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現象學》筆記(三)——簡述正文

發的時候重看才覺得寫得一塌糊塗......

————————————

2.關於《精神現象學》正文

正文一共八章,我通讀過一遍。

整體上講第一二三章講的是意識的形成;第四五章講的是個體意識與共同體精神;第六七八章呢,講客觀精神的各種具體形態,最後上升到絕對精神。

2.1嚴格意義的意識

這分為3個環節:感性、知覺、知性……好煩啊,這段只簡單寫思路吧,以後再跟著謝老師精讀再補完這段。

這裡的意識是立足於主客二分的,也就是黑格爾對近代笛卡爾以降的主體哲學的總結,其也只能應用於自然科學的理論之內。感性確定性對應存在,知覺對應特殊性和普遍性,知性對應規律,經過這三個環節,一個相對於對象的意識就是建立起來了。顯然,這就是自然科學中對意識的預設嘛。自然科學再怎麼發展也必須預設實體性的存在、紛繁多樣的萬物和內在規律的實存,最終承認的是一個永恆的觀察者,沒這些自然科學肯定成立不了。

在黑格爾之前,哲學家對意識的認識就停留在這個層面上了,因為人類知識的廣度不夠開闊,只有自然科學一枝獨秀,社會科學還處於蒙昧狀態,養分只夠養出這麼一個停留在樸素層面的對意識的哲學。

這種對意識的認識太樸素,樸素到完全沒辦法應付社會領域,所以從休謨到康德表示不行,這有問題,所以休謨說應然實然要分開,康德要給理性劃界。因為他們心中對人的認識還只是自然科學語境下的人,他們的認識論也只是自然科學內,在社會科學領域這套不靈。理論不好用,所以怎麼辦呢?先搞一些關於具體問題的初級理論先湊合用用,同時提出新的預設和哲學思考。

於是字黑暗中積蓄著養料,培養著新事物的萌芽,馬上光明就要來到了。

2.2個體意識到精神

意識認識對象有三個階段,感性、知覺和知性。當意識把自己當成對象地時候,他認識自己的工具也不外是這三個。在上一部分的嚴格意義的意識中,意識已經自發地用感性確定性認識了自己的存在,這已經足夠意識使用這三個工具大刀闊斧的走進自然科學領域征服自然了。

現在這三把刀已經在自然界磨利了,該到了把自己放在手術台上解剖的時候了。第一把到已經用完了,改到第二把刀知覺了,在第四章第五章,針對意識自己的知覺,黑格爾分別有不同的名字——慾望和理性。

意識通過知性,認識到自己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首先相對於一個最初級的普遍性,意識的慾望得到了滿足,他明確了自己的特殊性也就是自我意識,這就是第四章主奴辯證法。接著,一個自我意識在理性中揚棄了自己,把自己上升到了一個普遍者,這個普遍者就是客觀精神(客觀精神還有另一個名字倫理實體),與此同時,自我意識變成了普遍的客觀精神內的特殊性,也即個別精神,這就是第五章理性。

竊以為這兩段是精神現象學的核心,如果沒有這一段,前面的論述不過是老生常談無甚新意,而後面的客觀精神等章節就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本之源。因此我當初第一遍看的時候專門就此做過一段筆記,作為對這兩章大意的簡單複述,現摘如下:

「但是就我而言,我最關注的是從自我意識到理性再到精神的過程,因為這段論述我認為最能經典地對於複數主體的活動進行研究的篇章。之前的近代哲學研究只樹立了一個單純的主體,主體的唯一特性就是存在,主體的世界裡只有主體自己和其之外的客體,也就是一種二元論。以這樣的觀念去研究認識論問題,自然會引發深刻而不可彌合的懷疑論危機。因為如果對象從根本上是一個和主體割裂的他者,不管怎麼認識把握,最終也只能回到二元論,承認他者是不可知的。而用這種觀念去研究倫理學,或者進入人類生活領域,就會陷入僵化的康德式的道德戒律(「始終陷落於應當,而不具有任何現實性;它們不是規律,而是戒律」黑格爾語)。黑格爾一方面打破了主體的僵死的純粹性,給予其進入客體再回歸自己的現實性,另一方面開始研究複數主體之間相互承認和合作的活動,而這種突破在其著作中表現得最顯著的,就是從自我意識到客觀精神的過程。

