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為何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是我們阻止交流還是他們阻止接受?


如果他們能自學,你會阻止么?我們只是沒有耐心慢慢教他們而已。


我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生於60年代初,是家中長女。母親在她10幾歲時就去世,埋在村邊樹下連個墳都沒有。而她的父親娶了個後母,我母親一邊上學一邊承擔整個家務,時常受後媽的虐罵。最後因為家裡貧困,我母親親眼看著我外公把她妹妹送給了別人,至今一個遠在河北,一個杳無音訊。就是這樣的環境下,我母親還一直照顧老小,直到畢業獨自生活。

因為工人吃香,她招工去了印刷廠,18歲孤身一人被派到河南學印刷技術,遠在異鄉也沒人應她。她聽主管是同鄉口音,一個人買了兩瓶酒過去拜師,終學成歸來。她聰明卻又固執,堅毅又細膩,這是她的性格,所以未來的生活中很多地方她聽取不了我們的建議,但在她擅長的領域,她專註且用心。

後來她嫁為人妻,放棄了工作,懷著我讀了師範。我時常心想要是我媽當年沒遇到我爸沒有生我,做生意一定是一把好手,而跟她一起的工人很多壟斷了市裡的印刷廠身家千萬。如今,母親教書育人眨眼教了30多年,期間勤勤懇懇從不爭功,年年拿區里第一卻未獲得任何獎項。她一生辛勞,不同於其他年輕教師,想著如何把論文整改發表到雜誌,只為拿獎爭績效。而把卻堅持著別人看起來愚蠢的舊觀念,把整個人生都奉獻給學校的孩子,奉獻給了我們這個平常家。我們常勸她注意身體少操心,現代教學不用一字一筆的寫教案備課放下課件一樣可以講課,但我母親現在年過五旬依舊每日備課到很晚,為了跟上現代化的腳步,任何教育系統的培訓課程她都認真學習做筆記努力專研。本可以複製粘貼的教學計劃被她改了一年又一年,只是為了讓孩子聽的更輕鬆一點。這是她工作做人的態度,我們改變不了。她總說:為人師表,我的一個舉動可能改變學生的一生。

她每天都會騎著比我歲數還大的自行車上下班。路上看到別人掉了錢,騎著自行車拚命追許久只為還給別人。偶爾看到跟我一樣的學生自行車壞了,蹲下來幫忙給孩子接鏈條。她會跟小商小販討價還價,為了省幾塊錢步行很遠的路,卻從不吝嗇對他人的付出。我們心疼她,總說不行買個汽車或電動車,她總是拒絕著說騎自行車健康。

家裡幾乎所有事情都是我媽做,到處都是我媽媽的印記。乾淨的地面和玻璃,自己買的棉布條縫成的被單被罩枕巾,手工剪的收納盒。天花板上的燈泡迴路接電,閉路電視分支變線,PPR熱熔全都是我媽媽的影子。我們常嘮叨說您年齡大了,可以請個水電工來,生活都在變化,東西越來越好,完全可以去宜家之類的買你想的任何生活家居。她總說還能用,我做的更好,不用浪費這些錢。

她常去外貿店買幾十塊錢的衣服,買回來之後用一雙巧手卻把腰收了,縫縫補補改的時髦上檔次。我勸了一次又一次,我們不差那些錢。你年齡大了,沒必要折騰個衣服縫縫減減的。她從來都不聽,笑著對我說,你看你媽媽的手藝。但是他給我買衣服不管在貴從來都是不帶眨眼。

飯桌上,她永遠是吃的最快的那個,很少吃肉。我不在家一定吃麵條饅頭。我爸不管買多少肉串她都不會吃一口,還安慰我們說:太辣我不喜歡吃。作為兒子,我會吃幾串就留著離座。而她呢?放著第二天炒著青椒一起吃,不曾捻過。

