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顧,會不會成為理財師的「終結者」
文 | 麥策高級研究員 朱勵
自從AlphaGo輕鬆擊敗李世石,人工智慧就引發了一些擔憂。著名科學家霍金就警告說,先進的人工智慧設備能夠獨立思考,並適應環境變化,它們未來或將成為導致人類滅亡的終結者。
或許人工智慧取代人類不會在我們有生之年發生。但就像AlphaGo能夠擊敗李世石一樣,人工智慧可能會在某些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替代這些領域先前的從業者。而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理財師很有可能首當其衝。
最近這兩天,招商銀行發布的摩羯智投成為朋友圈的熱點之一。雖然招商銀行不是國內首個引入智能投顧的機構(包括阿里、京東和一些其他機構,都發布了智能投顧平台),但是作為國有股份制銀行的傳統金融機構,如此高調地宣傳其智能投顧平台,還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們都在猜測,智能投顧是不是下一個風口。(公眾號後台回復 智投 了解「摩羯智投」詳情)
但是,對理財師來說,這似乎不能算是一個好消息。國內智能投顧快速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的國內理財師,會不會直接被智能投顧扼殺在搖籃之中?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遐想,是因為智能投顧起到的作用,看上去和理財師是那麼的類似。
根據理財師國家標準的定義,理財師是指運用理財規劃的原理、技術和方法,針對個人、家庭以及中小企業、機構的理財目標,提供綜合性理財諮詢服務的人員。理財師通過全面掌握各種金融工具及相關法律法規,為客戶提供量身訂製的、切實可行的理財方案,同時在對方案的不斷修正中,滿足客戶長期的、不斷變化的財務需求。
智能投顧,是利用大數據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演算法,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水平、預期收益目標以及投資風格偏好等要求,為投資者提供量身定製的資產投資組合建議,並監測市場動態,對資產配置進行自動再平衡,提高資產回報率,從讓投資者實現「零基礎、零成本、專家級」動態資產投資配置。
從兩者的定義就可以看出,理財師與智能投顧,正如李世石與AlphaGo,在為投資者提供諮詢服務這一棋局中,展開了對弈。兩者都是根據投資者的綜合情況,向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諮詢服務,並監控投資進程,實時調整以滿足投資者的長期需求。只不過理財師依靠的是自身理論知識水平與經驗,而智能投顧依賴的是大數據與演算法。
那麼,在投資諮詢這一領域,理財師與智能投顧究竟誰勝誰負呢?
都是向投資者提供諮詢服務,但是兩者目前還處在不同的賽道上。理財師面對的投資者還主要是高凈值客戶,為其提供專業的理財規劃。而智能投顧面向的還是普通投資者,滿足普通投資者沒有專業理財師服務,卻又希望得到建議的需求。理財師現在面對的是高端複雜的需求,而智能投顧解決的則是相對低端的問題。兩者尚未在同一個細分領域上進行競爭。
就像大部分的預測到最後都會被啪啪打臉,理財師與智能投顧在同一賽道展開真正較量之前,我們也很難作出像樣的預測。只有當最終的對弈結果出來的時候,我們才能明白中間的過程(就像李世石與AlphaGo的對弈,誰都沒猜到李世石的脆敗與AlphaGo的進化)。
不過,對於理財師與智能投顧的這場對弈,雖然還未開始,卻讓人產生深深的擔憂。這個擔憂並不僅僅來源於人工智慧所表現出來的強大,更主要的是在於理財師與智能投顧的這場較量,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破壞性創新」,智能投顧正走在對於理財師的「破壞性創新」之路上。
破壞性創新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滕森提出,並通過其暢銷書《創新者的窘境》而被大多數人熟知。
破壞性創新描述的是新進企業成功顛覆在位企業的過程。在位企業聚焦於為高要求(通常也是利潤最豐厚的)客戶改善產品和服務,因此過分聚焦某些細分需求,卻忽略了另一些細分需求。而成功的顛覆性新進企業則聚焦於被忽略的細分需求,通過提供更合適的功能(往往價格也更低),獲得立足之地。在位企業忙於在高要求細分市場中追逐高盈利,無暇對新進企業作出回應。新進企業得以向市場高端移動,提供在位企業的主流顧客需要的性能,同時保持促進早期成功的優勢。當主流顧客開始大規模地接納新進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時,顛覆便發生了。
我們可以根據上面的描述,結合理財師與智能投顧目前的發展現狀,做出一個未來發展可能性的假設。
雖然國內理財師處於起步階段,但相對智能投顧而言,仍是在位企業。理財師目前的客戶,主要是高凈值客戶和超高凈值客戶,因為自身的精力有限,為這些客戶服務,才能獲得最大的回報。
智能投顧可以算作是新進企業,它起步於低端市場或新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智能投顧服務的是普通的投資者,是那些理財師無暇去服務而被忽略的需求。通過向這些投資者提供建議諮詢,智能投顧得以在這個市場上存活下來。
在這個時候,理財師仍然是為 高凈值客戶 進行服務,因為這樣才能獲得高盈利,理財師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在普通投資者這個領域與智能投顧發生競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凈值客戶,仍是投資領域的主流客戶,他們只是金字塔的塔尖部分,但掌握了大部分的可投資產。
在滿足普通投資者低端需求的同時,智能投顧的性能不斷提升,最終,其服務質量能夠達到理財師的水準,其慢慢向高凈值客戶市場移動,並最終在這個市場中顛覆理財師原有的地位。
上述的情況只是一種猜想,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生。如何很多領域一樣,類似「破壞性創新」的可能都是存在的。但只有當顛覆真正發生了,我們才能說這的確是一次「破壞性創新」。克里斯滕森教授也並沒有提出任何預測「破壞性創新」發生的方法。
更主要的,「破壞性創新」對於在位者而言,是一種警示。不要等到被顛覆了,才意識是如何發生的。
目前智能投顧還是一個新興事物,針對的還是普通投資者這一長尾。即使亞馬遜這一長尾理論的傑出代表,雖然顛覆了大部分傳統書店,但還是有個別精品書店存活了下來。
同樣,智能投顧對於理財師來說會是一個挑戰,但最終顛覆是否會發生以及如何發生,目前都是不得而知的。
而即使這種顛覆最終發生了,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精品理財師,也是能夠活得不錯的。因此,理財師能做的,就是一邊修鍊內功,一邊關注著智能投顧的發展。
(文章來自公眾號「麥策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