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政治神學書單│城與邦

tt作者:羅蘭(紐約新學院政治學碩士,研究興趣:憲法、主權、近代政治思想史)

前言

  書單系出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哲學系Bernard Flynn教授2016秋季學期「政治神學」(Political-Theological)課程書單部分節選。Flynn教授研究興趣為法國左派哲學,故書單中多涉及相關著作。

  相信有的讀者和筆者一樣,對「政治神學」這一概念的印象首先來源於施米特的《政治神學》一書。不僅僅是施米特,許多其他政治理論家與哲學家也曾探討過「政治」與「神學」的關係。這一關係從根本上看,是「人」與「神」的關係。這裡的「神」,不僅僅指一神教中的神,更泛指各種超越人類範疇的神秘權威。這一話題剛好也與思想史中有關「現代性」(modernity)的主題相貼合。研究「現代性」的思想史家會探討,諸如「民主」、「平等」等現代社會的基礎概念,究竟是基督宗教從政治領域隱退的結果,還是基督宗教義的變種?這些主題都會在以下書單中得到討論。

  閱讀政治神學相關著作會發現,政治神學並不是主張所有政治概念實質都是基督宗教概念,而是探求政治概念與基督宗教歷史與教義的關係。下列書單中的書目大多都把目光集中在中世紀後期到現代初期這段時間,從各方面探討基督宗教社會如何與現代社會前後相續。的確,相比於現代社會的「獨特性」與「特殊性」,強調歷史前後哪怕絲縷聯繫的延續性的研究,開始逐漸取代「現代與中世紀截然隔斷」的論述。

1. Philosophy, Politics, Autonomy

  • Cornelius Castoriadis, Philosphy, Politics, Aut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Castoriadis是法國左派學者,與勒弗爾(Claude Lefort)同為托派(Trotskyism),共同成立了「社會主義或野蠻(Socialisme ou Barbarie)」小組,反對官僚體系與資本主義,認為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內部仍未擺脫官僚化。

  這本書收錄了Castoriadis的系列文章,其中「希臘政體與『民主』一詞的產生」(The Greek Polis and the Creation of Democracy)一文與政治神學直接相關。他將來自基督宗教的「創造」(creation)一詞引入希臘歷史,認為希臘「民主」中關鍵的「平等」概念,並不是像康德所認為那樣是先天就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在歷史與政治中被創造(created)的。

2. 《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一書寫作目的是為了反對羅馬帝國宣揚的榮耀與公民美德,認為自我宣揚是自負,帝國統治是殘忍。奧古斯丁將世界兩分,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在世俗世界中,就算是羅馬帝國這樣恢宏的世間帝國,也並不具有真正的美德與榮耀,正義與榮耀屬於上帝之城。

  奧古斯丁同時具有一定的現代性。首先,「美德」這一古典時代的概念,在奧古斯丁書中被摒棄,最終在現代不見蹤影。其次,基督宗教與世俗政治的兩分,認為世俗世界雖然不可能有正義(legitimate)的統治,但可以有合法(legal)的政權,保障基本的和平。這為現代開端時教會與王權的兩分埋下伏筆。

3. 《阿奎納政治著作選》

  阿奎納所在的13世紀正是亞里士多德作品重回西方的時代,通過穆斯林哲學家保存下來的著作開始被翻譯為拉丁語,並深刻影響了阿奎納的神學思想。與政治神學相關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阿奎納對「法律」的敘述中,以及神學(theology)與哲學(philosophy)二分上。

  阿奎納認為法律是理性(reason)的律令,並進一步認為不是君王所有的命令都是合法的,只有理性的命令才是合法的。而合乎理性的標準是共同善(common good)。其次,阿奎納認為神學與哲學是兩回事,比如知識並不來源於神啟,《聖經》也並不包含現世知識。如此,阿奎納進一步將世俗世界與神學世界區別開來。