就是這樣的母親,她從沒抱怨過生活。她年輕的時候很美,卻因為沒用過化妝品加年歲以高如今滿臉皺紋。家庭也不曾貧困,但是生活簡樸依然如此。為此我試圖改變但是效果甚微,我時常為生活質量和習慣而生氣,但終究也是於事無補。我也跟你們一樣覺得是她們老了接受不了,為什麼不讓自己更好一點。這個時代在進步,別人都在越來越好,為何還要當著守財奴?我為此生過氣講過道理,也跟她講人生活著的意義,告誡過她你現在如果缺少營養,未來病了還是要花錢得不償失。跟她講養生,講健身,講現代醫學。但是最後基本上沒有辦法,她該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沒有任何作用。

後來我上了大學,為了跟我更好的交流,她才開始嘗試電腦。我發現沒人教導,她卻會用了QQ,會開了視頻,會看著我拿個鐵鍋問她怎麼煮綠豆湯。後來到了寒暑假,她讓我教她打字,後來學習如何用word,如何用excel。她自己甚至琢磨著用word做任何錶格,用ppt給學校老師教課,連學校年輕老師都跟她請教。這個時候我忽然發現,她根本從未落伍。我開始慢慢嘗試著用各種方法讓她接受新事物,我偷偷買了iphone說是我用剩下的,我會在空餘的時間一定多回家,給她帶上可口的飯菜,我會去超市買上大包小包放在家裡,告誡她不吃就會壞。而她如今偶爾給我發發微信雞湯,我從不嘲笑她的行為,我覺得這樣這樣就很幸福。

慢慢的,隨著我的長大,我發現她在改變。她開始看書,雖然很慢且眼睛吃力。她跟著我看韓劇美劇,開始她看行屍走肉,在家裡一起看少年時代看萬物理論。我會偶爾買兩張IMAX的電影票說萬達又中獎了,喊她看少年派看星際穿越看萬有引力。如今她會說一步之遙真爛,萬有引力真宏大。慢慢的她接受了電影,知道了最近上映了什麼片子,知道李安。在價值觀上,她時常教育我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她說只要你幸福喜歡男女都一樣,反正你也不跟我們過一輩子。她還說以後結婚最好分開住,肯定向著兒媳婦。她還說生了孩子讓你丈母娘帶也沒事,不管過年去誰家都一樣。。

這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媽媽,我發現她不在是那個經歷下原本以為的她,她一直堅守她應該堅守的。

但如今哪怕這些細小的改變,這一切的一切改變都是為了我,為了更好的融合我。

我現在還記得石康在獨唱團里寫過一篇文章叫《看哪,這人?》,裡面講了他和他打網球的故事。他的父親也和很多人的父母一樣,知錯又願意改正。於是他評價:

我看到太多的人以種種借口對於一件事情不投入熱情,不投入時間及精力,他們只是湊合著混,他們對事物沒有發自內心的愛,不願把一件事情看成一種挑戰,克服困難,把事情做對或者做好。他們一點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他們習慣了這種思維模式,以至你要是想一點一滴幫助他們,反倒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他缺乏學習能力,也就是糾錯能力,他像是一部機器。

他們從根本上不相信自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們不相信通過努力能夠達成目標,他更傾向於一種孩童似的幼稚想法,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當他們撞上橋以後,他們便怪運氣不好,甚至能形而上到相信人生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運氣,他們完全地忽略了人的自由意志,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靜下心來,花點時間及努力掌握一點技巧。

我認為,他們陷入了一種悖論,他們不肯改正自己的錯誤,而把自己的失敗投射到外在的事物當中,他們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失敗,他們從未想到,當他們成功了,人生便會展現出另一種面貌!

