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並快樂著|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15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釋義:子貢說:「貧而不巴結他人,富而不自高自大,如何?」先生說:「可以啊。但不如貧而快樂,富而好禮的人呀。」子貢說:「《詩經》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不就是這意思嗎?」先生說:「賜呀!可以開始與你談詩了。告訴你往而能知道到來了。」

這一段是子貢和孔子討論做人的對話,非常有趣。子貢覺得人能做到貧窮但不諂媚,富有但不驕縱就很不錯了。但是孔子只說這還算可以,更重要的是能做到雖貧但快樂,雖富但好禮。可見孔子對做人的追求更高一籌。

窮人怎麼做

窮不巴結人,這叫做有骨氣,靠自己自力更生也能活得有尊嚴。這是做人比較基本的一個準則。然而有些人還做不到,為了擺脫窮困,苟且偷生去依附他人也是有的,比如求包養之類的。如果能對自己的做人水平有些積極向上的要求,可以試著讓自己慢慢獨立起來,一定能找到自食其力的方法。

而「窮並快樂著」則可以說是做人的至高境界了。有人說這不就是窮開心嗎!的確,就是窮開心。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快樂,不論你是窮是富,都不要忘記快樂。如果你現在很窮,沒關係,你至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豐富起來,這樣的話,你一定會找到快樂,因為快樂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為貧窮而失去。

有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很窮,買不起鞋子,他的鞋已經爛得鞋底都要掉了。別的孩子都嘲笑他,於是他很憂愁。他看到另一個小男孩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穿著很講究,腳上是一雙嶄新的鞋子。他非常羨慕地看著這個小男孩,這個小男孩也微笑的看著他。於是他閉上眼睛誠摯地許下心愿,希望能跟這個小男孩調換身份,擁有他那樣美好的生活。奇蹟出現了!他真的和這個小男孩調換了身份!當他睜開眼睛時,看到自己坐在椅子上,腳上穿著那雙漂亮的新鞋。他好驚喜好興奮啊!恨不得跳起來翻個跟頭,然而他卻一點也動不了。正納悶間,他看到原先的那個小男孩正在對面的草地上連蹦帶跳、手舞足蹈,高興得不得了,彷彿遇到了什麼天大的好事。這時一個婦人推著輪椅走到長椅旁說:「孩子,咱們該回家了。」於是婦人把他抱上輪椅推走了。他失落地看著那個穿著自己那雙破鞋子的小男孩歡天喜地的樣子,想起了自己原本也是這麼快樂的,可是自己卻沒有珍惜可以自由奔跑的生活。

就算一無所有,也是可以快樂得像那個能蹦能跳的小男孩一樣,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喜悅。快樂與否與貧富無關,幸福指數也不是靠財富衡量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獲得快樂的能力和條件。

記得父輩們說以前曾有過一段日子,雖然大家很窮但都過得很快樂,好像沒有那麼多煩惱和壓力。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因為那時的人心比較簡單。有句話說的好: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要求的少。所以儒家講「安貧樂道」,安於貧窮,沒要求,就快樂了。

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說安貧樂道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準則,但我說:樂道很好,但不必安貧。因為安於貧窮是比較消極的態度,有些自欺欺人,這樣所得到的快樂實際上也是有限制的。

追求豐盛的生活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貧窮並不是命中注定的事,也沒有必要安於現狀,不敢逾越。勇於面對生活的挑戰,敏於事而慎於言,一定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當你的生活變得更加豐盛的時候,你便有能力去得到更多的快樂,同時也能更好的幫助別人得到快樂。這就是利己、利人、利益眾生。

富人怎麼做

富而不驕,這也是一個比較基本的做人準則。富有者能放下自高自大、不可一世的架子,轉而平易近人、心懷慈悲。但目前來看,中國人要做到富而不驕奢淫逸,似乎還是有些難度。尤其是富二代這個群體問題比較明顯,由於從小受到過多寵愛,往往慣出了驕縱任性的習氣。比較典型的就是某些女孩子的「公主病」,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寵著吧就得寸進尺,淡著吧就埋怨你不懂女人,叫人無可奈何。還有那些愛擺闊的主兒,鋪張鬥富是家常便飯,什麼都只要最貴不要最好。而私生活混亂、好逸惡勞者亦不在少數。鑒於此,我只好祝願他們到富三代的時候就能做到富而不驕了。

其實富而不驕還是有一些典範的,比如大家熟知的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他的生活極其儉樸,永遠穿一件灰色T恤,平時開的車是價值1.6萬美元的本田,還有一輛兩萬美元的大眾高爾夫,工作時就和工程師們擠在一張桌子上辦公,連獨立的辦公室都不用。而如此節儉的他目前已經捐出了16億美元去做慈善,這是不是會讓那些連一千萬美元都沒有的所謂大款汗顏呢?

富而好禮則又上升了一個台階,身為富裕階層,不僅不要驕縱還要講「禮」。這個禮不只是禮儀,還指規則與秩序。也就是說富有者要能以身作則主動創造有規則的社會環境,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這就是富裕階層的社會責任。因為他們是社會的精英群體和主流價值觀的締造者。

理解了這些之後,子貢感嘆道:「原來做人就像切、磋、琢、磨一樣啊!」的確,做人要像製作骨、牙、玉、石之器一樣,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於是有「做人如琢玉」之說。

聽到子貢的領悟,孔子高興的叫他的名字:「阿賜啊,咱爺倆以後可以聊聊詩了,跟你說一你就能知道二,你都會搶答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儒家 | 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