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鐵觀音(二):鐵觀音的由來

鐵觀音茶樹原產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有2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烏龍茶中的極品,也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鐵觀音品質尤佳,常以天然的蘭花香和特殊的「觀音韻」而區別於其他烏龍茶。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有「好喝不好栽」之說。

有些茶友會問,鐵觀音包裝上面,或者是一些宣傳資料,上面經常印有1725,是怎麼回事?關於鐵觀音的傳說,有「王說」和「魏說」,一般認為是鐵觀音誕生的時間是1725年左右(魏說)、1736年(王說)。這也是1725的由來。

鐵觀音的由來:魏說

鐵觀音的由來:王說

傳說只能說明鐵觀音被發現的時間,但不能解釋為什麼這個時間會有鐵觀音(物種起源),於是專家就出場了。(以下信息摘自謝文哲《茶之原鄉-鐵觀音風土考察》,僅供參考)

雪災年代

清順治十三年( 1656) 正月大雪。

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 正月大雪,三日方消。

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 正月大雨雪。

清康熙六十年( 1721) 正月二十七、八兩日,積雪,四山皆白,三日方消。

清雍正元年( 1723) 正月初六日,大雪,平地積(雪)深尺余,山頭數日不化。

清雍正五年( 1727) 正月大雪。

清雍正六年( 1728) 正月初六大雪。

清乾隆十六年( 1750) 正月大雪。

這份記錄安溪歷史上發生的自然災害大事記,轉引自兩本具有充分可信度的歷史文獻,一是清乾隆丁丑年間由官方編修的《安溪縣誌》,一是 1994年由安溪縣政府組織力量修撰出版、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翔實的《安溪縣誌》。為了行文的方便,我稍作綜合,但不影響來自官方資料的嚴肅性與權威性。

看到這份天氣記錄所涵蓋的時間段(大約從 1656年到 1750年),我突然產生一種研究的旨趣:在 18世紀 20至 30年代,素來「燠熱」「冬無冰雪,或不御綿」的安溪,連續數年「大雨雪」「大雪」「積雪」,氣候驟然變冷。鐵觀音這棵神異的茶樹又是從哪裡來的?憑空從地裡頭長出來嗎?如果植物也有「前世今生」,那麼,鐵觀音的「前世」又是什麼?困擾我多年的一連串問題,在這份「大雪成災」的天氣記錄面前,似乎一下都有了答案——不同的歷史事件在各自不同的時空運行,對於一種即將到來的動人交匯,人類誰都無法預知,這就是自然的造化。

細心的讀者就此可能已經發現,安溪史志上所集中記載的「雪災年代」與鐵觀音的發現時間有著驚人的重合,兩者之間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如果是歷史的巧合,那麼鐵觀音物種的源起只能是永遠都無法解碼的科學之謎了;如果是歷史的必然,則「雪災年代」對鐵觀音物種的源起所產生的關鍵性作用,就不能被後來研究者輕易地推在一邊。相形之下,前者令人興味寡然,後者令人心血怦動。

披閱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重印刊行的三種古代版本可以發現,從開始有地震、山崩、旱澇等災情記載的宋 1067年至今,安溪近千年縣史總共發生過不足 10次大雪成災的事件。依據我的記憶,安溪最近發生的一次「雪災事件」是在1977年12月12日。而集中在18世紀20至30年代的有5次,佔一半之多。也就是說,對人類能造成災難的大雪,有一半多降到 1720年至1728年這個歷史區間了。從氣象學的角度而言,1720年至 1728年也就成為安溪氣候史上非常值得注意的年代了。

不妨進行一番純文學意義上的想像與描述:18世紀 20至 30年代的每年冬天(時間)。安溪山川大地(地點),大雪紛飛,銀裝素裹(事件起因)。急劇下降的氣溫,使缺少抵禦雪災經驗的安溪民眾措手不及。尤令人憂心忡忡的是,山坡上辛勤開墾出來的茶園遭大面積凍毀,損失慘重(事件發生、發展)。雪災過後,王仕讓、魏蔭(人物)出現在房前屋後、峰麓山巔,四處尋挖未被凍死的茶樹以便補苗。此時,遭雪災凍壓而頑強倖存的幾棵茶樹——一個新的茶樹品種——鐵觀音誕生了(事件高潮、結局)

我的這種研究方法固然漏洞百出,實在經不起推敲,但卻是值得關注的。因為現在雖然不能用「雪災年代」的具體氣候數據,來證實氣候變化對茶樹新品種的誕生造成多大影響,卻可以根據物種進化的規律和現代育種方法,從中發現奧妙所在。物種是自然的產物,而自然無非是陽光、空氣、水等因素。自然環境變化對物種進化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即是典型一例。據此,我們完全可以從邏輯上作一個大膽假設:「雪災年代」誘發茶樹基因變化,誕生了鐵觀音。

