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雜談 (1) — Brookings的新一輪全球城市分類及評估
1. 統計範圍不一致。比如國內重慶市,統計城鎮人口及轄區人口,所得出的數據是非常不一樣的。世界範圍內,像紐約(市、都市圈、州)及東京(區部、都市圈、都)等城市,在不同地理範圍內進行統計,也能得出非常不一樣的數據。
2. GDP標準不統一。眾所周知,GDP又分為國際匯率版及購買力平價版,其中國際匯率版受各國匯率浮動影響較大,而購買力平價版中發展中國家數據往往偏高,各國統計城市數據時,選取的也不一定是同樣的數據。
幸運的是,隨著關於城市的研究追年增加,全球首屈一指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在2014年用更統一的標準發布了一份全球都市圈經濟報告(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global-metro-monitor/),為大家展現了一份目前為止相對最直觀的全球都市定點陣圖。
而上個月底,Brookings Institution再次發布最新的全球城市經濟統計,並對其中數據進行分析後,將各大城市逐一歸類。儘管依舊有不少槽點,但相信這會是一份適合在知乎和大家分享、並且值得大多專業非專業的朋友一看的統計與評估。
報告發布與2016年9月29日,作者是Brookings Institution Metropolitan Policy Program的學者Jesus Leal Trujillo及Joseph Parilla。其中統計了全球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23處都市圈,並將它們分為七種類型—(報告: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redefining-global-cities/)
I. 全球巨人 (Global Giants)
最先提出「全球城市」這個概念的Saskia Sassen最初指出的「三巨頭」是紐約、 倫敦、東京,分別位於北美、歐洲、東亞,亦是老牌發達國家美歐日三地的代表。多年以後,本來就落後不多的巴黎歷經發展,洛杉磯GDP排上第三,五強格局基本形成。雖然第五名的LA也不乏爭議,但第六名的城市往往爭議更大。經濟強大的芝加哥、首爾,地位特殊的香港都常是熱門人選,而這次兩位作者罕見地點名日本關西都市圈(Osaka-Kobe)與上面的五強並列,看來是對老牌發達國家格局的一次強調。
II.亞洲之錨(Asian Anchors)
在城市格局方面,東亞區域的崛起絕對是近十年的一件大事。目前來看,在Brookings選取的123處都市圈中,東亞(尤其是中國),成了與歐洲、北美並列的一大都市聚集地。分析中還特地設置了「亞洲之錨」作為其中第二類城市分類。亞洲小龍中的香港、新加坡、首爾,中國大陸雙雄北京、上海,紛紛被歸入這一行列。值得注意的是,位於東歐的俄羅斯莫斯科,也頗驚人地被歸在了這一類。不過考慮到描述中的「as commend centers in fast-growing Asia」,也算有一定道理。
III. 新興通道 (Emerging Gateways)
然而這裡還是有很大的槽點,對重慶的統計,Brookings依然統計了三千萬人口。大家知道,這是規模幾乎可設省、包括廣大城鄉區域的直轄市重慶市的全部人口(甚至不止)。有此先例,其他城市的統計的範圍上,或多或少的問題,相信還是存在的。
IV. 中國工廠 (Factory China)
這份報告真是對我國厚愛有加啊,繼上面中國城市唱主角之後,第四類乾脆直接就是為國內城市設置的。列表中GDP前三的城市分別是蘇州、成都、無錫。確實如描述,這裡統計的主要是國內各大製造業中心,政治印象與第三類中城市比起來淡一些。還是相當令人吃驚的,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幾乎都被統計到了,這在英文數據中是比較罕見的情況。
V. 知識首府 (Knowledge Capitals)
這一類則是對北美及部分歐洲的學術及創意中心的歸整。既包括芝加哥、波士頓、華盛頓、舊金山等傳統北美知識樞紐,又包括聖何塞、聖地亞哥、奧斯丁等知名度與規模可能不大,在學術及創意產業的產出方面卻非常奪目的中等規模城市。這裡主要的槽點是歐洲唯二入榜的城市是瑞士蘇黎世及瑞典斯德哥爾摩,報告描述中提到的卻是圖中、統計中均沒有找到的荷蘭阿姆斯特丹。