「這裡只從倫理的角度對這一段內容進行有意地剪切和概括。

「首先是主奴辯證法。意識具有一種慾望,它意欲揚棄客體達到和客體的統一,這樣他就要求他的客體不能是無生命的,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物體,這樣的話,他才能獲得承認,確證自己的特殊性,也就是「我是我」。每一個主體都是這樣的武斷,都企圖把另一個主體作為他的客體,然後讓另一個主體自己否定自己,單方面地承認自己。在鬥爭中二者的平衡被打破了,同質的雙方分裂成了「承認者」和「被承認者」,就是奴隸和主人。主人看似被承認了,成為了一個自為的主體,但是因為他必須依賴奴隸的單方面承認,所以主人的獨立性就被取消了,在主人的意識中產生不了現實的自由。奴隸既在對物的勞動中承認了自己,又在主奴關係中承認了主人,因此內在的矛盾就產生了,勞動著的自我意識對主奴關係中的單方面的承認做了否定,他必然要一步步把否定實現,證明自己的自由本性,在這個過程中,自由的現實性才真正得以完成。但是這種自由是抽象的自由,因為奴隸在主奴關係的框架下永遠是片面承認主人的境況,這是現實的不自由。

「在經過斯多亞主義、懷疑論和神秘主義關於抽象自由的三次失敗嘗試之後,新的嘗試開始了。複數主體不再非要鬥爭分成主人和奴隸,而是直觀到並且承認對方是類我的,和我平等的自為存在,這就是理性。因此理性的特徵就是,保持自己獨立的特殊性的同時,能夠意識到對方是與我相同的人,可以達到一種設身處地的置換。於是我和他人才得以組建一個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里,每個人都能獲得承認與被承認,慾望得以滿足。而在統一體里,主體發現自己的本質是統一體的普遍性,於是他醒悟到他已經揚棄了個別的自己,而把自己上升到了普遍的意識。這種統一體就是黑格爾所說的倫理實體,個體只有在倫理實體里才能經驗現實的道德律,而如果一個主體非要自大地跳過揚棄自己的過程就企圖直接成為一個普遍者,就會像康德那樣只能得到一些空洞的道德「戒律」。徹底完成了這一過程的自我意識就成為了個別精神,那個已經完全確定下來的統一體就成了精神實體,也就是客觀精神,主體就這樣完成了到複數主體的歷程,意識成為了群體意識,人也就從空洞的無內容的人變成了結成群體的現實中的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個統一體沒有通過理性的啟蒙和教化就吸納了一個成員,這個成員就犯了康德式的錯誤,企圖直接成為一個普遍者,實際上他的自由沒有得到升華和實現而是被他自己取消了,他未經考察地把律令拿來懲罰自己,這就被空洞的道德律規訓成了提線木偶。但是有這種危險不代表人應該遠離群體特立獨行什麼的,人一方面應該勇於面對這種深淵而把自己解救出來,另一方面也要改造群體,用理性貫徹它,令它成為一個有生命的結構——恩,也許,這就是交往理性的必然性?

2.3客觀精神到絕對精神

這裡是知性作用的空間,人嘗試理解人類社會的歷史規律。在這一部分里,黑格爾對社會有著不少具體的論斷,即使是最激烈的批評者也不能不承認,這些論斷洞悉了現代性的某些核心內容。不過如果誰不加考察地接受這一段裡面具體的觀點,然後用這些觀點去解釋當代社會,那不免有些太迂腐了。

那個年代社會學尚未形成,馬克思、塗爾干、韋伯均要等幾十年才出現,而對知識的考察還停留在極度空泛的程度(在我看來科哲或能代表對知識考察的當代最高水平)。但我們不能苛責黑格爾沒有直接給我們關於人類社會和人類知識的成熟理論,畢竟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從無到有開闢初具雛形的社會哲學領域,這已經是難以企及的偉大貢獻了。

我認為,作為一個黑格爾主義者的首要任務,就是沿著他開闢的道路,繼續他未竟的事業,用現當代比較成熟的社會理論,去填補和更正從客觀精神到絕對精神的這個段落。


推薦閱讀: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自我意識溯源|鄧曉芒
專訪鄧曉芒:《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始末
推薦閱讀彼得?辛格寫的這本《黑格爾》(鄧曉芒作序)
生命的無限性——《精神現象學》中自我意識問題的解釋
如果有人在你睡覺的時候捅了你一刀,你是會疼醒還是在睡夢裡死去?

TAG:黑格尔Hegel | 哲学 | 精神现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