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蒙特梭利變身之三,常態化

上一講給大家解釋了什麼是「有準備的環境」。這樣的環境符合六個原則:自由,秩序,簡潔和美,真實和自然,社會性,以及利智性。在一百年前義大利臭名昭著的貧民窟里,蒙特梭利就是通過創造這樣一個環境,幫助十六個手足無措的窮孩子們變身成為小淑女小紳士的。為什麼只是改變了環境就能讓孩子們發生那麼顯著的變化呢?

記得我們之前解釋過的精神胚胎嗎?每一個新生兒都攜帶著一個精神胚胎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新生兒的大腦里已經存放了所有的大腦細胞。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孤立的大腦細胞伸出許多手和其他大腦細胞牽在一起,形成複雜的腦細胞網路。這個網路再進一步修飾,最終發育為成人的大腦。

這樣的解釋聽起來比較深奧。如果換一種說法,也許能更好幫助大家理解。我們都知道種子。我們伸出雙手,接過來一粒種子。每一粒種子看起來都差不多,小小的,都有一層硬的外殼。這些種子會長成不同的植物,有的會長成蒼天大樹,有的會開出美麗的花朵,有的是鋪滿大地的青草。每一種植物都很寶貴,然而我們卻並不知道自己手裡的究竟是什麼。也許你希望得到一棵大樹卻偏偏是一棵草籽,也許你想要玫瑰卻得到一棵橡樹。

我們沒有辦法決定自己這粒種子究竟是什麼,然而不管這粒種子是什麼,他們都需要一個合適的環境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義大利貧民窟的孩子們從小生活在貧窮中,他們耳畔充斥了罵罵咧咧的聲音,怎麼可能說出溫柔的話?他們的家裡到處亂糟糟,怎麼可能學會整理家務?就好像一粒種子落到了鹽鹼地里,怎麼可能正常發芽生長呢?

正值社會逐步工業化的時候,幸運終於降臨到這些不幸的孩子身上。他們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家,有了自己的學校,而且他們有了蒙特梭利博士,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蒙特梭利沒有足夠的資金,買不到課桌椅,也找不到真正的老師來幫忙,但是她並沒有退縮。她請了一位在貧民窟長大的年輕女子給孩子們演示教具操作。她請人做出孩子們能夠自由搬動的桌椅,並且拿出自己曾經設計的教具,不斷改進創新。蒙特梭利當時在大學任教,還有自己的診所,但是她還是儘力擠出時間到教室里觀察和記錄孩子們的言行,和孩子們互動。

慢慢的,混亂的教室開始變得有序起來。沒有吵鬧,沒有訓斥。那群手足無措的孩子們被那些教具所吸引,每日忙忙碌碌專心做自己的事情。他們漸漸懂得了禮節,舉止優雅,眼睛裡閃爍著快樂和智慧的光芒。

這種變化,蒙特梭利說,不是老師教育的結果,而是孩子們在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中自己教育自己的結果。

換句話說,把鹽鹼地的小苗移植到肥沃的土壤里,這些小苗自然就茁壯了。這個過程,蒙特梭利稱之為「常態化」(normalization)。換句話說,孩子的正常狀態本來就應當是茁壯成長的,只是因為環境的干擾,他們才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一旦把他們放到一個合適的環境中,孩子們就會慢慢回歸到他的正常狀態。

0-6歲的孩子具備這樣一種強大的能力:他們的大腦就好像海綿一樣,吸收著環境中的一切。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大腦細胞手牽手形成突觸從而構成網路。孩子們的突觸形成速度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成年人。環境中的信息,即使細微到被成年人直接忽視的,都有可能會刺激孩子的大腦細胞形成突觸。

教室的美時時刻刻都印入孩子們的眼裡;教室的秩序讓孩子們的大腦細胞更加有序地連接在一起;老師的優雅和溫柔滋潤著孩子們的言行舉止。這樣的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引發孩子們的大腦細胞形成更加優良的突觸。這時候,所謂的教導已經成了畫蛇添足。

不同類別的教具擺放在教室里,等待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自由選擇。在這個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不需要嚴格依照課程表,九點到十點上數學課,十點到十一點上地理課。有更多藝術才能的孩子天然就會更多地選擇畫畫或者音樂,有更多數學才能的孩子早早就會在操作數學教具的過程中表現出他們的優勢。處於數字敏感期的孩子會在敏感期內更多集中操作數字相關的教具。孩子們的選擇受到尊重,沒有下課鈴聲來打斷他們正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老師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協助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依照各自的方式更好地成長。

就好像所有的種子都天然具備這樣一種能力:從環境中吸取自己需要的養分,然後按照自己本身的模樣成長起來。在這樣一個充滿愛和美,自由和秩序,尊重和挑戰的環境中,孩子們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在蒙特梭利幫一文中,我給大家介紹了許多蒙特梭利名人。然而寫那篇文章的目的,絕不是在暗示大家只要上了蒙特梭利就會躋身名人榜。文中最關鍵的一句話是「如果蒙特梭利的成功僅限於電腦網路行業,那大概沒有什麼稀奇。可是蒙特梭利的名人校友錄幾乎是涵蓋了各行各業。」如果您看懂了蒙特梭利變身的三篇文章,那麼您應該已經了解,「各行各業」幾個字,才是對蒙特梭利最大的肯定。

蒙特梭利教育的最終目的絕不是讓大家都成名。蒙特梭利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是一粒橡樹種子,就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如果是一粒玫瑰花種子,就開出艷麗的花朵;如果是一粒青草種子,就覆蓋大片青青草地。

這就是蒙特梭利。

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在幼兒教育方面傾注了四十年心血,做出了大量貢獻。她的理論和經驗被廣為傳播和延伸,並且得到了大量科學研究的支持。孩子的蒙特梭利變身三篇文章,僅僅是對蒙特梭利一個非常概括的淺顯的介紹。在汗牛充棟的教育屆,可以說是輕如鴻毛。不過這些文字凝聚了我多年的醫學知識,和這幾年家庭教育的思考心得,以及對蒙特梭利的學習。最近和網友有比較多的交流,我發現可能很多人對於蒙特梭利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甚至有著很深的誤解。希望這幾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澄清一些基本概念,擺正對蒙特梭利的認識。

可能很多家長會問,蒙特梭利好是好,但是學費付不起啊。有沒有可能在家庭中實現蒙特梭利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家庭其實才是孩子最多最直接接觸的環境。在家庭中實行蒙特梭利,理論上來說,效果應當不亞於學校蒙特梭利。接下來,我會在這個問題上給出更加具體可行的建議。

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歡迎您加我的微信ikids885,加入我們的蒙特梭利愛之旅。歡迎到荔枝FM收聽本期節目【泡泡屋-蒙特梭利】最新mp3下載_【泡泡屋-蒙特梭利】專輯在線收聽-荔枝FM。


推薦閱讀:

TAG:蒙特梭利 | 儿童心理 | 幼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