VI. 美國中流 (American Middleweights)
與上面第四類類似,第六類則是美國的主場。領銜的是近年發展迅速的佛羅里達邁阿密,下面既有加州薩克拉門托這樣的州政治中心,也有加州河濱這樣不起眼的郊區城市,還有北卡夏洛特這樣金融實力尤其出眾的都市,甚至還包括了經歷衰落的底特律。這裡算是對上面幾大類型中遺漏,卻依然值得一提的美國城市的總結。要說共同點,大概缺少一所最頂尖的大學算是一點。
VII. 國際中流 (International Middleweights)
最後一類,主要統計的是美國以外的、上面沒有提到的其他發達國家城市。比如加拿大三巨頭、澳大利亞三巨頭、名古屋與福岡、特拉維夫與雅典、以及大多歐洲大城市。共同點的話,第一都不在美國,第二都是發達國家,第三都沒在前面的分類中出現過。其實第一次看報告的時候,本來以為這類會是國際化特別出眾的城市,然而卻出現了名古屋與福岡。雖然就算如此這個解釋也還算合理,不過這類的意義確實更多在於,在前面沒有出現過。以上就是全部七大類,接下來簡單分享幾座數據中有的城市的數據。
例一. 東京
例二. 紐約
今天從購買力平價GDP來講,紐約與東京的差距已不大。更令人吃驚的是,無論是人均GDP,還是每勞動力生產的GDP,紐約幾乎達到了東京的兩倍。除此之外,紐約的大學研究影響方面也位居前十,空運則高居首位。不樂觀的則是經濟增長方面和東京算是難兄難弟。例三. 北京
通常總是分析上海,這次來拿北京舉例看一看。首先,大家可能會很吃驚,北京的人均及工均GDP,分別達到了3萬美金及5.5萬美金左右的高位。這裡要解釋一下,購買力平價(PPP)版GDP通常中國數據會較高,這也是其高於2015年國內經濟統計的原因。總的來講,以京滬為首的國內城市的發展勢頭是非常樂觀的,不僅總量雙雙進入前十,增長速度也相當穩定。此外帝都的大學研究排位在數據里排位比東京還高了一些,也是可喜可賀。
總結
這份報告,算是缺點和優點都很突出,其中優點包括—
1. 迄今相對較統一地衡量了各大都市圈的統計面積,以及採取的GDP指標(2015年購買力平價版GDP)。
2. 對往年統計中時常缺漏的中國二線城市進行了全面的統計。
3. 對不同類型的城市進行了多至七種的詳盡分類。並且統計的項目相當全面
缺點則包括—
1. 以重慶為首,還是有很多城市,在統計的時候沒有嚴謹地區分都市圈人口(Metropolitan Area Population)和轄區人口。說起來重慶的英文wiki的都市圈人口寫了3000萬,中文則為建成區678萬、主城區744萬人口,其中的數據差異可能對兩位作者有一些誤導。
2. 對中國以外的主要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依然只統計了具有代表性的兩三處,對印度也是一樣。其他還有很多地方乾脆沒有城市進入統計。
總的來講,這份報告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數據。對一些城市定位、地位、發展規劃方面的思路拓展,大概會有一些幫助。尤其是對於非專業人士,或者我這樣的在讀學生,簡單易懂的表述即耳目一新又讓人有一些新知,很值得一看。
引用
1. 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global-metro-monitor/
2. 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global-metro-monitor/
(這是我第一次以發文章而不是回答問題的形式在知乎撰文。這篇算是一篇比較隨意的報告點評,不算特別原創。以後日常學到的東西,有機會的話想經常在這邊和大家分享,知乎一直是促進我更努力生活、學習的一大動力源泉,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推薦閱讀:
※急墜的波羅的海指數:從10000點到800點,起底中國船業的寒冬
※為什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兩個島中,爪哇島成為了印尼的中心?
※中國崛起後將恢復到一個什麼樣的地位、以及什麼才算是中國完成崛起?
※是不是互聯網公司更愛扎堆北京而不是上海?為什麼?
※有哪些物價低,適合一個人居住的小鎮。(最好風景好一點的人水鄉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