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北樓、一二期這種分散型商業難成功?

作者:Una Huo

商場受地塊形態、建築規範或者分期開發的因素限制,無奈分為兩幢樓或兩個區域,中間可能直接相連,或隔著消防通道,有的甚至隔了一條馬路,需要天橋或者地下通道才能連通。這些項目常常會呈現一冷一熱的狀況,人流很難貫通。

Part 1:商場分區冷熱不均可有解?

被分為兩棟或者兩個區的項目,通常其中一個區存在位置不佳、體量過小或者動線不利等問題。招商的朋友們對於這種兩幢樓一冷一熱的狀況頭痛不已。以下項目的做法,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提示。

上海靜安嘉里中心

連廊上做咖啡,引導客流

嘉里中心8.6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被分成了3個區域:北區體量大、市口好,引進了Burberry, Michael Kors等諸多品牌,有中庭可以做推廣活動,客流量最大;東區在一層沿街有Tory Burch、A&F等少量零售,其他多是銀行、餐飲類,人氣一直不足。南區不沿南京西路,餐飲和服務業態為主,零售僅有Diesel、Peuterey等數個品牌。

商場在東區靠連廊位置引入高逼格的咖啡店Café De Lu,並在連廊邊放置一排外擺座位,就目前效果看來,咖啡店的外擺座位也能吸引部分北區客流過去相對冷清的東區商場。至於後期是否能持續地將客流導向東區,或許還需要對東區的品牌做進一步的調整。

CAFE DE LU在東北區連廊上的外擺

上海港匯恆隆廣場

目標消費定位,增強品牌豐富度

港匯恆隆廣場雖已是徐家匯的商業地標,令品牌趨之若鶩,但港匯新翼一直是商場的人流窪地,最初曾整體出租給台灣富安百貨。

隨著市場發展,業態和品牌不斷調整,目前新翼三層定位為兒童天地,引進了Toys R Us、好孩子、Adidas Kids、Paw in Paw等兒童服飾玩具。採取專賣店與中島櫃檯相結合的形式,豐富了品牌數量;新翼四層聚集了女性內衣,如黛安芬、古今、Fandecie等。

新翼以目標性消費為主,形成了一定的氛圍,人氣檔次雖不及主樓,但也形成了差異化的定位,豐富了一站式消費的功能。

因地制宜,差異定位

對於一個分為兩棟或者三棟的項目,在通道設計、節點裝飾方面增強連通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努力。但商場會有冷熱區之分,往往是其中一個區有硬傷,強求統一定位、人流互導可能事倍功半。

像港匯廣場這樣在小體量、人流少的新翼引進目的性強、適合專櫃(或小面積店鋪)的業態品類,既可抓住特定目標客群,也能豐富品牌數量,增加可逛性,不失為一種值得借鑒的思路。

另外,天津大悅城的做法也值得參考。商場南區體量小、品牌組合相對較弱。開業初期,商場把聚集人氣的溜冰場、兒童樂園等體驗業態放在南區,後來又引進人氣餐廳外婆家,最終在2015年初迎來Apple Store直營店,使商場南北樓在主力店和特色品牌方面盡量實現均衡。

天津大悅城南區

Part 2:商場二期開發為何敗者多成者少?

除了建築體天然造成的分區隔閡,項目分期開發更容易造成後期物業招商不利、人氣不足。我們粗略盤點發現,項目擴二、三期後非常成功的項目屈指可數,南京德基廣場二期廈門SM新生活廣場算是其中的代表。德基和SM雖定位不同,但他們的二期開發卻有很多共通之處:

※ 兩個商場的一期人氣鼎盛,說「一鋪難求」也不為過;

※ 城市消費需求旺盛,而市場供給不足;

※ 他們升級擴建時,市場競爭平緩,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出現。

南京德基廣場

抓準時機,順勢而為

2006年德基廣場一期開業商業面積6.5萬平方米,引進了Louis Vuitton, Hermes, Zegna等奢侈品牌,開業後業績喜人,後期很多國際精品想入駐。但德基體量有限,新街口的金鷹面積也只有2.8萬平方米且硬體環境一般。

