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故事—次第乞已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法會因由分)
「次第乞食」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何為十二頭陀行?(1)常行乞食;(2)次第乞食;(3)受一食法;(4)節量食;(5)中後不得飲漿;(6)著弊納衣;(7)但三衣;(8)在阿蘭若處;(9)冢間住;(10)樹下止;(11)露地坐;(12)但坐不卧。
按照佛陀教誡,出家比丘須每日出外托缽乞食,不擇貧富,次第行乞。
傳說須菩提尊者出家後,每天上午外出托缽乞食,下午隨佛陀修行。但須菩提尊者行乞和大眾不同,乞富不乞貧,總是一個人威儀齊整、行止安詳地去尋找富有的施主,見到窮困的人家,他決不去托缽。
時間長了,其他比丘發現了須菩提尊者的奇怪行為,並提出了質疑,以為須菩提貪圖美味珍餚。須菩提尊者解釋說:「為什麼我不到窮人家裡托缽呢?因為窮苦人家的生活已經非常困難,沒有多餘的飲食來供養我們。我們沒有能力救濟他們,哪能再去增加他們的負擔呢?而向富人乞食,區區一餐之施,對富者毫無壓力。所以我乞富不乞貧。」
大迦葉尊者和須菩提正好相反,行乞總是乞貧不乞富。有一次閑談時,須菩就問大迦葉說:「尊者,你乞食時乞貧不乞富,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
大迦葉解釋說:「我們是出家的沙門,守道行法,此是人間福田。我們受人間的供養,也是給他們增長福慧的機會。我向貧窮者乞食,讓他們種福田,免除他們將來的窮困。」
須菩提聽後,點點頭說道:「乞富、乞貧,都是為了饒益眾生。我們可以各行其道,其實這都是佛陀的教法。」
佛陀知道後,對他們兩個人都不贊成,曾呵斥他們心不均平,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擇貧富,不分穢凈,嚴肅威儀,次第行乞。
據《維摩詰所說經》記載,維摩詰大士也對須菩提和大迦葉二人的乞食做法提出了批評。
大士對大迦葉說:「大迦葉,你有慈悲心但卻尚未遍及—切,放棄對富豪之家,只專註於窮人身上。你得保持平等看待—切的原則,按照次第行比丘乞食。不執著乞食的念頭而行乞食,凡入村莊里巷,心持空相,自然不會分辯貧富。對於供養的施主,不因給你多或好的食物而受大福,也不因給你少或差的食物而受小福;受施的人也不計較多少損益。這就是入佛道的正當之途,是菩薩道而非聲聞道了。迦葉,如果以這樣的態度乞食進食,也就不辜負人們的施捨了。」
大士對須菩提說:「須菩提,如果能對乞食作平等想,那麼—切諸法也就沒有差別了;如果能對一切諸法作平等想,乞食也就不會作分別想了。能以這樣一種態度乞食,才可以取食。須菩提,修行成就一切諸法,但其行道又遠離其法相。如果達到這一境界,你就能從我手中取食了。」
參考資料
1.《摩訶般若波羅密經》27卷,後秦 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8冊。
2.《維摩詰所說經》3卷,姚秦 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14冊。
3.《十大弟子傳》,星雲大師 著,上海文藝出版集團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年
推薦閱讀:
※念經法門比念佛法門更殊勝嗎?
※《金剛經》中的故事—金剛法會(下)
※《金剛經》生活 - 第二十七品
※虔誠與執著的區別在哪裡?另外經書還說該經能凈業障,因果論倒是可以理解,但善惡的度在哪裡?何為善何為惡?
※你們讀金剛經的收穫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