後來的一段時間我也曾認為老年人懶惰,是因為年齡和身體沒有了夢想和動力。我也覺得他們是把經驗和習慣來認為自己甚至教導別人是對的。

的確,他們的學習能力在下降,他們的思想不再新潮,甚至有點格格不入。他們依然還陳舊和保守,我們可能付出很多努力也改變不了他們。他們或許有過失敗,在個性上有過殘缺。但是他們不管過去如何,那是他們的選擇和人生。而現在他們把我們養育成人,他們卻把為人父母這項工作完成至今,他們也是這樣一遍遍的重複的不厭其煩的教會我們。可能如今他們阻止了我們的改變,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阻止他們。他們在頑固和腐朽,但他們一定是渴望子女越來越好!所以,看著我的母親,想著故事裡的他們的固執。我覺得我們作兒女的,只需要換一種方式,多些包容和諒解。多去關愛父母,哪怕什麼都不做,只是多些陪伴。

無論多困難,我們都該尊重他們堅守的,潛移默化去改變他們能改變的。

以上。


只要不上當受騙,不給他人造成大麻煩,我當然願意爸媽與時俱進,接受新事物。

好處是更容易溝通、生活更便利、爸媽有新玩物心情更好。

但是千萬不要讓爸媽沉迷於朋友圈的雞湯文和養生秘訣之中啊!吐血建議!

這只是我媽一天之內轉發朋友圈的十分之一!!


科學之所以進步,是因為老科學家都死了


貼一篇我自己四年前寫的文章。它並不是關於這個問題的直接回答,因為它在沒有澄清是不是之前就問了為什麼。

原文地址:Tech Notes:數字代溝

當我母親在我手把手的指導下學會了 google reader 的用法之後,迅速迷上了它。「這正是我需要的。」她快樂地說。

她應該是她們那一代中國人的一個典型代表。工農兵學員出身,一輩子做文職工作,對外語和電腦有粗淺的了解。現在退休賦閑在家,迫切地需要給自己找事情填充空閑的時間。「你那麼多消息都是從哪裡知道的?」她若干次很好奇地問我,「我也上新浪網看新聞,為什麼還是好像什麼都不知道?」

我猶豫了很久才決定告訴她什麼是 web 2.0,以及教會她使用相應的工具。她是一個在同齡人中相對而言比較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人,但是這並不等於說她能夠超越時代的局限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信息社會。她懂得什麼是硬碟和操作系統,但是從來也沒弄清楚過一個軟體的安裝文件和安裝後的軟體有什麼區別。給父母講解過電腦的人一定了解,有時候要解釋為什麼安裝在一台電腦上的軟體不能被直接「拷貝到」另一台電腦上實在是一項令人頭痛的任務。

於是我耐心地告訴她什麼是 feed,什麼是訂閱,以及人們為什麼要發明這些工具來取代直接訪問一個網站。這其實是比較容易的部分,更困難的部分是告訴她如何才能在互聯網上發現對她來說有意思的訂閱源,這需要練習,也需要時間。

一個令人悲哀的事實是,電腦和互聯網在本質上是為我這一代人設計的,它自誕生之日起就把我們的父輩甩在了身後。這也許是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但是我其實也很想知道,只要付出耐心,我們有沒有可能儘可能的彌補這條鴻溝。

今天她的 reader 裡面已經訂閱了幾十條 feed,每天有幾百篇更新等著她閱讀。其中大多數是她感興趣的股票和基金的新聞與評論,也有社會信息和八卦。有一次我在電話里同她談起福建網友誹謗案,以為她一無所知,結果她平靜地說:「我看到韓寒的評論了啊。」作為一個基本上除了買菜之外不太出門的,對政治素來不感興趣的老太太來說,這頗為不賴。

但是同樣的實驗在我父親身上就沒有太順利,他學會了使用 reader,但是對如何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仍然一竅不通。不過在另一個領域裡我取得了成功:當他告訴我他希望能夠在家裡和單位用不同的電腦編輯相同的文件又懶得總是用 U 盤拷貝的時候,我告訴他什麼是雲計算,然後教給他使用 google docs。他很喜歡這個工具,唯一的問題在於有時候會連接中斷,作為一個副產品,我成功地讓他明白了什麼是 GFW。

但是在某些領域裡我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他們始終沒有進入偷菜的世界,不是因為操作有難度,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多的網上的朋友可供建立社會化網路,這是我無能為力的地方。我相信這世界上存在著不少對電腦頗為嫻熟的老頭老太太(我的一個朋友的母親就把自己的開心餐館經營得有聲有色),但是其數量顯然不足以支撐一個活躍而日常的網路社會。我母親曾經生動地描述過她和她的朋友聊 QQ 的情形:她花十分鐘打完一個句子,然後去廚房做一會兒飯,然後回來看看對方有沒有回話。

