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鈴木敏夫《吉卜力的風》

大多數人物傳記總是令人失望的:原因之一,寫作者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關注什麼,或他們認為讀者們只想知道名人是如何成功的,原因之二,傳主通常不能或不願做到足夠誠實。

幾乎所有能做好這兩點之一的傳記都會成為佳作:IBM 少當家 Thomas Watson Jr. 的《Father, Son & Co.》和 Nike 創始人 Phil Knight 的《Shoe Dog》只是因為坦誠就獲得了海量讚許(但比爾·蓋茨也抱怨道:我看了 Nike 創始人的書卻無法得知一雙鞋有哪些生產環節),而 Pixar 創始人 Ed Catmull 的《Creative Inc.》或 Michael Lewis 關於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the Big Short》則因為他們呈現了成功學雞湯之外令人深思的內容而格外可貴。

如果說有什麼比美國傳記更等而下之的選擇,那很可能是日本人寫的傳記:大多數作品啰嗦、拖沓、執迷於瑣碎的細節、對傳主有著過度的尊敬。富有破壞力的橫尾忠則寫自傳時簡直像把自己浸泡在自卑的福爾馬林里,總能擊中人心的坂本龍一的自傳則空泛無趣到令人吃驚。

(毫無疑問,中國的人物傳記在整個傳記業鄙視鏈的最底端。)

但鈴木敏夫的訪談錄《吉卜力的風》可以輕易戳破這幅雙重有色眼鏡。作為宮崎駿數十年的合作者、吉卜力的董事長,他同時提供了坦率和洞見。這裡的坦率,並不是為粉絲備足八卦,而是他直接走向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宮崎駿是如何創作的?

當我們談起創作時,我們在說什麼?Ed Catmull 說這是個將「醜陋的嬰兒」撫養長大的過程:想法是怎麼誕生的?它為什麼能在千百個想法中脫穎而出?什麼可能促使好想法的出現?創作者如何捕捉一個想法里最重要的閃光點?一個想法如何在整個創作周期中變化、扭曲、進化?有哪些關鍵決策會讓優秀的想法取得巨大成功?創作中走錯方向了怎麼辦?感覺消失了怎麼辦?創作者如何避免被孤獨感和無力感撕碎?如果最終還是失敗怎麼辦?諸如此類,並非高等數學般嚴謹,但足夠複雜到吞噬無數曾被視為有才華的年輕人。諷刺的是,大多數關於創作者的傳記也很少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比如 Walter Issacson 的《喬布斯傳》。

而在《吉卜力的風》中,鈴木敏夫只是回顧了吉卜力每一部動畫的創作過程,從故事的創意初期,到中間遇到的創作問題,到吉卜力作為一家公司遇到的挑戰,到宮崎駿作為一個人和各種外力的對抗,到電影的發行。他說的雲淡風輕,我讀的驚心動魄。顯然,鈴木敏夫是個非常有趣的人。

意猶未盡的話,還可以搭配宮崎駿的兩本文集——《出發點》和《轉折點》——裡面編撰了許多部作品的立項書、相關訪談,能夠更詳盡的理解那些偉大的動畫作品怎麼從渺小的想法中茁壯生長起來。這是我所知道的最美的事情之一。

(本文為《離線Offline》約稿)
推薦閱讀:

學渣讀完30萬字的5本「英文原著」,我是如何做到的?
上海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圖書館?
如何評價《紐約時報》 2016 年度十大好書?
與其尋找別人丟下的書,不如安於片刻的閱讀時光

TAG:阅读 | 吉卜力工作室 | 宫崎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