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短篇小說的場景設置問題略解
今天講講短篇小說的場景設置與切換的問題。
前面講過,按照期刊的3500-4000字的篇幅,大概可以分5-7自然段,為了不讓讀者在閱讀時覺得無聊,也為了讓小說看起來不會太單薄,建議每個自然段換一個場景——想像成電影,那就是5-7個場景的切換。
至於把場景設置在哪裡,按我的經驗,可以依照以下幾個原則來設計:
1.人物個性、愛好
如主人公是藝術家,那麼,書店,畫廊以及一些有格調的場所,就很符合他的身份,他在這裡出現,就是自然而然的,令人信服的。
2.氣氛渲染
純粹是為了渲染氣氛的,如《向日葵,忘了時間的鐘》里的最後尾聲,男主就是到了女主口中說的向日葵田,向日葵象徵著樂觀,向上,溫暖,但是因為男女主的遭遇,一望無際的向日葵田反而與男主的所處的情境形成強烈對比,這樣的場景設計能達到渲染氣氛的效果。
3.為推動情節特別設置
除了上述兩方面的場景設置,那剩下的就是純粹為了推進情節而設置的了,這一點比較容易常用,也好理解,這裡不贅述。
下面再說說場景切換的問題。
不知道諸位有沒有看過話劇,話劇就是通過一幕一幕的場景切換來推動情節發展的,有時候場景換了角色不換,有時候場景和角色都換——如果你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幕一幕的思維方式,對寫短篇小說會有非常大的好處,整篇小說讀下來會給人很強的畫面感。
短篇小說的場景切換,在我看來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t通過敘述重點的轉換,來切換場景。
例如,第一段說的是A和B在喝咖啡,如果你計划下一段要切換場景,而且開始講述B的故事,那麼你在第一段末尾時就可以把敘述重點放到B身上,這樣就可以在第二段順勢帶出與B有關的場景和故事。
2)t通過環境烘托如天氣等來切換場景
這其實也是我的習慣,通常在寫與前段毫無關係的人、事、物時,我首先會寫寫天氣,環境,當然,這些描寫最好符合角色心情和情節推進,起到烘托作用,如果是平白無故的白描就要簡之又簡,甚至幾個字一筆帶過即可——像劇本一樣交代一下時間、人物、地點。如:周二下午五點鐘的光景。然後開始敘述情節。
3)t有意識地強切
這種方式與話劇是最接近的,就是切換的時候,沒有任何連接,一段和二段看起來是相對獨立的,這種方法並無不妥,特別是對於短篇期刊小說來說,因為篇幅短,你突然環境換人都關係不大,讀者還是會記得你前面講的是什麼,就像鏡頭之前是追著A的,第二段開始追著B,但讀者仍然記得A之前幹了什麼。
實際上,在寫懸疑小說的時候,這種方法經常用到,因為你要在「埋線」的過程中,有些事實不想讓讀者過早知道,或者說「埋線」需要對幾個人的故事敘述才能完成,強行切換成景倒成了一個不得已的辦法。
但如果是長篇的強切(也就是N條線索並進的寫法)就要慎之又慎,因為我也看過這一種寫法的書,看起來非常累,因為篇幅太長,等看完B身上發生的事,我都忘了切換前的A到底做過了什麼了,要回翻重溫,造成給非常不好的閱讀體驗。
我是悟恩居士(公眾號kokyo98),一個會寫字的修行人,祝大家寫作進步!
推薦閱讀:
※論文大燜鍋:NBER 頂級經濟期刊編輯們最看重什麼
※目前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學雜誌期刊?
※機器學習領域有哪些著名的期刊和會議?
※國家數字圖書館上註冊後可以免費下載cnki(知網)的文獻嗎?如何操作?
※有哪些外行人也能看的優秀專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