這些都是一些個人的小心得,坐在車上無聊臨時想到的,無意鼓勵測序,只是說從這些臨床的問題中我們能找到很多切入點。臨床的研究,總結起來就是六個字:找差異,分層次。多問為什麼,每一個問題問一個為什麼,就是一個新的課題。問自己的同時還要會分層,一個層次一個層次自己琢磨清楚,胸中要有個全盤的打算,樹的主幹在哪裡,往哪裡散發枝葉比較合理,比較吸引人,這就是所謂的胸有成竹,可能需要修鍊一小段時間。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找差異的深度,決定了您做研究的起點,啥意思?白血病難治,大家都想的到,但flt3突變的病人為什麼有的難治有的好治,這個層次就比別人要深一層了,flt3突變後難治是因為細胞倍增時間加快(舉個例子),那為什麼有的病人加快,有的病人加快不明顯呢?這就是好問題了。所以告別粗線條的對比,喝茶吃飯的時候多琢磨一下,就會有更好的起點。最終查新,文獻要讀,但更多是去瀏覽,把對自己有幫助的留下琢磨,沒關係的算了。

最後,所有的研究最好是以問題為導向,而非以技術或者其他。研究的起點應該是存在解決不了的問題,而非「別人沒有做過」,技術層面的創新當然重要,但不是我們可以做的,得像我們周老大那樣的大牛才能實施。小醫生就解決小問題,抓住一個點,不斷的問自己問題,就可以不斷進步。謝謝大家看完這麼長的胡說八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推薦閱讀:

學術圈恩愛的夫妻檔教授,他們都經歷了怎樣的人生,最後還能走到一起?
那些在大牛實驗室的學生或工作人員,你們的大牛導師(老闆)有哪些過人的能力?
怎麼看待清華女講師因教書而延誤科研以致被辭退的新聞?
有哪些資料庫可以查到國外的學位論文?
如何使用MATLAB畫出漂亮清晰的眾多箭頭?

TAG:科研 | 醫生 | 臨床醫學 | 臨床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