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三篇我從頭看到尾的非虛構長文

幾千字的報道要寫得抓人非常不易——最近有好幾篇這樣的故事,它們涉及錢與權、成功與失敗、信任與背叛,精彩程度不輸好萊塢大片,非常推薦。

1. 美國、巴基斯坦諜戰:《最後的外交官》

美國前助理國務卿羅賓·拉斐爾(Robin Raphel)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就常駐巴基斯坦,是美國最資深的巴基斯坦專家。可是幾年前 FBI 開始懷疑她是巴方間諜,並長期秘密搜查、監視她的住處,司法部也於 2014 年正式啟動對她的公開調查。出人意料地,在拉斐爾和律師已經做好長期拉鋸戰準備後,起訴在 2016 年 3 月被撤銷,國務卿克里也私下向她道了歉。

矛盾核心是不同情報派系間的鬥爭。美國外交部(State Department)運用人際情報,鼓勵外交官多與當地人接觸,通過私下交流建立信任,獲取情報。而美國情報部門(FBI、CIA)則依靠監聽等技術手段。9·11 事件後,美巴關係變得複雜,美國外交官很難辨別他們在巴基斯坦的熟人究竟是敵是友,巴基斯坦頻發的恐怖襲擊也讓美國官員難以走出大使館與當地人會面。再加之科技進步,技術派的 FBI、CIA 全面壓制了外交部,而仍然積極在巴基斯坦人中走動的拉斐爾就成了 FBI 的懷疑對象。

當時拉斐爾分管經濟事務,但 FBI 探員發現她經常和巴基斯坦人,尤其是時任巴基斯坦駐美國大使馬利哈·洛迪(Maleeha Lodhi)談論其他內容,例如美國在該地區的無人機轟炸、巴基斯坦政變傳聞等等。巴基斯坦各界都對拉斐爾極其友好,以至於很多巴方高層活動連美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都沒有邀請,只邀請了拉斐爾。最奇怪的是,拉斐爾和洛迪談論的內容有些和 FBI 提交給總統的情報一模一樣,於是 FBI 開始懷疑她竊取了高級機密文件,泄露給巴方。

司法部的公開調查完全暴露了兩派之間的鬥爭。外交部里拉斐爾的同事、上司捐錢給她請律師——對他們來說,拉斐爾只是做了所有外交人員都會做的事,即通過當地人搜集情報。而 FBI 探員則認為她常與巴方高層談論機密話題,是間諜無疑。

從《最後的外交官》這個標題就能看出,記者還是站在拉斐爾這一邊的。但不管你的立場怎樣,文章畫面感很強,充滿懸念,而且對不了解政治、外交的人來說也很好懂。如果你喜歡美劇《國土安全》(Homeland),一定不要錯過這個故事。

文字版閱讀時間:37 分鐘;記者接受採訪音頻:73 分鐘

2. 成功的隨機性:《奧巴馬採訪》

奧巴馬即將卸任,最近幾乎每周都在做媒體專訪,但我看到最有意思的採訪是他和戴維·阿克塞爾羅德(David Axelrod)在播客節目里的對話。阿克塞爾羅德三任奧巴馬全國選舉的首席策劃,可以說是造就奧巴馬政治生涯的人。他們倆彼此非常熟悉,所以阿克塞爾羅德問的問題有意思,奧巴馬答得也不那麼官腔。

觸動我的是奧巴馬對成功的思考。按他的說法,他本科前兩年是混過去的,吸毒、派對。後來轉學去了哥倫比亞,開始好好學習。在哈佛法學院,他成為學校《法律評論》歷史上第一個黑人主編。但奧巴馬說當上主編只是他「15 分鐘的成功」,因為畢業後就變回了普通人。

後來那十幾年,他在社區做社會活動,兼職在芝加哥大學做講師。2000 年 3 月,剛當選伊利諾伊州州參議員的他,在競選更高一級的國會議員時,以 30 多個百分點的劣勢慘敗。那個夏天,奧巴馬夫婦得知他們將迎來第二個孩子,一時間家裡經濟壓力倍增。「我們沒什麼錢,[因為輸掉選舉]我人也很消沉,」奧巴馬回憶說。

同年 8 月,民主黨黨代會在洛杉磯召開。奧巴馬為了找到人生目標買了最便宜的機票去看。下飛機租車的時候發現信用卡刷不了,最後找了幾個朋友幫忙才得以到達會場。在會場,他的票只能讓他在場外站著聽,連演講嘉賓長什麼樣他都沒見到。

