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100款關於楊永信的遊戲,是否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
作者丨王愷文
機構賬號@觸樂 歡迎關注。
丨 「玩的事,終究還是用玩來解決比較妥當。」
以「電擊療法」聞名的臨沂網癮戒治中心負責人楊永信,正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遊戲中。
10月21日,國內遊戲開發者Esther受恐怖遊戲《黎明殺機》開發者委託,在SteamCN論壇發起投票,《黎明殺機》準備在遊戲中添加一位以中國人物或怪物為藍本的殺手角色,Esther在投票選項中加入了「楊永信」。楊永信獲得了最高票數——1655票,是第二名角色「黑白無常」的3倍多。
畫師徐超淵為角色設計的概念圖
10月19日,binary M在橙光遊戲發布了《[現實主義]網癮治療中心》,這是一款網頁端的文字冒險遊戲,玩家需要控制主角在網戒中心生存。
11月3日,微博網友「隔牆撂磚頭」發起了眾籌,希望開發一款名為《脫網》的文字冒險類遊戲,遊戲內容是「通過簡訊交流幫助3名網戒所的盟友獲得自由」。
《脫網》的遊戲原型截圖截至11月3日,知乎上「如果楊永信事件改編成遊戲,會成為什麼類型的遊戲?會有什麼情節?」的問題有194個回答。回答者們提出了各種文字方案,其中有兩位付諸了行動:一位叫David的答主用Unity做出了3D模型,並招募人員希望進一步開發。
David在知乎上公布的截圖ID為AncientPlayer的答主在Steam Greenlight上開啟了一個項目「羊叔的救贖」。目前項目還沒有實質性內容,AncientPlayer在知乎上表示:「預計在事件發起第5日給出。接下去就靠真功夫了,嘴炮在全球玩家面前毫無作用……玩的事,終究還是用玩來解決比較妥當。」
丨 兩輪浪潮,結果會一樣么?
楊永信和網戒中心並不是第一次引起如此強烈的關注。2007年末,楊永信和他的「電擊療法」第一次出現在媒體視野里,網民和網遊玩家發起了嘲諷和批判的熱潮。「磁暴步兵楊永信」「元素薩滿楊永信」成為各種遊戲的常見ID。
2010年1月,性感玉米製作的《網癮戰爭》發布,藉助這部動畫短片的傳播,玩家對楊永信的嘲諷達到高潮。《網癮戰爭》以九城和網易爭奪魔獸世界代理權事件為基本框架,穿插大量2009年網路熱點事件,其中出現了影射楊永信的「楊永新」——一個手持電擊裝置的矮人。
《網癮戰爭》全片在《魔獸世界》中進行表演,截取視頻製作。圖為「楊永新」2016年7月至今,楊永信和「網戒中心」正在經受第二次輿論浪潮。但到現在為止,臨沂市網癮戒治中心仍在公開運轉,尚無任何可能關閉的跡象。有消息向觸樂透露,一些學員和家長在受到輿論影響之後,已經辦理手續離開了網戒中心,但從法律層面來看,楊永信和網戒中心仍然屹立不倒。實名揭露網戒中心內幕的微博網友包豐瀛於10月21日晒出了臨沂市衛計委對其信訪的回復:「網路成癮戒治符合精神衛生機構執業範圍……媒體炒作存在失實之處。」
在2008年開始的惡搞「楊叫獸」的風潮中,很多玩家咬牙切齒,但終究無可奈何,他們只能通過「惡搞」來表達自己的憤怒。10年後,很多人認為90後的網路原住民已是世界的主流,這可能也是這一次關注「網戒中心」的輿論浪潮如此洶湧的原因之一。80後、90後逐漸走入社會、掌握話語權,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聲。我大學時的導師對我說:「偷偷玩遊戲長大的一代,終於開始了復仇。」
然而對於親歷過之前那陣熱潮的人來說,在憤怒、興奮之後,湧上心頭的是淡淡的無力感。除了關注、轉發之外,大多數人能做的其實不多,或者說,在批判、怒斥、惡搞之後,他們發現,並沒有「大新聞」發生。
2016年9月3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其中第二十條提出:「教育、衛生計生等部門依據各自職責,組織開展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的教育,對未成年人網路成癮實施干預和矯治。」這相當於變相從法律上承認了「網癮」,並為「網戒中心」和類似機構留出了操作空間。很多人號召網友對此稿發表修改意見,目前徵求意見截止日期已過,網友的意見反饋收效未知。
與此同時,在這一輪浪潮中,玩家們開始選擇用遊戲本身來進行反抗與批判。
丨 開發遊戲會是一個好途徑么?
在世界範圍內,試圖承載現實議題的遊戲並不少見,近期有涉及公民隱私與國家安全問題的《Replica》,諷刺美國大選和韓國政治醜聞的一系列小遊戲,稍遠的有討論新聞自由的《西港獨立報》(Westport Independent),涉及移民審查的《請出示護照》(Paper ,Please),以及反戰題材的《這是我的戰爭》(This War of Mine)。
惡搞美國大選的《希拉里特朗普GO》在國內,由於此前的產業現狀和整個大環境所限,不論是獨立遊戲還是商業遊戲,都沒有任何一款遊戲能夠進行完整的社會意見表達。如果憤怒的批判無法改變現實,引發無力感,那麼無力感是否能夠引導憤怒在遊戲中找尋出路?在遊戲影響下的這一代能夠做出一款遊戲,來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情感立場么?