當宅男腐女們把社會化網路當作再自然不過的排遣寂寞的工具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很多都是空巢老人──只能無奈地用遙控器給電視不停地換台。我一想到這幅場景就不太開心。我知道,這件事情有個簡單的解決方案(而且我覺得也許是唯一的解決方案):這一代人總會死去。但是在此之前,也許也還是有些事情值得試試看。

上周我在電話里形容了很久 iPad 究竟是款怎樣的設備,成功地喚起了他們的好奇心。也許,一塊沒有滑鼠和鍵盤,也沒有菜單和窗口,全身上下只有一個按鍵的「電腦」對他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吧。

補充閱讀:續篇 Tech Notes:媽媽的新玩具


我外婆學會QQ視頻時我比她還興奮,雖然她只讓我看到了她的帽子。


我們是在阻止嗎?更多的時候是年輕人希望老年人接受,而他們拒絕。他們都是多年來學過N多當年的新事物的人 ,年輕人不會拒絕教他們,所以如果說有新事物學不會, 最大的可能只有,他們不想學。


以我自己為例說一下耐心是如何喪失的吧。只是個例。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事例一。父母問微信聊天記錄刪除後如何找回。答曰刪了之後就找不回了。過兩天,又來問了一次。又過兩天,又來問一次。持續問了五六回。事例二。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機和數碼相機拍照。按下拍照鍵後一般要聽見咔嚓聲說明拍好了。父母等不及這一聲。一按下就把手拿開。於是照片模糊。於是開始抱怨手機壞了,相機不好用。事例三。出國前叮囑了撥號前加086。忘了。回來抱怨手機壞了。事例四。前陣子鬧著玩QQ。幫助申請了號碼。教會了如何使用。不玩了。開始玩微信。小孩子比成年人好教我想應該是因為小孩是一張白紙,思維更敏捷,記性更好。而成年人在使用新鮮事物時還帶著自己過往對同類舊事物的使用經驗,他們偏向於舊的使用習慣從而覺得新事物不好用,此外身為父母而積累的優越感使他們拉不下面子去學習(我是你爹我居然要向你學),一旦沒學會不是傾向於慢慢鑽研而是發脾氣(你怎麼教的?你怎麼拿個這麼難用的東西給我用?)久而久之,小輩就失去了耐心吧。在失去了耐心之後,父母有次來問,微信中如何刪除聊天記錄,我就簡單粗暴的回答了不能刪除。因為實在無法解釋清楚手指在智能手機屏幕上輕點一下和長按的區別,對於我的父母的接受能力確實他們不大理解還有輕點和長按這種事情,他們的理解能力只知道點點點。再後來他們自己學會了刪除記錄,於是來問刪除後如何找回。總結一下,阻止他們接受新事物是不會的,但在教他們使用的過程中因為耐心失去了,導致結果上呈現出被動阻止。另外,還有一種主動阻止他們接受新事物是因為,父母經常被銷售人員忽悠買回一堆以他們的思維來說是新東西以我們的思維來說是十年前的舊玩意兒了,而這些東西往往不實用不便宜,買回來新鮮感過了之後他們自己也不用了,佔地方還費錢。這種時候是想主動去阻止的。不過,無效。


我在豆瓣一刻上看過一篇文章 名為《流氓與薯條》 存在了手機備忘錄里

流氓和薯條

晚上,我在外邊吃薯條。這麼熱的天氣,坐在有空調的房間,挖一勺聖代,拈起薯條塞進嘴裡,對我這樣沒太大追求的人來講,很足以開心了。夕陽透過玻璃打到地上,我心裡很美。

這時,手機響了。收到一條微信,我爸發的。看完心裡頓時就不美了。

老爸好些年都沒用這麼聲色俱厲的口吻跟我說話了。事情也是小事,但沒想到他那麼震驚,他說,你怎麼可以詆毀別人?這樣別人會怎麼看你?人家會質疑你的人格!

