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對身體的影響-有關喝酒的一般科學

年底了, 每個人都少不了聚餐喝酒, 本文簡單談談當下科學研究對酒精工作機制的理解,供大家喝酒時參考。但也要事先說明,有關人的科學研究通常只是研究共性,基本上不討論個體差異。除非您是標準人(樣本各個維度都是均值),這裡的大部分數值相關的結論都未必適用。

與之前說過的咖啡和茶不同, 酒精是一種鎮靜催眠劑。 可能有人一看到這裡就不同意: 明明是喝了酒話多更興奮, 更激動,怎麼還鎮靜了?還催眠了?其實這是酒精所謂醉酒效應的一種表現: 在喝酒一開始的頭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 人會變的輕鬆和開心, 隨後酒精開始排出體外, 這些反應走向反面, 會被鎮靜(想睡覺)的感覺取代。 而人自身的心理,為了維持之前體會到的輕鬆開心, 就會多喝。直到正向反應飽和,負向反應占統治地位,人就進入了完全鎮靜(醉倒)狀態。

特別要提出來, 酒和任何一種起催眠和鎮靜作用的藥物同時服用都非常危險。很多人都知道幾個著名人物卓別林,瑪麗蓮夢露(這個也有說法是被人灌的)是酒後服用安眠藥自殺的。 主要是鎮靜效果疊加可能擾亂維繫生命的植物神經系統。 另外酒也不能和止痛藥,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之類的同喝,非常傷胃。

接下來,說說酒精進入體內的作用機理。 沒有量,討論作用都是耍流氓。 首先這裡給一個標準的酒量, 按照酒精含量的對等作用, 一大杯啤酒(350ml, 大半瓶),一杯葡萄酒(120毫升, 通常是兩杯紅酒),一杯烈酒(25-30毫升,50度酒, 半兩杯一滿杯)作為基本單位。

酒精屬於小分子, 可以非常快的被人體吸收, 從進入胃開始就能很快進入血液,流遍全身。被胃吸收的酒精佔2成,剩下8成是通過腸(小腸)吸收的。所以當胃裡有食物, 多吃點東西墊墊,酒精濃度會被稀釋,也同時能降低酒精進入腸道的速度, 可以減緩酒精的作用。 酒精在體內會和脂類結合, 因此會在全身導致各種反應,特別是酒精進入大腦會起作用(影響了大腦中的脂類物質)。因此一般來講,胖子因為脂肪多, 比較能喝。此刻作者緩慢的挪動了一下身軀表示:這是對咱們的安慰獎!(雖然作者因為脂肪太多,醫生告誡嚴禁飲酒)。當然,有利就有弊, 因為跟脂肪的結合,酒精排出體內就比較慢,酒精起作用的時間就長。

因為很快就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有進就有出,酒精隨後在體內開始代謝。 不少人有開車被警察叔叔攔下要求吹一口的經歷,尤其是在年節晚上的鬧市區(警察叔叔知道怎麼做能抓到最多)。因為酒精從肺部代謝的比例非常穩定,所以呼氣中的酒精含量可以相當準確的對應體內的酒精含量。這是呼氣測醉酒的基本科學原理。 實際上,大部分酒精(>95%)還是靠肝來代謝。具體過程是,某種酶先把酒精轉換成乙醛,然後再變成乙酸(醋的成份),最後排出體外。 中間產物乙醛是有毒的, 一旦在體內積累,就會引起嚴重不適,主要表現就是噁心想吐。尤其是代謝能力相對較弱的人,表現的會特別明顯。

一個成年人,酒精排出體外的速度標準是:對應啤酒,紅酒,白酒前面提到的那個標準量,通常要一個小時代謝。超過代謝速度喝酒,不良物質在體內累積, 就會有各種不良反應。 但是因為酒精的刺激,代謝的酶在體內會累積,這樣代謝的速度隨著喝酒的過程可以有一點點提高。 所以如果不想醉酒, 一開始要喝的慢一點, 不要太猛。

下面再詳細說說酒精對腦的影響。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讓人最喜歡,最上癮的東西都是直接作用於大腦的。 也會對大腦產生負面效果。酒精也不例外。

如果一個標準人,以標準速度,一個小時一個標準量來喝酒,酒精的代謝大致是平衡的, 你體驗的是相對比較好的一面, 愉悅,健談,自我誇耀。負面效應是會部分損失判斷力,和反應時間。一喝酒就不能開車是有道理的。

