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考古日報Vol.76續]陝西鳳翔血池遺址考古發現皇家祭天場所

 2016年祭祀坑發掘區鳥瞰(央廣網記者雷愷 攝)

  記者5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對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初步確認血池遺址可能是漢高祖劉邦設立的國家最高等級的、專門用於祭祀天地及黑帝的固定場所——北畤。這是首次在雍城發現與古文獻記載吻合、時代最早、規模最大、性質明確、持續時間最長,且功能結構趨於完整的國家大型「祭天台」。

  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位於陝西省鳳翔縣城西北的柳林鎮血池村,東南距秦雍城大遺址15公里,今年4—11月,考古人員首次對血池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目前共確認相關遺迹包括各類建築、場地、道路、祭祀坑等3200餘處,都取得了重要收穫。

  此次考古發掘分別遴選兩處遺迹性質不同的「夯土台」和「祭祀坑」進行。「夯土台」為圜丘狀,從台頂面的跡象和檯子周圍出土的秦漢時期以及更晚的陶質屋頂建築判斷,判斷當時在台上還可能建有亭、閣類小型建築,且秦漢之後還曾沿用過。根據「夯土台」發掘點已有的信息,結合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環境地貌,以及《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等文獻的記載,它完全符合秦漢時期置「畤」(古代祭祀天地及五帝之固定場所)的條件,即選址應該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築壇須有 「封土為壇、除地為場、為壇三垓」的形式和規模,此外發現的道路遺迹則很可能與當時不同身份等級參祭人員的所走不同的行道有關聯,即文獻所記載的「神道八通」。

出土女性「玉人」(央廣網記者雷愷 攝) 

祭祀坑內的木車(央廣網記者雷愷 攝)

由壇、壝、場構成的「壇場」,符合文獻「封土為壇,除地為場」的記載(央廣網記者雷愷 攝)

體現古文獻記載:「高山之下,小山之上」之地貌關係與「為壇三垓」之壇場特徵(央廣網記者雷愷 攝)

  雍山血池遺址數量最多的遺迹是分布較為密集三類祭祀坑。第一類是「車馬」祭祀坑,與文獻記載歷代持續對雍畤祭祀的背景有關;第二類坑絕大部分呈不規則形,全部為馬、牛、羊的牲肉埋葬坑,出土器物二千一百零九件(組)文物,主要有玉器,如玉人、玉璜、玉琮、玉璋、玉璧殘片,青銅車馬器等專門用於祭祀之物;第三類是極少數「空坑」。目前考古現場已採集到「空坑」內的土樣標本,以檢測是否有「血祭」的成分。遺址所在的血池村為古地名,可能與當時祭祀用牲的宰殺與采血場地有關。

  中國古代通過祭天活動以達到「與天滋潤,強國富民」之祈福。雍地具有悠久的祭祀傳統,而秦漢時期在這裡創製的畤祭則對中國古代祭祀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據《史記?封禪書》記載,雍地的祭祀傳統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一直到西周晚期在此還有郊祭活動舉行。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在其都城——雍城郊外先後在雍地建立了包括鄜畤、密畤、吳陽上畤、吳陽下畤的雍四畤祭祀系統,使雍地不但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而且成為國家最高等級的祭祀聖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其祖先以畤祭天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了原先東方六國的禮儀,在雍地舉行加冕典禮和郊祀的時候新的祭祀風尚;西漢早期,為了修養生息,恢復社會經濟,漢高祖劉邦實行「漢承秦制」的方略,沒有在長安置新畤,而是繼續沿用早先秦人設在雍地的舊制和畤祭的基礎設施,並且在原先秦雍四畤的基礎上增設了西漢時期的北畤,即形成完整的雍五畤祭祀五帝系統,以郊祀雍畤作為王朝最高祭禮。西漢帝在雍地祭天禮儀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期,從文帝到武帝時期的西漢帝王先後十八次郊雍,場面非常隆盛和壯觀。據出土器物類型學年代初步研究判斷,血池遺址可能為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在雍城郊外原隸屬秦畤基礎上設立的國家最高等級,專門用於祭祀天地及黑帝的固定場所——北畤。

  儘管《史記.秦本紀》和《漢書.郊祀志》等古文獻中有大量關於「畤」的記載,但是以往一直沒有發現其實物蹤跡,這次對雍山血池遺址的考古工作,是關於「畤」遺存完整功能結構的首次發現。可以說,該遺址是首次在秦雍城郊外發現與古文獻記載吻合、時代最早、規模最大、性質較為明確、持續時間最長,且功能結構趨於完整的「雍畤」遺存,這是由秦國國君和西漢多位皇帝親臨主祭的國家大型祭天之固定場所,不僅是正史記載中關於在雍地開展的一系列國家祭祀行為之印證,而且成為從東周諸侯國到秦漢大一統國家祭祀活動的最重要物質載體和實物體現,對於深化秦漢禮制、秦漢政治、中國古代禮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發布時間:2016-12-07 文章出處:央廣網 作者:雷愷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最後的疑古派、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吳銳的新書《中國上古的帝系構造》?
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對歷史的研究?
有哪些內容是學習夏商周考古必須要知道的?

TAG:文物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