我嚇了一大跳。想想,原來是在前一篇文章里,我提到某個歷史人物,稱之為流氓、裝逼犯。但其實沒有詆毀的意思,因為那篇文章談的不是道德只是書法。況且,在今天這麼個時代——評價一個人的價值總是用金錢和權力,而不是用道德作為標準的時代,「流氓」一詞即使說不上溢美,也早就喪失了詆毀的力量。

但對我爸那代人來說,不是這樣子的。他們年輕的時候,有一項罪名叫「流氓罪」。那是一種比「殺人罪」更讓人抬不起頭的罪名。所以,他完全想像不了,拍著一個人的肩膀說「你個臭流氓」是多高的評價。就像一個北方人也許想像不了廣東人見面會先問候一聲「屌你」。

「流氓」這個詞在我這代人的語境下,涵義發生了變化。可我爸不能察覺。你看,我現在坐在這裡吃薯條,而我老爸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卻沒有嘗過薯條的味道。這就是原因。他出差去外地時,總是找個家常菜館,點個紅燒大腸,牛百葉,再整點酒。哪怕是一個人,也要來點兒酒,還是白的。有一年他跟團出去旅遊,回來問他照片,他垂頭喪氣地說,別提了,相機根本沒法拿出來,人家的都是數碼相機。他不知道,我之前學院的院長,在一本書的序言里寫道:「本書所有的照片都是用膠片相機拍的,那是1990年我讀研究生時老婆送的。」

我讀高中的時候,有人跟我爸說,可以把鄉下一塊30畝的地賣給我家,每畝一萬塊。當時我爸很有點心動,我和我媽都不贊同。後來,地價漲了不少,我爸嘆息過很多次,覺得自己膽小。我爸還常常提一件事,就是他年輕的時候,在百貨公司站櫃檯,過年打算給經理的小孩塞幾百塊錢的紅包。我爺爺聽說此事,大為震驚:「你也太大膽了!這是行賄你知道不!」後來,直到公司倒閉我爸都沒被提拔,他因此常埋怨我爺爺太膽小。今天,他發微信表示震驚,勸誡我要謹言慎行的時候,我就想到了這個事。

不過我始終不知道,該不該向他說破。不是說破我對「流氓」一詞的理解,而是說破在他看來很嚴重的事情,其實壓根兒沒幾個人關注。這個事實也許比前者更令他沮喪。他大概以為他的兒子在互聯網上很能耐了——他上互聯網看得最多的就是他兒子的文章。假如是在十年前,我會毫不猶豫地那麼做,去告訴他我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並祈望他能有著和我一樣的理解。讀大學的前幾年,每次假期都有很多次,我坐在他的床頭,因為一些看法不同而爭論到很晚,從我媽在收拾碗筷爭論到我媽洗衣服,又從我媽在晾衣服爭論到我媽睡著了。直到我抱著雙臂走回自己房間,還因為沒能說服他而鬱悶。

近些年,很少再有這樣的爭執了。我也漸漸不再把見到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和我媽。起先,我覺得這可能徒勞,後來,我生怕這也許多餘。這會打破他安靜平和的生活,讓他覺得失落。我眼裡老爸是個有那麼一些雄心的老男人。但因為時代和出身的緣故,過了知天命之年,也沒能做出和年輕時的雄心相匹配的事情。這時候,如果展露給他那些他不曾見聞過的世界,很可能帶來的並非安慰而是遺憾。我媽就不是這樣子。她見到精彩的世界會開心,開心完了,再回到自己狹小的世界,也能安安靜靜地生活,並不會有什麼不適應。但對於一個和時代疏離了太久的男人來說,如果他的雄心還沒有失掉,就會為自己不能領會到世界的複雜和精彩而倍感遺憾。有些人活一輩子,開心就足夠。而另一些人會想,有些地方我還沒去過,有些事情我還沒經歷過,這樣就老了,他的心是不甘的。