4.《君主國》

  但丁「政治理論家」的身份鮮為人知,在他用義大利語寫成的文學作品之外,但丁也用拉丁語寫成《君主國》(De Monarchia)一書。這本書主要論點為,世俗政體的權威並不依賴於教會,而是直接來源於上帝。於是「教會-王權」二分的觀點被正式提出。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證人們只有生活在統一之中,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而正直的君王能夠最好地領導人們。第二部分講述世俗政權如羅馬帝國是如何得到上帝直接幫助,如何取得光榮。第三部分直接論證「君權神授」,通過聖經故事以及批評君士坦丁大帝改基督宗教為國教一事,說明教會沒有資格管理世俗政權的事務。

  但丁身處13世紀、14世紀之交,作品中已然顯現幾百年後宗教改革的核心論點,足見歷史延續是如此綿長。

5.The King』s Two Bodies

  • Ernst Kantorowicz, The King』s Two Bodies: A Study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e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坎托羅威茨《國王的兩個身體》一書是研究中世紀政治神學的佳作。全書歷史跨度從11世紀到14世紀初,研究世俗權威是如何從一個法律代表,轉變為正義的象徵,最後成為政體的化身,擁有了一個不死的身體。現代政治概念是由基督宗教概念世俗化形成的,展現基督宗教與現代政治的淵源。

  「國王的兩個身體」來源於基督「肉身與聖體」之辨。基督有兩個身體,一個道成肉身,一個變體成為聖餐。後來「聖體」神秘化,變為「corpus mysticum」,開始指稱基督追隨者的總稱。後來,這個神聖軀體開始世俗化,擴大到任何人類共同體,國王領導的世俗政體便是其中之一。於是國王也擁有了兩個身體,一個生老病死的肉身,另一個象徵著政體的延續與凝聚。

  國王「不死之軀」的思想具有兩個現代性含義。第一,人們凝聚成為政體,是密不可分的一個身體,與國家血肉相連,於是愛國主義開始形成。第二,政權權威不再是個體的國王,而是國王之位、寶座與皇冠。例如,亨利四世之所以具備權威,不是因為他是亨利四世這個個人,而是因為他處在英國國王的位置上。亨利四世去世,自然有繼承者接替權威,與現代官僚體系下流水的總統有一致性。

6. Machiavelli in the Making

  • Claude Lefort, Machiavelli in the Making,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勒弗爾是當代法國哲學家、政治活動家,也是Flynn教授的好友。教授在講授馬基雅維利《君主論》主要參考勒弗爾《創造中的馬基雅維利》一書中的解讀。

  勒弗爾認為,馬基雅維利具備獨創性與現代性之處在於:1. 認為政治是貴族與平民間無休止的鬥爭,而第一次提出君主應當成為貴族與平民之外的第三極,應與平民結盟。勒弗爾此種解讀與現代性相關,是因為如此一來,君主不再屬於古典時期與平民相對的貴族一員,而是向著職業化政客發展;2. 暗示君主之位是流動的,故而政治權力並不屬於個體,權威是「匿名」的,每個君主在位時擁有權威;一旦下台,下一任君主取代前一任君主獲得權威。

7 .Meaning in History

  • Karl L?with, Meaning in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49.
  • 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李秋零、田薇譯。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啟蒙時代以來的包括伏爾泰、黑格爾、馬克思等政治思想家的「歷史哲學」觀,認為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哲學化解讀,是基督宗教「末世論」的世俗化版本而已。首先,歷史哲學指以某一種發展模型、推動力來理解歷史的進程。比如黑格爾認為歷史自己具有某種機巧的理性主導著自己的發展,這與基督宗教中代表冥冥中天定的「神意」(providence)類似。再如馬克思將歷史理解為「鬥爭的歷史」,與奧古斯丁筆下受難與救贖的歷史類似。

  在洛維特看來,「歷史哲學」並不是個值得推崇的概念。它借用了基督宗教「末世論」的概念,認為歷史發展有其自身的目的與意義,卻並不崇尚「信仰」。在末世論中,只有堅定信仰的教徒才能獲得救贖。而啟蒙之後的現代人認為歷史發展將人類引向更好的未來(即救贖),卻拋棄了救贖理論中對道德倫理的要求。

8.The Legitimacy of the Modern Age

  • Hans Blumenberg, The Legitimacy of the Modern Age, MIT Press.