現在假設喝酒速度快2-3倍,因為來不及代謝,酒精和乙醛都在體內累積,人就開始有很大反應。人會身體搖晃,口齒不清,噁心想吐(其實吐是體內中毒的應激反應,一種保護機制,試圖直接把吃到的壞東西吐掉)。 這就是喝醉了。

速度再加一倍,酒精開始影響底層神經,會有體溫不穩定(過低,過高),感官麻木,直至昏迷。條件反射都開始慢慢消失。速度再增加,影響到心跳呼吸人就直接掛了。喝酒太猛,喝掛掉的也有。通常都是因為某種莫名其妙的事情杠上了,兩個人拼酒,拿著瓶子對嘴吹。鬥狠逞勇,犧牲在眼前!

開篇就說過,酒精是一種鎮靜劑,因為會和脂類特別是腦部的某些神經遞質結合,降低這些物質的活性。那為什麼喝酒還會感到興奮? 科學的回答是還不清楚。實際上可以猜測因為大腦是有正向興奮,反向抑制兩類不同神經遞質所維繫的一個動態平衡系統。酒精肯定會影響這個平衡。至於往那一邊擺動,就算先是正向,也終將會擺回來。所以喝個不停的人,就算一開始興奮了,能說能唱,永遠只有一種結局,醉倒在地!

另外需要特別指明, 喝酒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之前一篇文章說過多巴胺刺激慾望。因此喝酒的人慾望會更強烈。又因為同等的刺激會自動消退,嘗到了慾望的甜頭之後,為了保持這種狀態,人會自動喝的更多。同時,很多神經遞質在記憶形成中起到關鍵作用。酒精的抑制作用可能會導致失憶。大部分喝醉酒的人都有完全不記得喝酒的時候自己說了什麼之類的感受,就是這個道理。

醉酒之後的第二天頭疼難受,是喝酒的人最不願意想像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 醫學目前沒有給出解釋。 我們可以按照腦工作的一般原理把這個想像成一種保護機制,正是以這種難受狀態的警告來對抗更多多巴胺的誘惑,讓人建立起不願醉酒的心理防線。注意這種狀態下不要隨便吃各種止痛藥,作用不大還會傷胃。一些加速代謝的食物飲品可能有點作用,比如喝一杯咖啡,幫助你拉肚子,把酒精快速排出去。

討論完酒精對大腦的作用,多說兩句有關耐受性,就是酒量。所謂能喝不能喝,實際上說的就是酒精的耐受性。能喝的人,酒精對身體的刺激不明顯,不太容易進入醉酒的狀態,當然也要更大的劑量才能興奮。 這種耐受性,可以通過不斷刺激大腦來產生。也就是酒量是可以練出來的。 但是也有限度,大幅超量真的會死!前面討論過,胖子相對可能比較能喝。 有些人因為遺傳關係,體內缺少代謝乙醛的酶,就很不能喝,喝一點點就醉。女性吸收酒精相對比男性更好,大約勝出30%。因此也更容易醉酒。最後,能喝的人,一方面是耐受性好,另一方面酒精在體內停留的時間也長,所以其實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大,比如更加傷害肝臟。所以有特別技能也不能濫用。

最後說說所謂酒後助性,酒後亂性。之前提到的多巴胺效應,酒精確實可以提升慾望。但是又因為酒精的實質上的抑制作用,酒精其實會降低能力, 和相應的快樂感受。欲求不滿,就是痛苦。 所以試圖以喝酒來助性的人,都將品嘗失敗的苦果。 這些人不明白為什麼, 還不能跟人說,也是一種苦惱。

全文結束時,再重複一遍開篇的觀點,以上有關具體量的討論都是針對整體平均,因為個體的極大差異,請不要對號入座。只是提供一些一般的指導原則。

酒出現幾乎伴隨了人類整個文明史,在中東地區有大約六千年前的酒廠遺址。另一方面,據中國專家的研究(沒錯, 是中國!),少量喝酒有助於降低心血管類疾病的發病率,降低中年男人心臟病,或者中風的風險。所以適度飲酒有益健康(也許)。所謂適度,應該少於前面的標準量, 半瓶啤酒或者一杯紅酒或者一小杯白酒為限(數值僅供參考),還要限制喝酒的速度,慢慢享用!


推薦閱讀:

想雞尾酒上道,您必須得懂……「苦精」
別等了,聖誕老人翻車了!

TAG:酒文化 | 脑科学 | 健康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