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咱們的美食節目好像跑偏了

作為一枚資深吃貨,我對美食節目的鐘愛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連上個世紀央視那種嘴特別笨的大廚來一板一眼教做菜的節目也不放過,看著食物就打心底里開心。

後來有了互聯網,接觸到了各個地區的美食劇集、美食綜藝,再回頭看看國內這個領域,真是有點拿不出手了,以前是條件不夠,現在不缺錢了,但路好像跑偏了。

美食類漫畫改編劇《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前些年火便國內,借著《孤》新的劇集再播,微博上問了下漫畫家於組,咱們國內為什麼沒有這類細分市場的作品,他的回答是咱們的市場還不成熟,不足以出現很細分市場的作品。

後來話題轉到了這兩個劇為什麼會火,其實在我看來《深夜食堂》嚴格意義上並不算美食劇,其中的食物只是道具,劇情的內核其實是一個個圍繞人的故事,而《孤獨的美食家》則是徹頭徹尾的美食劇集,快節奏的城市生活里,看著松重豐大叔充滿幸福感的咀嚼食物,簡直是下飯解壓的靈丹妙藥。

在其中總結出兩個要素:食物的視覺誘惑、角色吃掉食物的幸福感。

那咱們回過頭來看看國內的美食節目都在做啥?

《十二道鋒味》模式貌似變過幾次,核心是圍繞謝霆鋒這個學過廚師的明星,通過與嘉賓的互動並展示廚藝,但感覺有些生硬,食物始終不是主角,再加上謝霆鋒的語言表達上並不是很好,節目效果跟明星效應關聯度更高。

《黃小廚的春夏秋冬》傳統的美食做菜類節目,純靠黃磊的愛做菜人設+貧嘴暖男,食物方面筆墨較少。

《拜託了冰箱》這個在設定上稍微有點意思,雖然主要看點還是嘉賓和主持的互動,但廚師們之間比拼廚藝還是有一些看點,有幾位也捎帶著分享過一些關於食材和烹飪的常識,很難得。

《日食記》這個的短視頻節目,有點意思,它選擇了只靠視覺和配樂來完成對觀眾的傳達,相比傳統做菜類節目,畫面更加文藝,符合一部分小眾群體的審美,只是作為美食節目,缺少了對白,純靠畫面和文字,還是會有審美疲勞。

《食在囧途》新節目,看了第一集,本質是《XX喜劇人》的設定,中間大篇幅小品,食物只是道具。

《荒野求生》作為貝爺主持的一檔荒野類美食節目,我無話可說。

《味道》湖南衛視的美食片,很短,只有幾集,驚鴻一瞥,傳統做菜類節目能做到這樣,也就不奢求什麼了,畫面唯美,對於食物的拍攝非常考究,旁白文案頗有古風,與畫面相得益彰,下邊是視頻地址,專門找來讓大家看看。

《味道》辣椒炒個肉,挑釁你味蕾的極致!—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xMjczMzA4.html

大致看下來,國內的美食節目無非就這幾種:

教做菜類

以食物為題的明星綜藝類

地方旅行美食類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

@地下天鵝絨 老師把我要說的都給說了。

那問題出在哪兒呢?

國內的美食類節目製作,為了收視目標,更偏向於明星陣容,嘉賓互動,而忽略了食物本身,這就像是如今的書吧書店,大都是賣咖啡百貨,書反而成了裝飾道具,賣不出去幾本一樣,說起來有些心酸,但這也是現狀。

製作方對於美食的理解欠缺,要麼就只會用「貧瘠」的文字形容食物,例如「Q彈香糯」或者乾脆就是「好吃」「好好吃」「非常好吃」之類的,再就是缺乏基本的烹飪常識,把所有的廚藝都解讀成「用心」「匠心」,把食材和烹飪原理玄學化,忽悠觀眾。

那咱們能作出好的美食節目嗎?

當然可以,資金和技術層面完全沒有問題,剩下的就只是製作思路找對了就行。

我曾追過台灣的美食節目《美食大三通》,當然現在再回頭看,那個節目的確有點「渣畫質」了,但整個製作思路完全可以借鑒,咱們試想一下:

一庄一諧的角色設定,一個是口才了得,表達功底雄厚,懂食材了烹飪的中年美食家,一個是活潑可愛,貪吃調皮、沒事就跟大叔鬥嘴的青春美少女吃貨。

兩人攜手到處旅行、品鑒當地美食,美少女負責二次元逗逼的部分,中年大叔負責解讀地方美食的部分,真正的用樸實的語言,去向觀眾介紹,每一款美食背後的有趣故事、食材的特別之處,烹飪的原理,而不是「好吃」「Q彈香糯」之類的,在推廣地方美食文化的同時,介紹食物的趣味冷知識。

再加上《舌尖上的中國》那樣級別的攝影和配樂,這個節目估計想不火都難吧。

嘿嘿...我突然想到了,短視頻創業團隊也適合搞這個,區別於一條、二更這種文藝路線,妥妥的有搞頭啊。

寫文寫的我都餓了,去給自己作碗炸醬麵。


推薦閱讀: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