順應品牌拓展和當地消費者強有力的消費需求,德基二期2012年開業,Prada、MiuMiu、Tiffany&Co、Chanel、Salvatore Ferragamo品牌都悉數招進,一二期合力將項目推向高檔奢華購物中心「巨無霸」的地位。

廈門SM新生活廣場引領廈門時尚生活

菲律賓SM集團最初拿地時規劃分三期開發,一期SM廣場以大眾生活消費為主,有沃爾瑪、流行品牌和一些餐飲娛樂,檔次不高,但人氣極旺。

SM將二期定位為「時尚生活廣場」,希望在一期的基礎上,打造更加時尚、有生活品質的Shopping Mall。項目選擇的時間點正是快時尚品牌擴張期,而且當時廈門仍是百貨形式為主,大型購物中心很少,競爭壓力不大。二期開業初期時引進了Zara、Sephora、Armani Jeans, Muji、萬達影城等品牌。

廈門SM新生活廣場

但二期的招商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首先,一二期間隔了一條馬路,SM設想多種方案將兩期連通,最後至到二期開業後3年才終於建成天橋。其次,品牌和代理商都看中一期的大客流量,對二期持觀望態度。

不顧市場,盲目擴建難成功

很多商場擴建後無法延續原來的成功,究其原因,普遍存在盲目擴張的情況。

1)未充分考慮市場是否有需求,而主要基於企業自身擴張的需要。就像我們看到有些城市,既使市場上商業項目過剩、競爭白熱化,仍有商場在規劃二期。

2)地段的因素不容忽視,有些項目一二三四期戰線拉的過長,已經脫離了商圈核心,很難吸引客流。

杭州大廈C,D座脫離武林商圈,人氣難貫穿杭州大廈A、B座早在2000年之前就開業,擁有強大的品牌組合和驚人的銷售業績。然而2009年開業的C座和D座沒能延續這樣的成功,最初開業時引進了時尚品牌和生活家居品牌。後來幾年不斷調整,品牌也在C、D座之間遷移。目前C座有Chloe, Michael Kors, Tory Burch, Paule Ka等;D座以珠寶、手錶、家居等為主。

杭州大廈C、D座最大的問題是與AB跨越了一條大馬路,已經脫離了武林商圈的氛圍;而且與B座的連接天橋在B座內部也並不明顯,不利於人流大量導入。現在C座天橋連接的二樓人氣還相對較好,但一層和其他區域客流量不足,顯得有些冷清。

杭州大廈B座和C座之間的連廊

北京國貿三期高檔消費核心轉移,龐大體量遇上品牌收縮年

北京國貿商城一二期分別在1990和2000年開業,曾經是北京高檔消費的中心,擁有Hermes, Louis Vuitton,Prada, Fendi一線品牌,但項目也存在建築動線混亂、層高過低等諸多問題。隨著新光天地的崛起,奢侈高檔消費地段已經逐漸偏離了國貿,這個地段略顯沒落。

目前正在招商的國貿三期商業租賃面積就達近13萬平方米,體量非常大,而且動線也十分複雜。加之當下並不十分景氣的商業環境、北京激烈的市場競爭,都令它招商進展緩慢,原本預計的開業時間一再推遲。

青島海信廣場二期發展空間有限,又遇強勁對手2008年7萬平方米的海信廣場開業,是青島第一個高檔、現代化的大型商業體,在品牌組合和硬體環境打造上都不錯。然而,2015年5月擴建的二期商業開業,雖也引進了Dolce&Gabbana, Valentino, MontBlanc, Jimmy Choo等品牌,但整體開業率並不理想。

海信二期遇冷,一是自身高端定位與國際品牌放緩拓展之間的矛盾;另外,還面臨著萬象城的強有力競爭,青島萬象城商業面積達23萬平方米,與海信二期同期招商。本就不急於開店的品牌面對兩個項目的爭搶,更要慎重考慮。

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商業項目能經營好自身已是不易。既便有擴建的空間,也不能再循規蹈矩地按慣常思路,單純的延續、提升原有定位,如何創新破局是每個商業從業者需要思考的。


推薦閱讀:

TAG:商场 | 建筑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