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十五 騎樓
騎樓,是長夏高溫多雨為氣候特徵的諸多嶺南城市,尤其是西江沿岸各大城鎮所常見的一種街道特色建築:樓上為居住或儲物用房,樓下為人行道及商鋪,可避風雨日晒,是體現建築適應氣候特徵的範例。
貴港除市區外,市轄區尤以沿江各大城鎮如東津、香江、大嶺等有較集中的騎樓建築群。市區的騎樓建築群主要集中在今縣東街——西五街——棉新街一帶。分布區域屬於貴縣內城與外城結合及內城外圍,貴港騎樓始建於民國初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貴縣地方人士始倡議拆城牆建街道,期間自上迄到晚清未年始,在內城外東西沿江一帶相繼建成民房,城內商業區開始向城外的民宅區擴展,這一進度是民間人士自發進行,官方一直到民國三十年代才由時任縣長黃紹耿成立拆城建街委員會來響應地方人士十年前即倡導的拆城牆辟街道呼聲,這一年是1936年,官方開始主導由民間社會自發進行的拆城建街浪潮後,整個縣城呈現出處處大興土木之建設景象,這一年總共動工興建了十一條馬路:水源街、鐵匠街、棉花街、馬草街、東門街、懷城路、天平路、水流溝路、北府街、昇平街、新興街。其中最主要集中在東門街(今和平南路)-馬草街(今棉新街)這個十字街區域,成為騎樓建築最集中最密集的地帶,同時也是成片的商業區域,較大的一些商店如布店、成衣、五金、煙茶、洋雜、照相、印刷、鏡框等都集中在這一帶。而水源街(今沿江路)則是飯店、旅館、經紀行、批發行、會館、娛樂場所集中的地方,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這一片仍是繁華之商業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號稱貴縣的「外灘」!
與城外的大興土木的商業街區建設浪潮對比,原來內城的縣前街(今縣東街)-西街(今西五街)一線無疑是貴港的政治文化中心,主要是縣政府、民團總局、參議會、中山紀念堂、天主教堂、法院、圖書館、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等。通過民國時代的拆城牆辟街道運動,內城與外城遂連成一片,而騎樓則成為城內城外之間過渡地帶的建築物。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舊城區的騎樓建築群仍基本上保持著民國時代的風貌,1988年拍攝的電影《百色起義》中許多外景都在貴縣的騎樓區域內取景。自1996年貴港市委市政府遷出縣東街後,尤其以2001年城北新區開發建設浪潮開始後,貴港的舊城區傳統商業區開始迅速走向衰落,走向沉寂,其中以2005年末開始的舊城改造項目鬱江北岸堤路園項目開始實施後尤其變化深刻,整個騎樓區域在商業氛圍暗淡無光的持續背景下,民居中的許多住戶開始陸續向外遷出,整個居住人氣也急速下降。留下的只是空空如也的殘牆斷壁或是人去樓空的房屋。
貴港沿江騎樓見證的是貴港城坦發展變遷歷史,目睹的是貴城百年商埠興衰榮辱的風雲變幻,此外,在E言看來最為重要的是以騎樓作為建築載體所承載的那一種代表市井生活的方式!而今貴港的舊城改造項目-堤路園工程項目如何做到突出騎樓建築風貌特徵,如何傳承騎樓建築文化極受廣大貴港人的關注,畢竟,騎樓建築是體現一座嶺南沿江城市必不可缺少的一種建築風格!畢竟,每一棟騎樓背後,都會有一段令本邑人士感嘆的家族興衰歷史,甚至一段能載入史冊的光榮往昔:1928年6月,圩心街廣東巷張國才家舉行了廣西特委擴大會議(後被追認為中共廣西省一大會議),中共中央派代表惲代英到會指導,這個張國才的家即是一棟二層磚木結構的騎樓。
拍攝於2005年,原東影附近的騎樓。當年貴縣的「外灘」一角,儘管繁華鉛盡,但還有一些人氣。同上
拍攝於2005年,大東碼頭附近的騎樓。拍攝於2005年,在原客運站附近的騎樓。拍攝於2006年,大東碼頭。這一年,碼頭已開始拆除,防洪堤開始築到這一片區域。
拍攝於2008年。
在緊鄰中共地下黨張國才家的騎樓旁邊,修建了中共廣西一大會議紀念館,現為市博物館辦公地。
拍攝於2008年,民國時代的東門街。「十間通」騎樓,解放後被收歸為糖煙門市部。
拍攝於2008年,民國時代的東門街,通向大東碼頭。拍攝於2011年。在西五街-縣東街這一曾經貴港政治文化一條街已成死街的今天,棉新街依然尚存些許人氣,包括這條街的延長線永明街,也尚有最後一撥老貴縣街人生於斯長於斯至今。拍攝於2011年,散發著西方建築風格的一處騎樓。拍攝於2012年。民國時代的鐵匠街,在民國歲月里,這條街是金銀首飾較集中的地方。拍攝於2012年,鐵匠街南段,臨近水源街(沿江路,現已被防洪堤所取代)。拍攝於2012年,東風路,這條路兩側的騎樓是現存騎樓片區域中還算是有些商業氛圍的地段,儘管這種氛圍很淡。拍攝於2012年,大東碼頭附近的騎樓,已成片人去樓空的騎樓,回蕩的是歷史的一聲嘆息。【楊旭樂 文/圖】
原文地址:貴港文化遺產之十五 騎樓 - 抓拍貴港 - 紅豆博客
推薦閱讀: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三十 瑞松、甘露及熏風的故事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二十六 石達開及其事迹傳說
※如果把歐洲比作中國,它的武漢在哪裡?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