  布魯門伯格認為現代的正當性與基礎起源於應對基督宗教的一場危機,即靈知派帶來的「惡的起源」危機。靈知派有著強烈「二元論」的傾向,與摩尼教類似,認為神有「善」與「惡」兩位。基督宗教為了應對靈知派提出的「惡的來源」問題,即:既然上帝全知全善,並創造了世界,那世界上的惡從何而來?為了應對這場信仰危機,基督宗教提出「絕對論」(absolutism),即上帝的意志是人類不可領會的,人們能夠做的只有絕對信仰。中世紀末期,絕對論達到了近乎專制的地步,留給人們的只有兩種選擇,絕對服從或是反抗上帝權威。

  現代便源起於對「絕對論」的反抗——人們提出,人類自己應當是權威與知識的來源與基礎,並非上帝。於是「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成了現代的根本正當性。然而布魯門伯格認為現代的這個基礎並不穩固,因為人們不具備「自我肯定」並取代上帝的能力。比如,涉及「無限性」(infinity)的問題,人類無法「肯定」自己能掌控「無限」。在布魯門伯格看來,笛卡爾的「懷疑」(doubt)所代表的反抗精神,而非「自我肯定」,才應當成為現代的基礎。

9.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 Marcel Gauchet,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教授介紹高歇的理論體系基本可以用「現象學」、「宏大理論」(Grand Theory)與卡斯特羅主義概括。他《世界的祛魅》一書橫跨原古時期到現代,介紹了「宗教」一角在人類社會中的變遷,並認為基督宗教誕生於「上帝之死」,是最接近現代性的宗教。高歇認為,宗教的本質在於創造出一個「他物」(otherness),將其視為意義的來源,比如神祗或英雄。向現代靠攏,創造意義的「他物」漸漸消失,權威開始變成了國家,意義創造者甚至可以是個體自己。

  高歇之所以認為基督宗教誕生於「上帝之死」,是因為(高歇理解的)基督宗教實質上減少了將創造意義的「他物」(即上帝)對人類世界的影響力。因為人們無法理解上帝,接觸上帝,甚至只能通過偶然的契機來能證明上帝存在,人們開始不需要上帝。而當意義的誕生開始依賴人類「自己」,而非一個模糊的「他物」,宗教便消失了,現代誕生了。

10.《政治的概念》

  教授認為,施米特將政治的本質重新拉回了基督宗教,原因有二:1. 啟蒙時代以來,思想家將政治與理性結合在一起,認為政治應該基於理性;但施米特認為緊急狀態下,即政治異態而非常態下,政治的本質才能突現出來。2. 現代的重要標誌在於,政治權威開始「匿名化」,即權威不帶有個人色彩,而是任意在位的個體或團體擁有權威,並且政治權威可以被質疑;而施米特認為,主權的決斷力必須是個人的、專斷的,要求絕對的服從。

11.《現代政治思想的基礎》

  • Quentin Skinner,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斯金納,《現代政治思想的基礎》,譯林出版社。

  近代思想史與劍橋學派代表性著作之一,在國內知名度相對較高。這套書(上、下兩卷)詳細描繪了現代政治思想,諸如「平等」、「自由」等概念是如何從中世紀後期的基督宗教社會中脫胎而出,筆觸細緻,歷史詳實。

▲ 綜覽各作品後,也別忘了《利維坦》。

往期相關文章,點擊即可閱讀

  1. 編譯:國王的兩個身體 | 城與邦
  2. 諾斯替主義:現代性的本質(上)| 城與邦
  3. 良善與邪惡:兩種自然狀態說 | 城與邦

推薦閱讀:

有關流體力學或者計算流體力學的經典教材?
科幻推理有什麼代表作品和著名作家?
法醫學有什麼經典入門讀物嗎?
關於風險投資有哪些好書?
有哪些研究晚清史、近代史比較好的學者或學術書籍?

TAG:基督教 | 神学 | 书籍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