我繼承了我爸這一點,有些不安分。不然我就卷著鋪蓋回老家去了,然後按照那裡的風俗、人情來處世,過一輩子。但那顯然是不能順遂我的心意的。所以寧願錯著,有時候也想冒一回險。就像一葉失去羅盤和帆的孤舟,要在海上漂流,也不願停泊在看得見的小島上。我不知道這是對還是錯。

許多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對還是錯。比如,我每天去單位上班,樓下的保安都會把門拉開,迎我進去。我會說一聲謝謝。我不知道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習慣用謝謝這個詞的,至少在老家的時候不是。如果孫悟空變成一隻蚊子,在我們縣城潛入千家萬戶,待上一年,恐怕都聽不到一聲謝謝。在我剛習慣說謝謝的時候,留意到跟我一起走進大樓的人不說謝謝,我有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充滿教養。

但當我開始仔細考察這件事的時候,我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我留意觀察了下,發現來來往往進出這座大樓的人,除了我沒人對保安說謝謝。那麼,我的謝謝就不是一種禮貌,也談不上教養,而只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對於我來說,會讓我自身感覺良好。但對保安來說,效果可能是壞的。因為沒人這麼做的時候,他不會太在意自己和客人身份的差別——大家都是一台機器上的螺絲釘,你在機器頭,我在機器屁股上,僅此而已。但是,當中間有一個人開始對他說謝謝的時候,他慣常的世界被打破了,開始注意到身份上的差異。他可能意識到,他本該得到所有人的謝謝,現在卻只得到了一個人的謝謝,進而可能意識到,他本該和這些客人一樣,現在卻是這麼地不一樣。保安二十歲左右,又黑又瘦,正是該讀大學的年紀。

這讓我想到一個同學的故事。她去一家店裡做頭髮。給她做頭髮的小姑娘比她小了些,在店裡待了蠻久了。倆人攀談起來,她問小姑娘什麼學歷,小姑娘說高中沒讀完。她就勸小姑娘,說至少應該把高中讀完。下次她再去做頭髮,不見小姑娘了,問別人,她們說,上次小姑娘回到宿舍哭了一天,然後就收拾了東西回家了,說要繼續念書。

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就是那位保安,那位做頭髮的小姑娘。周圍的好多人也是。只是我們在境遇上比她們好一些。我們都無法參與到複雜世界的許多精彩的部分中來,在一座城市,我們是邊緣化了的。只是暫借這座城市的一席容身之地,來重複自己朝九晚六的單調生活。而這座城市在你眼前展開的,連冰山一角都算不上。

但也不能不說,這之中也許有上帝的善意在。因為你不能參與的生活,不能經歷的故事,也許看不到為好。就像那個段子,說從前鄉下幾個老頭子干罷活閑聊,一個老頭見過些世面,說:「知道慈禧太后每天吃什麼嗎?白面饃,前邊放倆大海碗,一碗紅糖,一碗白糖,隨便嘗。」別的老頭都讚歎:「真是賽過活神仙。」——你看,上帝是多麼善意。我要知道慈禧太后吃什麼,就不好意思說自己吃薯條了。

所以,如果你還想讓一個年輕人吃薯條吃得很開心,就不要告訴他你每天吃的是什麼。我小時候一毛錢一根冰棍,兩毛錢一根雪糕。一個夏天能吃上幾支冰棍都會開心得不得了。我從未想像過會有這麼一天:每天都吃得上冰淇淋,卻不會感到開心。

不過,即便你告訴我你每天吃的是什麼,也未必就是壞事。向年輕人展露世界的任何一面,都不會是純然的殘忍。因為他的路還很長,他還總會有機會。可是,向一個不再年輕的人展露這些,也許就有些殘忍了。

人總是得明白自己的處境的。然後,才可以如實地看待自己,得出一個恰如其分的結論。對於此刻的我來說,這個結論就是:

