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平台的盈利困局

作者:薛洪言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自2007年國內第一家P2P平台上線以來,網貸行業走過了近10個年頭,然而,其盈利狀況一直是個謎,很多平台官網信息披露板塊會定期公布運營數據,卻從來不披露盈利和不良等關鍵信息。前幾日,宜人貸發布2016年三季報,宣布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7.3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2.68%;其中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4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7.70%。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普遍虧損的背景下,宜人貸的財報數據給人一種錯覺——網貸行業的盈利能力還不錯。

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據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粗略統計,行業內真正具備可持續盈利能力的平台可能不超過1%。那麼問題來了,平台盈利難的瓶頸在哪裡?平台破解盈利難題的出路又在哪裡?不妨往下看。

網貸行業的盈利平台知多少?

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0月末,國內正常運營的平台數量為2154家。能夠實現盈利的平台有多少家呢?據蘇寧金融研究院基於各類公開渠道的不完全統計,截止2016年10月末,有8家平台在官網或財務報告中披露了盈利信息,有10家平台的負責人在媒體訪談中披露了盈利信息,合計18家,不足正常運營平台數量的1%。具體見下表。

從上述已經宣布盈利的平台來看,普遍具有以下三大特徵:

一是交易量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交易規模超過盈虧平衡點。P2P平台的正常運營涉及到人員、系統、風控模型、運營等基本的成本支出,只有交易量達到一定規模才能覆蓋這些固定成本支出,達到盈虧平衡點。從2016年10月份數據看,18家平台月度交易量均在1億元以上,其中,就交易規模排名而言,有5家位居行業前十,月度交易量超過22億元;12家位居行業前五十,月度交易量超過5億元;交易量最低的聯金所在行業中排名第147位,月成交量為1.23億元。

二是借款標的多來自於線下第三方(或關聯方),平台專註理財端運營,也能有效隔離資產端獲取的高成本對平台盈利能力的影響。就上述幾家平台看,雖然官網和APP基本也都開設有借款申請入口,但主要的資產多由第三方(關聯方)提供,第三方多為專註於資產端的小微信貸機構,二者分工明確,可有效降低運營成本。舉例來講,宜人貸與專註於資產端業務的宜信普惠為關聯公司,團貸網與正合普惠為關聯公司,聯金所與聯金微貸為關聯公司,溫商貸的全部借款標的均由線下第三方提供,微貸網則主要通過線下加盟的方式深耕車貸市場,等等。

三是盈利金額較小且實現盈利時間較短,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存疑。除宜人貸外,其他平台盈利水平均在1億元以下;從盈利時間上看,18家平台中,有3家於2014年實現盈利,7家於2015年實現盈利,8家於2016年宣布實現盈利,實現盈利的時間普遍低於一年。考慮到信貸行業不良資產暴露的滯後性,平台的可持續盈利能力存疑。

網貸平台盈利難源於三大黑洞

與不足1%的盈利平台相比,行業內絕大多數平台仍未走出虧損的泥潭。作為一種行業現象,虧損的原因必然也是行業性因素所致,在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看來,網貸平台盈利難,源於三大成本黑洞。

黑洞1:資產獲取的資源投入黑洞

網貸平台的資產獲取一般包括自營資產和第三方資產兩個渠道,為了確保資產規模的穩定性,大平台傾向於自己找資產,在整體資產荒的背景下,優質的高息資產不多,平台多通過線下渠道人工找資產,致使運營成本高企。

以表格1中月交易量最低的聯金所為例,其官網顯示,聯金所的資產提供方聯金微貸目前已經在40餘個大中城市設立46家分支機構,其中一類分公司(20家)統一配備500㎡的辦公場所和65人的專業團隊,二類分公司統一配備150㎡的辦公場所和15人的專業團隊,每家分公司每月可合計開發超過2000個新增借款客戶。月均一個億的交易規模尚需要如此多的人力資源配置,月均幾十億交易額的平台需要配置更多的力量獲取資產。據筆者了解,很多大平台雖然沒有披露具體的資產來源,但其借款項目很多也都源於線下渠道,其線下客戶經理或線下代理人員數據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由此帶來的人員成本和渠道租金成本在促成貸款中的佔比多在10%以上,構成了運營成本高企的重要來源。

黑洞二2:「本息保障」的成本黑洞

《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雖然明確要求網貸機構不得「直接或變相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但從實際情況看,P2P平台仍普遍承擔隱形的「本息保障」責任,因不良資產形成的資產減值損失需要平台自行消化。為了儘可能降低風險損失,網貸平台不得不在貸前資產選擇、尋找第三方增信、貸中風險審批、貸後風險監控、不良資產催收以及抵質押物變現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大大提升了平台運營成本。如下圖所示,平台從接到借款申請到最後資產到期退出,中間涉及多個環節。

圖 1 網貸平颱風控成本知多少

數據來源:某平台官網

問題在於,即便平台在風控環節投入了大量精力,受客戶資質和經濟大環境等因素影響,行業內平均不良率仍然在8%以上,導致平台資產減值損失居高不下,不少平台的資產減值損失占平台營收的比例甚至達到5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成本黑洞。

黑洞三:「流量枯竭」背景下的獲客成本黑洞

近年來,各類互聯網產業的快速崛起,始於網民數量快速增長的紅利,然而,現階段這一紅利已呈現出明顯的逐年下降態勢,不足以支撐行業的高速增長。據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其中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也達到31.7%。從增速上看,自2014年以來,網民數量增速已經從10%左右大幅下降至6%左右。

就互聯網理財來看,截止2016年6月,國內互聯網理財用戶數為1.014億,較2015年末新增1114萬人,2013年和2014年用戶爆髮式增長的態勢不再,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在於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購買便捷性、高流動性和其發展之初的高收益等特點使其潛在用戶已很大程度得到轉化。隨著理財收益率的持續下滑,互聯網理財對新用戶的吸引力逐步下降,用戶新增也進入到相對平穩狀態。

在此背景下,網貸平台的用戶獲取也不得不從數量和增量優先轉向質量和存量優先,客戶的爭奪日趨激烈,獲客成本大幅提升。據悉,目前平台的有效獲客成本已經達到千元以上,成為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如何破解網貸平台的盈利困境?

綜上,就目前的市場環境和行業環境看,網貸平台要實現盈利,首先要過規模關、風控關和獲客關。規模關是說交易規模要足夠大,超過行業盈虧平衡點;風控關是說風控模型要足夠有效,壞賬率水平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獲客關是說客戶基礎足夠豐富,依靠存量客戶即可維持正常運轉。

在此基礎之上,需要著力在資產端獲取上削減成本,綜合利用資產轉型、渠道轉型、第三方渠道合作等手段,降低資產獲取過程中的渠道成本和人力成本。當然,在市場競爭允許的情況下,適當下調理財端收益率水平對於實現盈利也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凡事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網貸平台而言,上面幾點並不容易實現。也正是因為不容易實現,盈利的平台才如此少見。

展望下未來,隨著各項監管政策的逐步落地,行業規模空間大幅壓縮,准入門檻也大幅提升,屆時,眾多小平台將因合規因素選擇退出,一些平台也會因市場空間的壓縮而退出,剩下的平台以行業巨頭為主,市場競爭將更趨理性化,「本息保障」的隱形規則也有望打破,屆時存活下來的平台可能更加容易實現盈利。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目前國內 P2P 平台的貸款利率是如何確定的,不同的貸款定價方法間又有何優劣?
宜信為什麼不上市?

TAG:P2P网络借贷平台 | 互联网金融 | 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