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再這麼「勸」下去,白酒就真的完了!

所謂的「勸酒文化」已經成為了當下白酒發展最大的阻礙之一,也是大家「談酒色變」的罪魁禍首,在這個以健康為導向的時代,光瓶君認為,引導大家理性飲酒應該是每家酒企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如果再繼續宣揚「不醉不歸」的喝酒態度,白酒將來失的不僅僅是消費者的心,更是白酒發展的前途。

1.服從性測試

通過你是否服從勸酒者要你繼續飲酒的指令, 來觀察你是否肯為了「場面」傷害自己身體。聽著好像很變態,但其實這是一種權力的彰顯方式,對方被逼喝酒的窘態,是權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利誘包裝成威脅,「你不喝可不夠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

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威脅包裝成利誘,「這杯乾了,這個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有些人覺得這個邏輯很荒謬,但服從性測試恰恰必須荒謬。就比如「指鹿為馬」,上級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這不是馬,上級知道下級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上級知道自己知道這不是馬,但是你還得說這是馬。

對顯而易見的荒謬表示服從,才是服從性測試的核心。

同樣,在酒桌上,你以為他真的不知道喝下去你會難受?不知道對身體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會頭疼欲裂?

勸酒者完全知道,太知道了。但這種傷害和痛苦恰恰是意義所在。如果沒有後果,則無法測出「服從」的程度。就像幫會入會需要在手上劃一刀,是在以最微量的自我傷害的形式,來展示服從的姿態。

在政界,這種測試是往往是一場宣誓效忠的儀式,提醒你上下關係要怎麼擺;在商界,這種測試是給大家明確「到底是誰有求於誰」,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關係其實從來都不是平等的。

2. 誠意測試

指的是勸酒者時刻在觀察被勸者是否能夠放下心防和體面,向勸酒者及旁觀者展現醜態。維繫關係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醉酒的後果就是這種代價。醉酒後的醜態是一種小劑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間還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關係的時候,是某種意義上的credit enhancement。

所謂「喝到位」就是在說這個。如果一頓筵席散盡,你仍然表達清晰,步履穩健,會被認為「今天小王沒喝到位」,言下之意你沒有向我交付醜態作為抵押物,你仍然將你自己的體面、形象、自尊看得比我對你的信任更重要。

直到喝的瘋言胡語,脫了上衣跳舞,吐完躺倒,勸酒者心目中的抵押品才算足額交付完畢。這期間觀眾越多越好,洋相越大越好,起鬨者和圍觀者實質上都是抵押交付的見證人。

美國大學的兄弟會也是這樣,入會的時候需要經歷羞辱性的儀式,比如骷髏會據說需要當眾手淫,其道理是一致的:一個時刻體面的人一定是抱著戒心的人,不值得信賴。只有抵押物給的「到位了」,咱們的合作關係和信賴程度才可能再上一個台階。

這種酒桌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特色,世界上嗜酒如命的國家有的是,比中國人貪杯的民族多了去了,但人家大多都是自己喝自己的,絕不會管到別人杯子里去。自己躲著不喝卻想盡辦法讓別人多喝的,惟中國獨此一家。這種酒桌文化也並不是什麼「中國的古老傳統」,而是最近幾十年才興起的東西。

至於這個傳統的來源,有人說是下層軍隊文化的雜交物,理由是中國酒局對於高度蒸餾燒酒的偏好,和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偏好黃酒完全不同,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中國的「商」許多是從「官」變來的,而中國的「官」又是從「軍」脫胎而來的。而權力等級體系體現的最淋漓盡致的,必是軍隊無疑。

我們從熟人社會轉為陌生人社會才幾十年而已,而缺乏成熟的互信機制,才是這套看似荒謬的酒桌文化背後的真正邏輯。個人觀察,喝軟飲料長大的80,90後一代人現在已經淪陷。這套酒桌儀式是如此普及和具有感染力,以至於滲透到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寸土地。這證明了其具有深厚的民眾土壤和現實基礎。


推薦閱讀:

關於頭孢融化於酒中之後是否會成為毒藥??
市場上可以買到純糧釀造的中國白酒嗎?
周總理如何用三瓶茅台酒喝服許世友

TAG: | 白酒 | 饮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