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願你我獨一無二

這是專欄《博士的圍城》的第十五篇文章。在2017年的開始,讓我這個樂天派給大家分享一個知名博士的故事,希望給正在選擇職業道路的博士們,給你我的未來,一點啟發和參考。

---

1966年,有個18歲的年輕人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工程。在第一學期的學習里,他發現自己並不是很喜歡那些工程的課程,唯一感覺好也能學得好的科目只有化學,於是,他決定選擇化學工程。接下來的他沒想太多,一路讀到博士。可是從本科到博士,他都沒有對研究表示出太大興趣。所以讀到1974年博士畢業,他打算找工作。那時候正碰上美國石油短缺,學化工的標準選擇基本上只有煉油廠,且薪水不菲,可他卻覺得沒有興趣。思來想去,最終手拿20個工作offer的他,選擇了工資最低的選項:去Boston』s Children』s Hospital的Judah Folkman那裡做博後。而且一做就是四年。

這個博後的選擇改變了他的人生路徑。Dr. Folkman不僅是教授,也是非常出色的外科醫生。他相信要攻克醫學難題,完全可以吸納非醫學或者生物背景的年輕人。於是,化學工程師Langer被Folkman選中,進入了生物實驗室。他的課題方向是抑制腫瘤內血管生成。

工程師的Langer在頭一年裡就試了200多個不同方案,希望可以利用可降解的聚合物材料實現藥物傳遞和緩釋。但是,科研的進展是緩慢的,他的文章沒有獲得引用,他的報告沒有什麼反響。他的前九個NIH funding申請全部落空。

30歲,他四處找教職碰壁,最終雖然成為了MIT的assistant professor,但是由於熱衷於申請專利,而讓同事覺得「非主流」,幾乎教職不保。為了在資金緊張情況下保證實驗室成果,只能逼著的自己的博士後們拿著僅有了3000美金「說什麼都要做出結果來」(*)。

從30歲到40歲,他一直在申請專利,尋求與工業界的合作,終於在屢屢碰壁後逐步找到了正確的節奏。其中,他在36歲曾經得到過醫藥巨頭禮來的垂青,但是一次初試的失敗就葬送了一次難得的合作機會。直到37歲,他才終於完成了第一次成功的license,合作方是一家小藥廠Nova Pharmaceuticals of Baltimore。39歲,他和同事一起成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Enzytech。40歲,他成立了第二家公司Neomorphics。

在40-50歲的歲月里,他給自己的實驗室找到了一種新的"business model":如果自己的博士生或者博士後有五年以上的研究經驗,且所做的項目具有創新性和應用性,他就鼓勵這個學生/博後去成立一家公司,去成為一位創業科學家。這個想法在當時頗受爭議,但是也正是這個想法大大加速了他的生物帝國的構建。

到這裡,可以說故事主角的名字了。他就是Robert Langer,可能算是當下最有名的化學工程師,是一位讓徒孫提到他的名字都會眼睛放光的教授、工程師和商人。他的文章引用次數綜合已經超過20萬次,是歷史上獲引用次數最多的工程師。他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工程實驗室,每年研究經費超過千萬美元。他已經基本拿光了化學工程師能夠拿下的所有獎項,由於單子太長,大家還是看Wikipedia吧。他還是63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他最新參與的知名企業叫Moderna,這家專註於RNA therapeutics的公司,目前總融資額已經超過11億美元。

---

好的。故事說完了。作為徒孫,我看的聽的關於Langer的各種故事,報道,傳言實在太多了。這些年,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他的成功背後有哪些因素,為什麼連他自己的學生,那些畢業於MIT的頂級聰明的教授們提到他,都依然心服口服的說出: Not everyone can be Langer這樣的話語。

誠然,Langer的成功背後,有時代有地域有很多非主觀意志可以決定的因素。但是,我之所以把他的故事這樣倒著寫,還是想強調兩個問題:1)人生的早晚只是一個相對概念,26歲博士畢業還沒想好做什麼的Langer,似乎人生走得慢了,但是,想清楚後的他在43歲時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三院院士;2)認定了自己的方向後,最重要的是堅持。Langer選擇化學工程時候顯然還沒有確定自己的方向,但是當他認定了生物技術這個方向後,便再沒有改變。哪怕受到非議,哪怕不被看好,他都非常堅持自己要做的事情。要知道,從他最早發表緩釋聚合物的文章到他的緩釋產品獲得FDA批准,中間可是整整28年。

時間這個東西,有時候很快,有時候很慢。

回到我們自己,看看就算是Langer這樣的「大牛」,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他也是讀完了博士還沒有確定自己的方向的。正所謂,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青春不犯錯。也許比順暢的經歷更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有一顆尋找和追逐夢想的心。

有人也許說Langer大牛,距離太遠。但我想,太多的人原本和我們的距離都不太遠,只是很多很多年後,暮然回首,一切才變成那麼遠。就像讀博這幾年,我們也許一直覺得自己懂得不夠多,但是如果每天都帶著追趕的心去努力學習;那麼幾年後,再去參加一個會議時,也許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有了和頂級科學家交談,甚至爭論的底氣。開始時有距離並不是問題,但是要拉大距離,還是縮短距離,這才是一個問題。

博士四五六七年,說短不短說長不長,長到足夠幫我們縮短很多距離,短到甚至不夠看清自己的夢想。幸運的是,沒有任何博士的答辯需要問我們夢想已經實現的程度,好在真正的夢想可以用一生去構築。

25歲之前,覺得世界上的想法都已經被人實現了;25歲後才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沒有被人實現的好想法到處都有,只可惜一個人一生只能選擇一二。不過感謝這個時代,在這一生做成一兩件事情也不是那麼困難了。那麼如果不去做,是不是太遺憾。

那麼,

就在2017,讓我們開始朝著自己想要的自己邁進;

就在2017,願你我獨一無二。

Note & Reference

*) 這句話是我聽來的一個不知真假的謠傳。

1)Profile: Being Bob Langer ://www.nature.com/news/2009/090304/full/458022a.html

2)Robert Langer: Creating things that could change the world

3)Wikipedia-Robert Langer Robert S. Langer

4)Robert S. Langer, Sc.D. - Academy of Achievement

5)也許你會說上面的故事離的太遠,那麼,我還準備了一篇文章給你:Postdocs leaving the lab,來自上兩個月的Science,講的是五個postdoc的職業選擇,不僅僅有各自的經歷,也有他們對於自己經歷的思考。值得一看。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要寫Literature Review?
求職季故事(五)|一個博士的自我修養

TAG:博士 | 化学工程 | 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