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原諒我,放肆或死亡
荒原狼的故事寫得雖然是疾病和危機,但是它描寫的並不是毀滅,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機,恰恰相反,它描寫的是治療。——黑塞
《荒原狼》是二十世紀著名瑞士籍德裔作家赫爾曼-黑塞的名著之一。我第一次看這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本書。當時被這書名所吸引,加之書本身不厚,看起來沒有太多的壓力。
但越是薄的書往往越不容易在短時間消化的清楚。
一本書的價值在於文字下蘊藏的思想。是否有時代局限性,是否有受眾局限性。《荒原狼》是一本探索人內在彷徨苦悶的書。適合發現自我,挖掘生活。
簡單的說,是一個人到中年卻心存幻想從而不知所措的故事。
書里的主人公是哈勒爾。自稱荒原狼。年輕時想有一番作為,中年時卻依舊沒有達成夢想。他一切美好的品德都在不斷提醒著他當下的失意。可他很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他的精神並沒有被看似窘迫的生活壓垮。相反,周圍的人和事反倒是他眼裡的可憐蟲。
是不是頗有些自負?
站在上帝視角,我們會感到哈勒爾的難能可貴,可換位思考,能做到不妥協地與周圍人格格不入也是需要無上的勇氣。他感知真正的人都是一無所有的。那些權力,金錢反倒被更加渺小的人掌控。
所以他孤獨。
他的內心充滿著矛盾。他彷彿是海明威走進了黑塞的筆下,用他的頑固,用他的執著去嘗試抵抗那庸俗陰暗的環境。
但他做不到。
他生於這個環境,他習慣著一切他所憎恨的東西。憎恨庸俗鄙陋、追名逐利之徒,卻又習慣了看到這種現象;他憎恨市井小市民的狡黠與精明,卻又習慣於小市民的生活與環境;他看到了社會上的道德淪喪、文化墮落,卻又無法一下適應人人都和他這般如此;他憎恨當下的秩序,渴望擺脫,卻又被牢牢束縛,寸步難行……
每每翻到哈勒爾內心戲的段落,我便聯想到了海明威;每每看到燈紅酒綠的外在環境,又讓我想到了菲茨傑拉德。但黑塞就這本而言,是超越時代的,他看似剖析了哈勒爾,其實剖析了整個時代。這個浮誇而矛盾的時代註定需要發生重大變化。所以很多人說他這本書預言了二戰的爆發。
這種以解剖一個人的內心來描寫一個時代的方法又恰恰讓我想到了弗洛伊德。不知道弗洛伊德是否也受黑塞的影響,有了後面的種種論據方法。
說回來,就哈勒爾本身而言,那些不喜歡的人身上有自己的影子,曾經的,現在的。自己一面厭惡著旁人的醜陋,一面發現自己身上也出現過他們的野蠻和愚蠢。
看來鬥爭是不可能了。哈勒爾選擇忍受。他企圖改變世界的想法慢慢轉變成接受這個世界,但盡量不被世界改變。
黑塞預感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但他對這個新時代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對當下的兩種選擇都反對,可又給不出新的選擇。就像筆下的哈勒爾,處在兩個時代的交替期,迷茫,恐懼,不知所措,又渴望發光發熱,希望不被別人同化,可發現自己與眾不同時又沒有安全感而渴望找到同伴。
所以黑塞很直接,他就是單純的把想說的表達出來,沒有一點修飾,單刀直入,直搗黃龍。過去的那些作品,不論是雨果,還是巴爾扎克,又或是大仲馬,再或者契訶夫,筆下的故事,人物,濃縮成一個人物形象,就是哈勒爾,濃縮成一個形容詞,就是荒原狼。
如果之前古典主義或浪漫主義的大師作品編成一部書,那麼《荒原狼》可以成為他們的序。
有很多書友把哈勒爾的故事比作是中年文藝青年的自我矯情,一種在眾人皆醉我獨醒後的囂張狂放。都知道人性骨子裡在追求赤裸裸的物質和利益,而在當下思想爆炸人人得以輸出觀點的年代,這種觀點再也不需遮遮掩掩。所以哈勒爾這樣的人就坐不住了。看不慣卻又無可奈何,覺得生活不應該這樣。
所以哈勒爾迷失了。
前面的大家為了表達這個想法,為去借用環境營造一個我們不得不思考的故事。《悲慘世界》,《高老頭》,《茶花女》,《雙城記》等等,我們現實傾聽故事,再去挖掘人性。黑塞則是輕輕一笑,直接第一人稱,直接哈勒爾自傳,直接心理描繪。
然後,我們彷彿走進了一個人的夢境,像是在玩一個第一視角的遊戲,來窺探主人公的世界。