僅有價值、情感和立場顯然是不夠的。在目前出現的關於「楊永信」的遊戲計劃中,做出可玩版本的只有橙光上的《[現實主義]網癮治療中心》,但遊戲看起來還是粗糙了一些。David的「遊戲」距離Demo還差很遠,「羊叔的救贖」更像是「教你如何上綠光」的簡易教程,模仿《Lifeline》的《脫網》給出了雛形,但遊戲開發仍然處於討論方案的階段。在這些遊戲和未來的其他遊戲中,可能出現中國的《請出示護照》或者《這是我的戰爭》么?
如果做出了令人驚艷的作品,那麼會怎樣?《網癮戰爭》入選過第30屆夏威夷電影節展映環節,而在其後的五年,這部片子在國內的網路上幾乎完全消失了。
「羊叔的救贖」Steam頁面。遊戲的方案在知乎曾經被刪除過一次《網癮戰爭》的製作人性感玉米並不為這部片子而感到特別驕傲。他對觸樂說:「我當時做《網癮戰爭》的時候,心智並不成熟,那個片子有很多觀點是理想化的,我無法挽回片子的影響,只能自己在微博呼籲。也想借你們媒體說明一下,希望大家不要參考著片子的觀點,在這個社會上做事情,會有危險,原因大家都懂。」
性感玉米支持在遊戲或其他文化產品中出現楊永信題材的內容,他認為這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楊永信仍然在逍遙法外。「要解決一個問題,就要先讓這個問題暴露出來,從這個方向上,我非常支持。」性感玉米說。
但性感玉米並不認為這些行動能產生實質性的效果,他向我們列舉了幾點原因。其中包括楊永信的利益同盟和家長們的教育方式。「要徹底解決楊永信的問題,首先要從那些把孩子送到楊永信那裡的家長入手,因為是他們,讓楊永信有了市場。往深層次說,這要改變「孩子是私產」這一傳統觀念。在這個問題上,我比較悲觀,我認為在我有生之年,是看不到這個觀念有改變的。」
性感玉米向我們強調,他希望能夠告訴父母們,如果各位已經有孩子或打算有孩子的話,不要覺得「孩子是我生的,我怎麼處理都行」。
丨 做100款關於楊永信的遊戲,是否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
當一個遊戲開發者選擇了「楊永信」為題材,也就或多或少地拒絕了經濟收益。由於題材敏感,關於「楊永信」的遊戲可能只會在Steam上出現,App Store和其他安卓平台都前途未知,主機平台也是同樣,遊戲的渠道環境並不友好。在楊永信的問題上,以表達觀點為主要目的的獨立遊戲似乎更為合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論是《網癮戰爭》還是其他遊戲,大部分作品僅限於「發泄怒火」,開發者和遊戲者通過在遊戲中諷刺和調侃楊永信獲得滿足。在某種意義上,網民和網戒中心彷彿位於兩個次元,雙方各自做著手頭的事情。遊戲能夠影響的只是網路使用者中的一小部分人。正如媒體能夠影響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如果說「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間有足以稱之為「次元壁」的物質存在的話,那麼「網路輿論」和「現實生活」之間同樣有難以逾越的鴻溝。在網路之外還有被遮蔽和忽視的複雜現實。這是楊永信和網戒中心能夠仍然存在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什麼網路一代會對此震驚、憤怒和無力的根源。
遊戲開發者和關注此事的玩家,實際上應該回歸更本質的思考:為什麼遊戲會成為席捲一代人的娛樂和藝術形式?如何利用遊戲獨特的交互機制,利用遊戲體驗,去表達自身的價值觀與立場,去影響更多原本不關注此事的人,甚至去說服和感染那些站在對面的反對者?
我聯繫到了《脫網》眾籌的發起人「隔牆撂磚頭」——一位遊戲策劃,目前是獨立開發者。「隔牆撂磚頭」是包豐瀛的朋友,做這個遊戲是覺得微博上對這件事的關注越來越少,「就想有沒有辦法通過遊戲,將熱度維持住…… 他(包豐瀛)很辛苦,不希望他前面做的事情浪費掉 。」
我問他是否想過做這件事可能不會起多少作用?
「隔牆撂磚頭」回答:「熱度只要能維持住,他們(網戒中心)總會被拖垮的 ……而且就算這次也失敗,只要他們停業一天,真的就有很多人少受痛苦,更多的人少受蠱惑。」
做100款關於楊永信的遊戲,可能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好,但至少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壞。
更關鍵的是,如果沒有人做這些遊戲,可能代表著這個世界不會變得更好了。
——————————
觸樂網原創,轉載請保留作者名、註明源自觸樂(觸樂帶給您最優秀的移動遊戲資訊)及附帶原文鏈接:做100款關於楊永信的遊戲,是否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
歡迎關注我們的機構號@觸樂 和微信公眾號:chuappgame
推薦閱讀:
※電子遊戲有利於孩子成長嗎?你會讓孩子玩什麼樣的電子遊戲?作為父母應如何做好引導和掌控工作?
※如何評價遊戲《寂靜嶺》(Silent Hill)系列?
※《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 2 之共和國之輝》並不是一款優良的模組,為什麼還有玩家熱衷於它?
※如何治理網路主播傳播淫穢段子?
※有哪些不好界定類型的優秀電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