薯條放久了,是會涼的。薯條涼了,就不好吃了。

如有不妥請聯繫 侵刪


你只是覺得他們特別難學會,哪一步都要一步步的教。其實你低估你的父母了。

還有一點,你只需要告訴他們,凡是能按的地方隨便怎麼按,沒那麼容易壞,壞了我來修。就行了。


只是不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人變老了而已。


接受有些新事物需要觀念和談吐上的全面更新,要活得像有了「新身份」才行,這個對年輕人不是問題,對年紀大的人則不一定(他們已不願意改變身份)


我媽今年50了,勉強算個老人吧,雖然還在教師一線戰鬥。

一般我不會主動去教我媽任何東西。我自己的態度是,這些東西都很簡單,你只要去碰了,多玩幾下,你肯定學的會。 你自己摸都不摸一下就來問我怎麼怎麼做,我就很不耐煩。 教了幾次之後,還要來看我操作,那我就更不耐煩了。

這樣次數多了之後,我就覺得這些年紀大的人已經喪失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了。

尤其是我爸,他的態度是抵觸,覺得但凡帶了點高科技的東西他就可以不用碰了。

事情的轉變是這樣的。

2年前,我媽對我說,她要換手機,要我幫她挑一下。

於是我想都沒想就去搜了諾基亞1050的價格。沒錯,就是當年剛出的還挺火的「老年機」。

我跟我媽說了一下,她很猶豫或者抗拒,我不知道她在猶豫什麼。 然後我就說,這玩意好啊,簡訊電話一應俱全,便宜,耐摔,待機長,完全符合你的要求啊!!!!比你正在用的性價比還要高!

然後我媽說她想要的不是這種手機。她說她的同事們的手機都怎麼怎麼樣。。。然後我一聽就知道,我媽她想要一個「智能機」。

然後我又苦口婆心,這個東西你沒用過,你確定你要買嗎?買了也很浪費啊。。之類的。。。

當時我用的是黑莓9780,在這之前我也一直用的是黑莓,雖然有在用ipad,但是我本身是觸屏苦手,所以對於觸屏手機其實我也了解很少,於是我選擇了最簡單的選擇,小米。我還記得那個時候2s還需要搶,但是2A正常出貨,於是我給我媽報了價。我媽說好。我就下單。隔天到貨,她就用上了。

速度之快,只有在買房子的時候才會那麼毫不猶豫!我簡直驚呆了,這完全不像我那個摳門的老媽好嗎!

買回來之後,當然最麻煩的是我,開機設置等等等。我給她裝了一些我常用的APP,教給她,我說你多玩玩,玩玩你就會了,這個東西不會爆炸,不要怕玩壞了。

然後我就採用放任模式,任何問題,除非是「疑難雜症」,我一律回答,「你試試,多試幾次,沒關係的」。

現在微信有一個family的群組,母上和父上兩個人,一直拍片刷圖我已經習慣了。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故事。

但是讓我覺得很驚訝的是,或者讓我覺得很羞愧的事情是,在母親說要換手機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1050。我在那一刻,完全的把她等於了一個只能使用傻瓜手機的老人,我只用了半秒的時間就做出了這樣的決定,沒有任何猶豫沒有任何思考,我認為這個人無法接觸新鮮事物,我判斷一個48歲正常工作的人毫無任何學習能力,她不需要APP,她只需要簡訊和電話就可以了。

當我想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是十分的後怕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如此武斷而又荒唐的去判定這個人是沒有學習能力的呢?

也許她之前的學習模式確實讓我覺得質疑,但是我卻因為自己的判斷而想要著去剝奪這個人的學習機會。

所謂的「玩玩看」的自學模式,也不過是因為我覺得很麻煩才這樣推脫罷了。

但是不可以否認的是,我「覺得」她不行。

說到底,我太自以為是了。

不管是真的學不會還是不願意去學,我都沒有資格去剝奪她的學習機會。


不要奪走他們的權威性

先說結論:不報喜不報憂不通氣不交流不主動不拒絕(本來還有個不負責,但是有點……過)

