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清楚自己之前,別急著進「婚姻」這座圍城
在北上廣的時間久了,可能你對大齡未婚青年就見怪不怪了。這個大齡也是有標準的,女30,男40。沒辦法,男人真的比女人更經得起歲月的折磨。他們可能是你的上司,是你的同事,是你每天乘坐的公交車司機。他們或未婚或離異,但有一個共同點亘古不變,不願意提及「結婚」二字,彷彿一說起,就是要催婚。「你怎麼還沒結婚?」「趕緊結婚生個寶寶吧!」多麼刺耳的聲音。
我身邊就有幾個過了30還沒結婚的女生,她們雖不美但知書達理,雖不富但任勞任怨。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剩女。可能因為太內秀了,讓人感覺缺乏個性和競爭力。比起這樣的女生,大多數男人更願意選擇活潑開朗,愛好廣泛的女人做妻子。至少婚後的生活不至於太沉悶,相對而無言。大家要在一起生活一輩子,家庭氛圍太重要了。是的,一步入社會,進入職場,大家就會以尋找婚姻伴侶的眼光來看待異性,我們變得功利,沒辦法,大家都是實用主義者。
而今,恐婚、不婚已經成了社會問題。年輕人渴望自由,想著毫無顧忌地多玩幾年,多掙點錢,多談幾次戀愛。而父母覺得都這麼大的人了也不成個家,生個娃。好像除了結婚生孩子,其他都不是正事。父母這代人經歷了動蕩的時期,他們對所有事的期望都是「穩定」,工作要穩定,起碼要能保證養老沒問題。婚姻要穩定,找個差不多的普通人,生個健康的孩子就行了,最重要的是不能離婚。你不能說他們這種想法錯了,畢竟他們是那個畸形時代的產物,沒有見過太多的世面,沒能抓住更多機會。他們以為你的人生也會一樣碌碌無為,寥寥此生。而他們又是最健忘的一代人,忘記了上世紀90年代的那次下崗潮,多少以為自己捧上金飯碗,銀飯碗的人都成了歷史車輪下的犧牲品。他們好像也忘記了自己的婚姻維持得多麼艱辛,明明性格並不契合而被父母媒人生拉硬拽湊到一塊,婚後經歷了貧窮,不忠,家暴……人生沒有「穩定」,倘若有這麼好的事,我們何必去追求更好?追求遠方?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古人誠不欺我。
在父母的催促下,很多人選擇了早早結婚,剛剛畢業,就步入了婚姻殿堂。等過了幾年,走過了幾座獨木橋,見識了更多優秀的人,終於對人生有了些微的意識,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自己「我這輩子要過成什麼樣?」此時的你已經沒有選擇的機會了,自你選擇了人生伴侶,你就選擇了一種生活狀態,未來已經和另一個人捆綁在一起,即使再相愛,這種束縛感還是會讓人不適。20歲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學會克制,執念於自己的直覺,好像愛情根本不需要長久的陪伴,它是三秒鐘的事。一秒鐘產生好感,一秒鐘愛上對方,一秒鐘決定在一起。而在一起後會怎樣,我們來不及想。白雪公主遇到的王子可能是個戀屍癖,野獸也許只是想更好地吃掉貝兒公主。我們來不及想會不會遇到更合適的人,未來要去哪裡生活,要過怎樣的人生。這也就是許多年輕人閃婚又閃離的原因。為了父母之命草草選擇伴侶,然後自己有一天突然徹悟了,想要重新洗牌了,卸下對另一個人的責任,同時自己也付出了一半的人生。
在貧困地區,有些婦女為了補貼家用,婚後選擇了去大城市打工,她們在大城市見了世面,發現「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活」「男人也可以溫柔、乾乾淨淨的」。回家就和丈夫離婚了。她們是老一代人的縮影,如果將老一代人也「流放」去視野更開放的地方,他們也許也有時間去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了,孩子的選擇可能更適合未來的社會。
每年過年在千門萬戶里被催婚的年輕人,他們還幸運地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選擇一個真正合適的人,他們可以在一個迷茫的年紀里好好思索,不必去接受婚姻的荒唐。愛情是要有的,但有愛情之前可否先有麵包呢?這樣,在遇到真正的亞當或夏娃時,才能從容不迫地分出自己的麵包。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思想健全的人,才有可能帶給另一個人幸福。
20歲時,多讀書,多遠行,選擇自己熱愛的事業並為之殫精竭慮。遇到喜歡的人就追,去戀愛,不合適就分開。努力過好一個人的生活,做好一人食,和三五好友聚聚餐,去看愛豆的演唱會,參加豆瓣同城,認識不同的人,去聽非凡的故事。在不知不覺中確定了人生的方向,然後從容不迫地選擇同路人,之後幸福也好,不幸也罷,起碼不會再自怨自艾,自我否定。「我是個珍貴的人」「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這才是最足的底氣。
丨文 清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