就是這樣一個人,四年後當選參議員,八年後當選總統並成功連任。奧巴馬感慨:

我總是想起 2000 年黨代會那時候,我連會場都進不去,沒人知道我是誰。四年後(的黨代會),我變成了大會主講人。(我的際遇發生這樣大的轉變)不是因為我比四年前聰明了好多。從某種程度上說,政治挺隨機的... 我意識到,我的所謂成功和我本人並沒有關係——是一些外部力量造就了我,我搭上了某些更廣泛社會趨勢的順風車。

I do always think about the fact that in the 2000 convention, I couldnt basically get in the hall -- or I couldnt get into the -- on the floor and nobody knew my name. Four years later, Im doing the keynote speech. And it wasnt as if I was so much smarter four years later than I had been in 2000, it speaks a little bit to the randomness of politics... It made me realize that to the extent that I had been successful, it wasnt about me. It was about certain forces out there and -- and me hitching my wagon to a broader spirit and a broader set of trends and a broader set of traditions.

文字版閱讀時間:30 分鐘;採訪音頻:50 分鐘

3. 揭露 90 億美元騙局卻和家人決裂的官三代:《Theranos 告密者》

Theranos 是個一度被估值 90 億美元的獨角獸,其董事會成員曾包括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等政界高層。科技媒體熱衷報道 Theranos,說公司的「手指抽血」技術將顛覆整個血液檢測行業。 Theranos 三十齣頭的創始人伊麗莎白·霍爾姆斯(Elizabeth Holmes)從斯坦福輟學創業,總穿黑色高領毛衣,被媒體稱為「女喬布斯」、世界上最年輕的女億萬富翁。

可是 2015 年 10 月,《華爾街日報》刊文指出 Theranos 的專利技術提供了錯誤的血液檢測報告,且已導致部分患者誤診。文章引發巨大反響,監管部門叫停 Theranos 和藥店的合作,表示 Theranos 的技術」置患者生命安全於危險之中「,禁止霍爾姆斯兩年內再從業。公司目前面臨刑事和民事指控,投資人、顧問紛紛離開,有些已起訴公司和霍爾姆斯欺詐。

而更驚人的還在後面。

2016 年 11 月,《華爾街日報》再次發文,說 2015 年給記者提供重要線索的是 Theranos 前員工,26 歲的泰勒·舒爾茨(Tyler Shultz)。他的另一個身份是 Theranos 顧問、美國前勞工部部長喬治·舒爾茨(George Schultz)的孫子。

泰勒以前和爺爺關係很好,本科讀斯坦福的時候常去學校旁邊爺爺的家。2011 年冬天,泰勒大三。他像往常一樣去爺爺家玩,遇見了Theranos 創始人、學姐霍爾姆斯。擔任 Theranos 顧問的爺爺喬治非常欣賞霍爾姆斯,而一番交流後,泰勒也對 Theranos 「一見鍾情」。回到學校後,他把專業從機械工程改成生物,假期去那裡實習,畢業後去全職工作。

可是不久以後,泰勒就發現公司專利技術有很多問題,血液檢測結果常常出錯。他在公司內部提出後並沒有得到反饋,私下裡告訴爺爺也被爺爺無視。2014 年他辭掉了工作。次年年初,他同意與《華爾街日報》記者見面。

公司很快有所察覺,於是通過爺爺向泰勒試壓。爺爺讓泰勒簽保密協議,泰勒不肯接受公司開出的條件,沒有簽。後來兩人徹底決裂,不再來往,溝通全部通過律師。爺爺 95 歲生日,去慶祝的是霍爾姆斯,而泰勒沒有參加。

目前,Theranos 正在配合聯邦調查,同時起訴泰勒泄露商業機密。泰勒的律師費已超過 40 萬美元,父母在考慮賣房子。而爺爺喬治仍是 Theranos 顧問委員會成員。

《華爾街日報》2015 和 2016 年對 Theranos 的兩篇深入調查是近幾年最好的商業報道之一,無論是投資人、創業者,還是新聞記者、消費者,都能讀到新東西。僅從故事角度看,它們也包含了太多這個時代的典型元素,好萊塢編劇應該已經開始改劇本了。

文字版閱讀時間:12 分鐘;記者接受採訪音頻:98 分鐘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羅輯思維跨年演講?
為他人做嫁衣裳的中國CROSSFIT產業
賣場設計的一般規律是什麼?賣場是怎麼通過設計讓顧客在商場中產生非理性消費的?
經濟分析入門(六)信貸視角的經濟周期

TAG:美国 | 政治 | 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