假如這就是歷史的真相,那麼,集中發生在 18世紀 20至 30年代安溪大地上的「雪災事件」同樣呈現出事物利弊參半的兩面性。所謂禍兮福倚,現在看來,這場給昔日安溪先民造成重大損失的「雪災事件」,卻是一個由大自然主持進行的「物種新試驗」,為後世千千萬萬的安溪人帶來巨大的福祉。

而古代安溪人無法根據科學理智地認識物種的源起,對自然始終懷有的「敬畏之心」,使他們把鐵觀音的誕生或「歸功」於神天——觀世音菩薩的「託夢」,或「歸功」於人天——皇權的「賜名」,這也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了。從對神天的敬畏,到對人天的征服,到人類懷疑一切、選擇科學的理智,我們的社會歷史似乎都行走在這樣的基本路線上。

在另外一個章節,有一個資料,我補充一下:

我推斷鐵觀音物種的源起,可能有人認為是「無稽(查考)之談」,但若從現代鐵觀音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生化特徵去分析,結論可能就非常清楚了。中國著名茶學專家劉勤晉曾經提供了一組「烏龍茶品種間葉片結構的比較」數據,在這組數據中,我特別注意到鐵觀音的氣孔呈現出「40×32」的最小值,明顯小於其他烏龍茶品種間葉片結構。這能否說明鐵觀音的氣孔是連續遇冷後才明顯收縮,呈現這個最小值?在「連續遇冷」這個環節中,茶樹基因進行動態變異,而新品種一旦形成,茶樹本身又同時具有遺傳特徵了。

關於這個推斷,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關於鐵觀音的傳說

一、魏蔭受觀音託夢說

1725年左右,安溪縣西坪鎮堯陽松岩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每天奉茶於觀音菩薩前。誠心感動天,觀音託夢於他,使他發現一株破石而出的茶樹。魏蔭便將此茶樹移植栽種,之後廣為蔓延。這是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印行的「官方說法」。 安溪縣茶農的民間說法是,魏蔭所栽茶樹成茶沖泡後滿室生香,不同於一般的茶,其色黑如鐵,較一般茶重得多。魏蔭信仰「觀音」,疑是觀音所賜予,故將其命名為「鐵觀音」。

目前,安溪縣西坪鎮的松岩村有一方「魏蔭鐵觀音出處」的摩崖石刻,上面指明當地即為鐵觀音的發源地。該地建有公園、牌坊、涼亭,已成為觀光勝地。

二、王士讓在「南軒」發現說

兩岸早先記錄鐵觀音茶史,原本以魏蔭氏鐵觀音發現為主流。然而到了1964年,安溪縣堯陽村人因緣際會在族譜中發現王士讓寫就的文章《堯陽鄉南岩小引》,意外地解開了鐵觀音身世之謎 。這也讓鐵觀音的身世充滿奇幻色彩。

王士讓的《堯陽鄉南岩小引》描寫1736年王士讓住在南山山麓時,因緣際會之下發現一株茶樹,製成茶葉,芳香無比。後王士讓前往京城時專程帶給方苞品嘗。方苞認為好茶不應寂寞,遂將茶進貢給皇帝品賞。乾隆皇帝一喝龍心大悅,賜名為「南岩鐵觀音」。

皇帝的背書不僅是榮耀,還是品質保證與宣傳手法,此後堯陽茶商各商號小包裝均蓋有「皇敕」字樣。民國初年,上堯村王旺福經營「建源茶莊」,出品茶的包裝就印有下列文字:「超選敕封南岩蓋露清香正提叢鐵觀音奇種」等字樣,目前這些印刷包裝紙的木模印仍為該茶莊的後人妥善保管。

由於王士讓寫的鐵觀音出生證明與往後堯陽茶商的史料記錄,有著相互印證的效果,亦使得王士讓是「鐵觀音」發現者的說法躍為主流。

綜合兩個傳說,鐵觀音在1725-1736年誕生是比較可靠的。


推薦閱讀:

閑話鐵觀音(三):觀音韻
閑話鐵觀音(七):影響鐵觀音品質的因素
鑒別鐵觀音好壞的「15個度」,真的很實用、很全了!
真假兩款老鐵觀音對比,見過35年陳的老鐵嗎?
閑話鐵觀音(一):鐵觀音是什麼茶?

TAG:铁观音 | | 乌龙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