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牢騷】關於「閱讀科普的基本禮儀」

我喜歡稱讀者為客官,稱自己為小二。因為我寫這些和神經科學相關的科普小文,說到底就是將學術內容推銷給來這家「科學酒樓」嘗鮮的人罷了。

我在知乎上其實不怎麼看答案,以前上來想看看有什麼有意思的問題,但現在,可以從我的專欄數上看出,其實我現在已經知道我想寫什麼了,上來就是直接用專欄自問自答。

平時我基本不看評論區,因為寫完就走。之前還有好心人專門私信我說不要去知乎日報看評論,估計那裡更莫名其妙。

也是因為新書的原因,編輯提醒我要多和評論區互動,偶爾賣個萌什麼的。但也因此,我注意到有人在文章下/微信後台寫「軟文」「又是給新書打廣告」這樣的嫌棄的評論/留言。

這篇專欄,就是寫給留下這樣評論的仁兄的。

在知乎上,和動輒幾十萬關注者的前輩們比,我根本算不上什麼大v。我對參加綜藝節目沒有興趣,對靠寫軟文掙錢更沒有興趣。要是我在乎這些,也不會選擇跑到科研這裡燒柴火了。

因為新書上市,出版社建議我在最近發出的新文章末尾加上書的鏈接,多多傳播。我覺得挺不好意思,從拒絕「放在答案/文章的開頭」,到「答案的末尾」,又被朋友批評「那麼長的參考文獻是性冷淡」所以現在統一將新書宣傳放在正文最後。

其實我特別討厭在答案或者專欄下貼二維碼,看到有人宣傳新書的時候,所有題圖都弄成書的封面我覺得看著就挺煩的。有種「老媽喊我吃飯喊了無數遍,其實我早就聽到了」的心情。

現在輪到自己,要把難產許久的才生出來的新書帶出來給大家瞅瞅的時候,我心裡也難免有種矛盾感。但「看看看,我也出書了!」的自豪感還是佔了上風。

在答應寫這本書的時候就很忐忑、有些後悔。覺得自己才博士生,就要寫一本和自己專業有關的科普書實在是不知天高地厚。所以整個過程我都惶恐不安。完稿後也請數位學長學姐幫我審閱了內容,拜託了學妹請她從易讀性上給我反饋,還請台灣的做心理學的前輩從非內地華人的角度來閱讀這本書。

神經科學已經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明白人會開始思考「我」與大腦的關係,大腦的存在感會越來越強。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些神經科學、了解一下自己。我覺得寫這麼一本書很有意義。在書出版之前就收到了很多祝福和支持,現在每天我也去豆瓣上悄悄看看有沒有新的書評。

廢話了這三段話,我就是想說,這本書我是滿意的,拿得出手的。

說回那位留下嫌棄評論的仁兄。說真的這事兒在正常情況下完全不是個值得一提的事兒。非法轉載幾百次了,我都懶得去追究,最近幾個熟識的微信工作號開始洗文,我發現了也沒有去戳破。

但我覺得我在自己的文後註上書的鏈接,沒有什麼不妥,也不會因為這樣的留言而停止腳註。

講真的,我從來不接受軟文委託、也不考慮靠寫文掙錢、也從來不參與什麼幫我點贊的地下活動,認認真真寫,為什麼要看到這樣嫌棄的評論?

講真的,我又沒有逼你看我寫的專欄,為什麼就不能再文末提一下和這篇文章內容相關的書?

講真的,你什麼時候在電商的主頁看得到科普書的宣傳?本來資源就少,為什麼不可以在我自己的文末宣傳科普書?

(還有最近@Chris Xia和@安時、@青格樂 語言學那邊兒遇到了莫名其妙的人。我當時開玩笑說,應該來知乎問個問題,「主辦Live遇到莫名其妙來砸場子的聽眾怎麼辦?」。)

我想請教一下,你覺得科普該怎麼做才好呢?科普書該怎麼宣傳呢?我們這些在科研之餘寫科普文的人,應該怎麼做才能讓這位仁兄滿意呢?

上面那句話的最後一個問題其實並不是個真·問題。因為我根本不是為你而寫的,所以不想知道如何讓你滿意。

——我寫科普就是為了自己高興。寫科普像是講故事一樣,很輕鬆,是我的業餘愛好。況且現在我覺得做自己的研究比寫科普文更有意思,也逐漸明白為什麼那麼多教授大牛不願意花時間做科普了。

我是個店小二,但你,卻不是我的上帝。

書什麼的,其實賣的不錯。這位仁兄,你要是覺得新書辣眼睛,建議你也別去逛書店,機場里的那種小書店也別去。

我今天寫這麼發一通牢騷,肯定會給人一種小家子氣的印象。但因為我已經知道很多科普答主都在評論區遇到不痛快的事兒,所以這個還是講出來好。

從知乎上產生的科普向的實體書會越來越多,這真的是件好事兒。那時,作者們也都需要告知大家新書的誕生,還請這位仁兄高抬貴手,不要在其他作者文下留這種莫名其妙的評論。

這算是一個「閱讀科普的基本禮儀」。

謝謝你。


推薦閱讀:

人體冷凍或冬眠,永生和接近光速飛行(0.8C以上)這三個技術哪個難度最低?
大腸癌會傳染嗎?
最新修正: 首個發現的跨星際天體並非彗星, 而是小行星
「樹大根深」這個說法在植物學上是否成立?

TAG: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