跟老人聊天的時候一定要假裝自己是有為青年,別搞那些同他們價值觀不同的事情,要搞也盡量瞞著偷偷搞,把他們哄的好好的,洗洗睡就完了。

千萬別跟他們交流討論,老人開明事理還好,萬一不懂裝懂強硬派,這不是無病自灸?交流是好的,但是大前提是價值觀相同。代溝聽過吧?其實就是不同年代的價值觀取向不同,立場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說話的內容。除非你跟他們一樣。但是大部分老人家經過前現代的嚴格訓練,50、60、70年代一折騰,極少數還能保持三觀與時俱進繼往開來的,絕大多數還是固步自封,以自己年代價值取向為參照物來對待這個日新月異的新世界新秩序的。

這個不是你一個人能夠改變的,你能做的只能是引導,前提是家長放下架子願意學,現在有幾個家長願意放下威嚴三人行必有我師?在我們國家是年紀大的說了算,權利大的說了算,資格老的說了算。但是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了,老人不再是經驗豐富的唯一旗幟,通過海綿般迅速學習,不僅僅有志不在年高而是有智不在年高!

面子問題是老人家學習的最大阻礙,「不恥下問」四個字想做到太難了。因為一旦不恥下問家裡的威嚴,孩子面前的權威性全都會土崩瓦解,與其小幅度的提高自己還不如長期把握大局的權利。一切以動搖自己手中權利的學習方法,全都要反對以及摒棄!

選擇。既然他們選擇了要家長的權威性,你就不要硬講道理,最後他老臉一紅說翻臉就翻臉,說不過就取消辯論交流也沒有什麼新鮮的。

對於那些選擇放下架子,虛心請教的老人家往往能夠學到更多新知識。學習是最不辛苦的一種方式,反對學習知識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乃至被淘汰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不要交流不要辯論,不管輸贏,你都會很慘,因為你通過交流於辯論把他自己的短板暴露出來了。對方如果覺得發現不足之處善於學習提高自己還好,但絕大多數還是第一時間否認以及諷刺你,極少數是把自身缺點認真對待,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生化一下或者轉移話題。

發現問題不提高自己,反而否認和諷刺是不成熟的表現。不管年紀多大,還是那句老話:不要以為你不成熟,你成熟了就是這樣子!

面對不成熟還是你得尊重的人,你要捧著他們,讓他們感覺自己萌萌噠,誇他們,讓他們感覺自己奮鬥過,曾經是理想主義者洗洗睡就完了。

不是騙,也不是瞞,而是人道主義。天天家裡像辯論賽場你受得了啊!年齡代溝擺在哪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好的部分啊!老人家就喜歡好為人師,那就讓他們說,你聽著不高興就笑,看著他,大智若愚那種。

他們家長現在就是要吃好住好,沒有精力跟你討論意識形態的東西,根本不感興趣!你不愛聽?家長還覺得好心當成驢肝肺呢?什麼叫為你好?說白了就是以他僅有的人生經驗告訴你這樣做是對的,你不聽將來掉坑裡別怪我。

捧著他們,七不原則記住嘍!不報喜不報憂不交流不通氣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好話說盡,就是不聽,你負什麼責?)。只有一個要求:放過那幫老弱病殘,不能惹,不要現,要和諧。


明明是我們很努力的想讓老人接受新鮮事物以縮小所謂的代溝...


我覺得這跟年齡沒有關係,我姥姥姥爺現在玩兒微信,一幫老閨蜜老哥們兒一起出去玩兒,學個什麼還是會帶上老花鏡 非常認真的把步驟一筆一划記下來,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會問我和我媽,我們也非常高興他們加我微信啊QQ什麼的,我們會一起分享生活,一家人其樂融融的。

反觀我爸,每次教什麼沒說兩句話就急了,他表達不清楚的意思或者不能辦到的事情就直接大發雷霆,最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這什麼狗屁玩意兒」「麻煩死了」「去他DYD不學了」。

我想說其實學不學習 是否接受新鮮事物真的跟年齡沒有關係,反而跟受過的教育和三觀有很大關係。人在壯年卻如此不懂得接受新鮮事物,思想僵化,既不學習也不改變 固執認為有悖於他的就都是錯的,真的非常悲哀。

不好意思 匿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