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基因組學II:痘痘

有那麼幾件事情,是愛美人士孜孜不倦地嘗試、一次次失敗卻不會放棄的:美白、抗皺,還有抗痘。

上一期我們講了關於美白的話題。不過很可惜,膚色的遺傳度達到63-72%,也就是說,白不白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當然後天的努力也有一定作用,比如防晒、補水,等等)。

今天我們要講另一個令很多人困擾不已的問題:痘痘。

痘痘學名痤瘡,又被稱為「青春痘」——這種常常發生在青年男女面頰、額部、頦部和鼻頰溝等多脂區的皮膚問題一般會隨著青春的逝去而有所消退(不過也有持續到50歲的,大約是青春比較長),留下並不美好的青春記憶和疤痕。痤瘡的發病有著男多女少的規律,但總的來講,發病率達到45.6%,幾乎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

一般認為,決定「痘痘」發生的因素很多,包括荷爾蒙的分泌、角質細胞功能異常、痤瘡丙酸桿菌的定值、飲食飲食和精神焦慮等等。不過,通過臨床調查、家族史等方面的研究,人們發現痤瘡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遺傳因素——痤瘡患者的子女、兄弟姐妹長痘的概率遠遠高於非痤瘡患者,遺傳度高達88%±0.092%。

不過即使從遺傳的角度來看,痤瘡也是一個複雜的疾病——在一項昆明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聯合全國40多個醫院展開的痤瘡易感基因研究中,研究者對採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對中國漢族重型痤瘡患者進行分析,發現病例-對照中差異顯著的SNP位點多達855個。一般認為,在痤瘡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影響的基因有十餘個,主要包括:①類固醇激素相關的基因;②先天免疫相關的基因;③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相關的基因;④核轉錄因子;⑤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等十餘個基因。

下面是其中的一些:

1. nCYP21A2基因,細胞色素CYP家族成員,位於6號染色體。CYP21A2基因編碼類固醇21羥化酶。該基因上的多個多態性位點可導致脫氫表雄酮(DHEA)過量,從而引起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這個基因的異常引起的,是與雄激素過多有關的痤瘡。

2. nHSD3B2基因,位於1號染色體。HSD3B2基因編碼3 βn-羥基類固醇脫氫酶。該基因上的多個多態性位點同樣引起DHEA過量,從而引起遲髮型的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和痤瘡。這個基因的異常所引起的痤瘡,同樣是由於雄激素過多。

3. nCYP11B1基因,細胞色素CYP家族成員,位於8號染色體。CYP11B1基因編碼類固醇11nβ-羥化酶。該基因上的突變可同樣引起DHEA過量,從而引起遲髮型的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和痤瘡。這也是與雄激素過多有關的基因。

4. nCYP1A1基因,細胞色素CYP家族成員,位於15號染色體。CYP1A1基因編碼的細胞色素P450與類固醇激素的合成有關。該基因上m1等位基因的過量表達可引起維A酸的過度分解和皮脂腺分化的異常,進而誘發痤瘡。

5. nSRD5A1基因。位於5號染色體的SRD5A1編碼類固醇5α還原酶-I(5αR-I),並且在痤瘡好發部位的皮脂腺、上皮細胞、毛囊、汗腺等部位有著活躍的表達。這個基因上的單體型異常被認為與男性的II型糖尿病、女性的多囊卵巢綜合症和多毛症均有關。由於5αR-I過高,使得睾酮轉化為二氫睾酮增加,從而引起痤瘡。5αR-I還有一個「信號放大器」——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而IGF-1受營養狀態、激素、遺傳等多因素的調節,在心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病及腫瘤等的病理生理過程中均有重要作用。

6. nAR基因。位於X染色體的雄激素受體(AR)基因是痤瘡發生的關鍵,AR基因上的CAG、GGN重複序列異常可增加雄激素受體轉錄活性並引起痤瘡。更糟糕的是,由於雄激素作用廣泛,存在CAG重複序列異常的人士患上冠心病、前列腺癌、多囊卵巢綜合症等等;而GGN重複序列異常則是已知的早髮型雄激素源性脫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ㄒoㄒ)/~~

7. nFGFR2基因。位於10號染色體的FGFR2基因是與上皮組織的增殖、分化有關的基因,這個基因上Ser252Trp、Pro253Arg突變被認為與阿佩爾綜合征(阿佩爾綜合征的癥狀之一就是青春期出現嚴重的青春痘)和痤瘡樣痣有關。這些突變減少了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2的分解,並增加PI3K/Ak活性。有證據表明,一些抗痘成分可以減弱FGFR2信號通路,從而起到抗痘效果。

8. nIL1A基因。位於2號染色體的IL1A編碼的白介素1α與痤瘡的炎症反應有關。該基因Interleukinn1A +4845(G > T)多態性可以增加痤瘡的敏感性和加重痤瘡的炎症反應,也就是說,這個基因位點與痤瘡的嚴重程度有關。

9. nTNF基因。位於6號染色體的TNF基因編碼的是腫瘤壞死因子α,這個基因上的多態性可增加痤瘡的敏感性和炎症反應。

10. nMUC1基因。位於1號染色體的MUC1基因編碼的黏蛋白1糖蛋白,這個基因的串聯重複序列變異可以改變β-catenin-n和PI3K/Akt/FoxOn信號通路,與重度痤瘡關係密切。人類腫瘤中也可見MUC1基因過表達。

作者的話:

也許正是由於痤瘡的發生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才使得痤瘡在形態、種類、嚴重程度和恢復程度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同樣的飲食、同樣的環境、同樣的精神壓力,有些人的痘痘轉瞬即逝,而有些人則滿目瘡痍。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戰痘經驗」缺乏普遍的適用性。對於一些人非常有效的化妝品、藥品可能對於另一些痤瘡患者完全無效或者收效甚微。即使孜孜不倦地尋醫問葯,即使把各種治痘化妝品挨個拔草,也不過是毫無針對性的大海撈針。

所以在作者看來,研究痤瘡與基因的意義並非在於預測自己(或者將來的子女)是否會發生痤瘡——該長的自然會長,到時候自然也就知道了——而是在於知道自身的痤瘡因何而生。而針對於痤瘡的不同成因,我們已經有了抗生素、有了消炎藥、有了異維甲酸、有了成分相對簡單安全的清潔產品,根據基因特點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也許並不太遙遠。


推薦閱讀:

破譯上帝的密碼

TAG:基因 | 美容护肤 | 痤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