周圍人一個個的笑臉不斷在提醒著哈勒爾,「你錯了,你錯了,你錯了……」,可哈勒爾就是能頂住這周圍的滔滔洪水。當精神道德不受重視後,傳統文化和人道思想必將遭到摧殘。越發在乎精神追求的人越發會被排擠和冷嘲熱諷。他們的幸福和追求不被理解,快的得不到釋放和滿足。於是惶惑,苦悶,彷徨接踵而來。
當每一個人都滿足於眼下的安寧與庸碌,卻又不遺餘力的追求那物質上可有可無的滿足時,他們看似張揚的背後是小心翼翼生怕打破這平衡。而哈勒爾是想打破卻發現周圍銅牆鐵壁,軟硬不吃。他們的心臟已經無法噴發出熱烈而激情的血液了。
黑塞對莫扎特情有獨鍾,文中多次提及。而這裡莫扎特是一種精神偶像的象徵,意味著沉迷物質生活後精神上的缺失。同時,黑塞還點出了「不朽者」,意味著人們對於信仰的執著追求。
而全書,這隻荒原狼都在等待一個真正的莫扎特。
但黑塞的想法過於理想。他自己也非常清楚。所以哈勒爾更傾向於選擇自殺。他知道,清高的自我在污濁的環境下,自說自話只能做到掩耳盜鈴般的安慰,於社會整體來講杯水車薪。自我慰藉最多只能獨善其身,社會上的齷齪不會自我消除。而這個時候,黑塞安排了赫爾米娜登場。
赫爾米娜是作為阿尼瑪一樣的角色出現在書中。她的角色意義在於緩和了哈勒爾心中的無助,讓這隻孤僻而獨立的荒原狼找到了自己另外的映射。但黑塞知道,阿尼瑪的角色只能淡化這種孤獨,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存在的問題。這也是黑塞最為恐慌的地方。書到了這裡,他已經把控不住筆下的哈勒爾。他能做的就是儘可能不讓他死,卻又不能向好的方向前進一步。
所以,黑塞可以撕碎哈勒爾,也可以再把他拼接起來,但是無法徹底清除哈勒爾。
有不少人評價這本書的時候,把哈勒爾看做是黑塞自我的寫照。人到中年卻不得志,周圍沒有人理解,卻又天天與不喜歡的人打交道,發生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鬱鬱寡歡可想而知。而第二段婚姻的失敗加上疾病的折磨,更是讓他為筆下哈勒爾塑造了一個心中的阿尼瑪——赫爾米娜。
這很像歌德筆下《少年維特之煩惱》里,維特因為所愛慕女子訂婚不能和他在一起最後走向死亡。而黑塞顯然不想讓筆下的哈勒爾就這麼死掉,所以出現了赫爾米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和《天龍八部》里掃地僧出現的動機類似,為了結束一個爛攤子而不至於核心人物崩潰死亡。
如果說赫爾米娜的出現讓哈勒爾在面臨崩潰的邊緣醒悟收斂,那麼哈勒爾的收斂讓黑塞放棄死亡。
面對充滿暴力與謊言的世界,我要向人的靈魂發出我作為詩人的呼籲,只能以我自己為例,描寫我自己的存在於痛苦,從而希望得到志同道合者的理解,而被其他人蔑視。——黑塞
所以,《荒原狼》沒有跌宕起伏,卻處處驚心動魄。平穩的筆端為我們勾勒出那個不被理解卻想打破牢籠的中年人物形象。這是充滿內心戲的人物。
所以,生命是為了什麼,人到中年卻又得不到精神的滿足,是去努力改變周圍還是向環境妥協呢?
所以,當選擇去打破這環境,企圖用建設精神世界的時候是要放肆的囂張咯?
所以,當生活逼著你低頭,撕了那樂章,踐踏了莫扎特後,就自然的選擇了死亡?
種種人格的衝突變幻並不是告訴我們一定要怎麼樣,或者哪樣必然是錯誤的。黑塞本身並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所以他寫出了哈勒爾,又給了他赫爾米娜,還有後來的帕布羅。
其實換個角度,書中自始至終總只有哈勒爾一個人,就如同我前面說的,我們像走進了他的夢境一般,書中的所有人都是哈勒爾自己的其他一面。精神分裂,思想鬥爭,當赫爾米娜的出現讓他們暫時統一,又隨著赫爾米娜的死亡而告知新的征程。
一切的一切只是哈勒爾的一個夢,一個內心的掙扎,一個一體多面,關於自我的故事。
這個世界還是那個世界,時代的不同並不會改變每一個個體對於生命,對於物質與精神的思考,而迷茫後的荒原狼,自然是孤獨的。面對這份孤獨,我們內心掙扎之後是越發放肆,還是投身死亡呢?
推薦閱讀:
※最理想狀態的夫妻關係是怎樣的?
※開辦自閉症兒童康復機構的心路歷程,我該如何走下去?
※追尋理想還是去掙錢?
※女朋友說想去冰島,正確的回復方式是什麼?
TAG: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 | 生活 | 理想与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