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宋形意參研系列之五

2、五心相併 身如猿猴

太極勢,從外形上看,是在「虛無含一氣」的基礎上,向下一蹲。但是如果真的是靠屈膝彎腿「蹲」下去的,那就錯了。在孫老先生關於這一節的論述中提到「兩胯里根均平抽勁。兩腿徐徐曲下,兩腿曲要圓滿,不可有死彎子」。如果用「蹲」的意識去做,膝蓋一定是死彎子,血脈不暢,有損身體,更勿論長功夫了。

其實「太極勢」的身形動作不是定式樁,而是動樁。尤其以身體中節(腰胯一段)的動態作為明顯。裹臀送胯,小腹上翻,骨盆真的像一個盆一樣,將丹田盛托在腹中。在這個過程中,從練習者自己的感覺上,好像丹田裡面有一根左右橫貫骨盆,且水平於地面的軸。脊椎和兩腿,分別就像是鏈接在這根軸上的三根彈簧發條。在身體束縮,骨盆翻轉的時候,那根橫軸把尾閭向下卷,再是第一節腰椎(從下向上數),然後第二節,這樣一直向上,隨著丹田的捲縮,逐節牽引,直到頸椎之處。這股勁與頭頂「挑頂豎項」的勁力相襯,形成一對矛盾力,把脊椎上下拉開。同時,腿上的經筋也被丹田內的橫軸卷拉牽引的向上抽提,與腳上五趾摳趴地面的勁力相襯,形成一對矛盾力。這樣腿上的三大關節(胯、膝、踝)也是拉開後再進行「骨架摺疊」。檢驗標準就是腿上的經筋不是縮短,而是更加拉長了。

如果從練習者的側面看,周身的氣機與勁力大概是如下圖所示的狀態。丹田一轉,上身的經筋向下抽,而氣沿督脈向上行,下身的經筋向上抽,而氣沿足三陽經向下行,周身呈現「勁形反蓄」的狀態。

這個內部動態用語言表述起來比較複雜。簡單化的解釋,就是人要做立定跳遠時,蓄勢、欲跳出而還未出那一瞬間的狀態,那時候人是上身向下縮,下身向上提,周身力量集中到腰腹區域,準備把自己彈射出去。只不過普通人,是把四肢的力量往丹田「湊」,而內家拳手是用丹田主動把四肢的勁力給「斂」過來。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丹田的翻轉,必須是骨盆自己「沉」下去而產生的。即在無極樁求出來的松沉勁基礎上,讓尾閭繼續向下沉,帶動骨盆後緣後翻下沉,引起襠部恥骨位置產生前兜上卷的運動形態。這樣才能牽引全身的經筋同步協調運動。千萬不能用腿部肌肉硬往下蹲,或者用腹部肌肉硬腆小腹,那樣都會破壞整體的樁態。

推薦閱讀:

(視頻)形意拳實戰素質入門: 學會的閃避如何過渡到實戰中
一個起式,鑒證太極倗力的科學分析(視頻+文章)
一槍封喉形意槍術概覽,你知道嗎?李存義寫下第一部軍營拼刺手冊
古形意拳一個劈,竟包含刺擺勾反背四個拳法,難怪會五行拳就能實戰

TAG:形意拳 | 太极拳 | 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