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史鉤沉 · 輸血發展史上的 9 個「第一次」
當今社會,輸血已經是現代醫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都有千千萬萬的患者依靠輸血技術而獲得「續命」的機會。
然而如同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一樣,輸血技術在從誕生之初到科學應用的過程中,也走過許多彎路,發生過許多啼笑皆非的故事。本期的「醫史沉鉤」,丁香醫生就和醫學科普編輯郝小馬一起來說說輸血發展史上的 9 個「第一次」。
第一次輸血嘗試 · 1492 羅馬
人類歷史上究竟是誰第一次嘗試了輸血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
不過根據一些零散史料記載,西方史上第一次比較著名的輸血嘗試發生在羅馬教皇英諾森八世(1432~1492)身上。
傳聞這位曾在歐洲掀起大規模迫害女巫浪潮的教皇,在臨死前曾找來了 3 位十歲左右的男孩,把他們的鮮血輸入體內,妄圖獲得少年們的青春力量。
但正如你所預料的那樣,在那個年代,經過一番折騰後,教皇和男孩們都死了。
英諾森八世雕像
顯然這並不是科學的「第一次」輸血。
十五世紀的人,還不懂得什麼輸血的概念。就姑且讓這位腐敗無為的教皇當上一回「第一人」,成為輸血史上的一個註腳吧。
第一次闡明血液循環系統 · 1616 英國
1616 年,英國醫生威廉 · 哈維在講學中,第一次提出了關於血液循環的理論。
血液不斷流動的動力,來源於心肌的收縮壓;脈搏的產生,是由於血管充血而擴張;兩心室間沒有什麼看不見的通道;人體的血液經心臟會流經全身和肺臟。
現在看來的常識,卻絕對是劃時代的描述。
威廉 · 哈維
哈維的理論,不僅是輸血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了十七世紀的科學向前邁進一大步。比前期教皇們愚昧的舉動,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
第一次成功的動物輸血實驗 · 1665 英國
1665 年,來自牛津的醫生理查德 · 羅爾發表了他在狗與狗之間輸血的案例。
理查德抽出一隻小狗的部分血液,使其處於垂死狀態,然後通過放置輸血管,把另一隻大狗的血液輸入小狗體內。後來,小狗活過來了。
然而這一成功的輸血實驗,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等多很多年後,人們翻閱歷史資料時才發現,原來還有人做過這麼一件事兒。
第一次嘗試輸血給人治療 · 1667 英國 / 法國
還是上面的那個羅爾,1667 年,他用特製的管子將羊的頸動脈與人的肱動脈相連,把羊血輸給了人,並獲得成功......
別問我這是為什麼會成功,天知道那次輸血究竟發生了什麼。
反正不要試圖模仿,一定會出事的。
羊血輸入人體內的大膽嘗試
同一年,法國醫生丹尼斯成功複製了羅爾的人羊輸血實驗。
但後來的一些輸血致死案件(看,還是出事了吧),迫使法國議會和英國議會均下令:
禁止一切輸血行為!
第一次成功的人對人輸血 · 1818 英國
這是一次值得慶賀的突破。
十九世紀早期,很多孕婦因分娩時失血過多而死,英國一位叫詹姆斯 · 布倫德爾的醫生看不下去了,他認為:
早期的輸血事故很可能是因為輸了「畜生的血」,不應該在不同物種之間輸血,因為它們彼此之間相差甚遠。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後來,他先是為一名生命垂危的胃癌病人,靜脈注射了 400 多毫升血液。輸血之後,病人說感覺好多了。雖然兩天後,病人還是死了,但這讓布倫德爾堅信輸血之法是可行的。
在幾年間,他陸續把自己在輸血方面的嘗試,發表在學術雜誌《The Lancet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柳葉刀 》上。
布倫德爾發表的論文
1829 年,他為一位產後出血的孕婦輸入了 200 毫升的血液,把產婦從死亡線上拉回。之後的幾年中,他又給 10 位垂死的病人輸血,成功從死神手裡搶回了 4 人。
第一次發現血液抗凝劑 · 19世紀 英國
十九世紀,英國產科醫生布拉克斯曾提取出了具有抗凝作用的物質,並發表了報告《關於用磷酸鹽蘇打作為抗凝劑的四個輸血病例》。
1918 年,詹姆斯 · 格雷厄姆又發現了一種新的抗凝劑——枸櫞酸鈉,為儲存捐獻的血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現代改進的抗凝劑,如枸櫞酸葡萄糖、檸檬酸磷酸葡萄糖和枸櫞酸鹽等,正是從這些早期的抗凝劑發展而來的。
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捐獻的血液很快會分層、凝固,變成一袋袋血豆腐。這些抗凝劑的發現和使用,實在是輸血史上的重要突破。
第一次發現人類血型分類 · 1900 奧地利
1900 年,奧地利醫生卡爾 · 蘭德斯坦納發現了 A、B、O 三種血型。兩年之後,他的兩名學生,又發現了 AB 型血。
卡爾 · 蘭德斯坦納
蘭德斯坦納的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輸血失敗的主要原因,為安全輸血提供了理論指導。
他也因此獲得了 1930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他的生日 6 月 14 日,則被設為了世界獻血者日。
第一次發現 Rh 陰性血 · 1939 美國
1939年,美國醫生Levine和Stetson報告了一起嚴重的輸血後溶血反應——讓他們奇怪的是,該女性患者明明輸入的是與自身相匹配的 O 型血。
後來,二人研究發現,引起上述輸血反應的「罪魁禍首」是 D 抗原。當一個人的紅細胞上存在一種 D 抗原時,稱為 Rh 陽性;當缺乏 D 抗原時即為 Rh 陰性。如果 Rh 血型不匹配時,也會產生非常嚴重的輸血反應。
Rh 血型的分布因種族不同而差異很大。陰性血在白種人中的比例較高,但在中國,只佔到總人口的約 1%。因為罕見,所以又被稱為「熊貓血」。
又經過二十來年的研究,抗 D 免疫球蛋白出現了,它將熊貓血產婦新生兒溶血症發生率一度從 14% 下降至不到 1%!《時代》雜誌把它評為 20 世紀六十年代十大最高醫學成就之一。
第一次重視血液質量篩查 · 1963 美國
1963 年,美國醫生巴魯克 · 布隆伯格在澳大利亞土著人血液中發現一種抗原性物質,他把它起名叫 Aa(澳大利亞抗原)。後來他發現了 Aa 與肝炎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經過研究,巴魯克及他的同事們明確了:Aa 實際上就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這一發現警醒了臨床醫生們。
在 60 年代的美國,需要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當中,有相當比例出現了肝炎。醫生們意識到,如果能夠採用適當的方法對血液進行篩查,就可大大減少輸血後肝炎的發生。
血液使用前會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查
於是,1972 年,美國法律正式規定要對每一個血樣進行乙肝病毒檢查。果然,輸血後乙肝的發生變得十分罕見了。
血液捐獻的初步篩查試驗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
從此,用血安全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以上便是人類輸血史上值得記錄的一些事情。
從心血來潮的愚昧嘗試,到嘔心瀝血的科學研究,到終於取得一個個讓人熱血沸騰的成果。
輸血史上的一次次進步,其實也正是人類在醫路上不斷探索的縮影。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輸血發展史中的 9 個「第一次」 - 丁香醫生
丁香園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圖片來源:http://Wikipedia.com
想加入「丁香醫生」團隊嗎?
新媒體運營、程序員、設計師……統統來者不拒,詳情可以戳這裡:知乎專欄長期有效哦~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