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家最高科技獎引發的思考|袁嵐峰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對於「感謝集體」強調得過頭了,對於「感謝個人」卻大有不足。而科研正是一個極其需要個人發揮創造力的領域。任何科學創新,最初都必然來自個人的靈光閃現。否認、無視這一點,就是違抗科研的基本規律,後果必然是負面的。
————————————————————————————————
2017年1月9日,趙忠賢院士、屠呦呦研究員榮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位先生是實至名歸,趙忠賢還是1958年建校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友中第一位得獎者,十分可喜可賀。
趙忠賢和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慶祝之餘,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屠呦呦是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而且一直不是院士。這種不協調被網友挑出,把屠呦呦獲得的國內科技獎項比作諾貝爾獎的「馬後炮」,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我們先來評價一下屠呦呦的科學貢獻。她得諾貝爾獎的原因是「發現對抗瘧疾的新療法」,即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患者。在我看來,這個成就跟弗萊明發現青黴素、班廷發現胰島素相似,屬於有重大應用價值的單項醫學成果,獲得諾貝爾獎是理所當然的。這項成就源自對中醫典籍的創造性改造,應該恰如其分地稱為中醫藥現代化的成果。有些人稱其證明中醫完全正確,另一些人稱其證明中醫完全錯誤,這些看法都過於偏頗,是被先入之見遮蔽了眼睛。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
那麼,屠呦呦為什麼沒有成為院士呢?我不是生物界中人,對具體情況不是很了解,只是聽說在成果的歸屬判斷中,有多人都宣稱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了互相掣肘。這倒也是學術界的常見情況。那麼,為什麼2011年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和2015年的諾貝爾獎在青蒿素方面都只給了屠呦呦一個人?這個僵局是如何打破的?據說是拉斯克獎的評獎委員會向每一位宣稱自己對青蒿素有重大貢獻的人問一個問題:除了你之外,你認為還有誰應該得獎?每個人都提到了屠呦呦。這說明,即使是「多士爭功」,大家還是有基本的學術判斷的。
事實上,屠呦呦的貢獻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第一個想到高溫可能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提出用低溫萃取。沒有這個想法,後面所有的工作,如取樣、提純、測定結構、優選改進,都無從談起。屠呦呦在闡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時,會說到不少此後的工作,但那些對於最高榮譽的歸屬其實都無關緊要,徒然令公眾眼花繚亂。說得誇張一點,即使屠呦呦在提出這個思想之後什麼都沒幹,所有的後續工作都是別人做的,諾貝爾獎也應該歸她。當然這樣的事不會發生,因為在一個領域能提出原創思想的人總是對這個領域有深厚興趣的人,他們肯定會做大量的後續工作。
需要強調一下,以上說法絕不是要貶低其他人的貢獻,我對青蒿素團隊的所有人都充滿敬意,大家都應該分享各項大獎的榮譽。屠呦呦在諾貝爾獎演講中,一開始就說:「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後面還有這樣一段:「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謝當年從事523抗瘧研究的中醫科學院團隊全體成員,銘記他們在青蒿素研究、發現與應用中的積極投入與突出貢獻。感謝全國523項目單位的通力協作,包括山東省中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以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等,我衷心祝賀協作單位同行們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對瘧疾患者的熱誠服務。對於全國523辦公室在組織抗瘧項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誠摯的敬意。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承認別人的貢獻,感謝科研集體,是科學界的普遍美德。
然而,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對於「感謝集體」強調得過頭了,對於「感謝個人」卻大有不足。而科研正是一個極其需要個人發揮創造力的領域。任何科學創新,最初都必然來自個人的靈光閃現。否認、無視這一點,就是違抗科研的基本規律,後果必然是負面的。我國以前「批鬥反動學術權威」這樣的荒唐事,就是這種思維登峰造極的產物。
有人以為國家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什麼都沒給她,這是誤解,其實屠呦呦早已獲得過許多重要獎項,如1992年的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1995年的全國先進工作者、1997年的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但屠呦呦沒有被評為院士,顯然反映了我國院士制度的缺陷,以後應該反思改革。而且與其說國家對屠呦呦給得太少,毋寧說對整個青蒿素團隊給得太少,長期沒有認識到這是一項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準確判定科研成果的重要性,是一項很不容易獲得的能力,需要一個國家在多個領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才行,我們還有不短的路要走。
我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全民的科學素養都需要提高。從宣傳屠呦呦、趙忠賢等科學家個人的創造性開始,把科研跟體力勞動區分開來,回歸科研的實際過程,是一個提高公眾對科研基本規律認識水平的好時機。誠如是,屠呦呦——和我們整個國家——的這一段曲折之路就發揮歷史作用了。
作者簡介: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微博@中科大胡不歸,知乎@袁嵐峰(袁嵐峰 - 知乎)。
【本文2017年1月10日略經刪減後以《屠呦呦獲獎引發的思考》為題發表於《環球時報》第15版國際論壇版(袁嵐峰:屠呦呦獲獎引發的思考_評論_環球網),風雲之聲發表全文。】
責任編輯:黃澹寧
請關注風雲學會的微信公眾平台「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