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蓋蘋果、小米、華為,從原理分析『手機雙攝』
不管從何種方面入手分析,手機廠商採取雙攝,無非就是想彌補單攝的各種不足之處。我們知道,由於體積、應用等各方面限制,目前手機攝像頭基本都是小底(cmos尺寸,和相機相比)和廣角(絕大部分安卓手機是等效24mm,蘋果是28mm上下),由此帶來了高感表現差(主要是由於cmos單位尺寸小)、背景幾乎沒有虛化(和單反相比,源於小尺寸cmos和廣角)、特寫不足(用廣角鏡頭拍特寫還真是彆扭)。目前幾種方案雙攝的存在,基本都是想解決以上各個問題。
本文主要從華為旗下的P9和V8,紅米pro和小米5s plus,以及iPhone 7 plus分析。我都看了這幾台手機的發布會直播,也都親手試用過。
單獨工作還是協作工作?
所有雙攝,或橫或豎,都是並列在一起的兩個攝像頭,而基本都是存在著主攝像頭和輔助攝像頭的區分。
然而,如果僅僅考慮微距拍攝,顯然兩個攝像頭明顯的會從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拍攝,如果是採取合成照片的方案,這導致兩張圖片根本無法通過演算法合成,這種情況顯然只是主攝像頭單獨工作。
為了虛化背景、更好的高感表現,或者其他效果,顯然需要輔助攝像頭的幫助,由於在稍微不同的位置拍攝,則需要一定的對焦距離以上才能採取合成照片的方法達到特殊效果。
另一方面,單單從iPhone 7 plus的「無損變焦」來看,顯然從28mm逐步變焦到56mm,存在著從廣角鏡頭切換到「長焦」的情況,從這方面分析,是交替工作,本質上也是單獨工作。
華為的典型方案
華為是比較明顯的「等像素等焦距-彩色&黑白雙攝」方案:兩個相同像素、相同焦距的黑白和彩色攝像頭。儘管華為發布會上太多的強調虛化,甚至以比較誇張的口吻來描述,據說也錯用了樣張。
虛化,可以大大的突出主題,做到焦內刀割的銳、焦外化奶的柔,這往往都是大光圈單反相機的特徵。然而據說雙攝的一個攝像頭用來拍攝,另一個用來測距,然後「硬體級」的達到虛化背景的效果。阿攝分析,在技術上可能是可行的,用來拍攝的攝像頭自然都理解,用來測距的攝像頭只要測出所拍所有物體的距離,加上演算法來模擬小景深的虛化背景效果。然而,此時這個測距攝像頭是作為雷達來使用的,甚至根本不需要這個攝像頭的存在,用來拍攝的攝像頭也能在拍攝前後測出所拍物體的距離,從來模擬虛幻背景。
從原理上講,由於手機攝像頭的小底和廣角,是不可能從光學上就能達到小景深的虛化背景效果的,雙攝達不到,百攝也無能為力。所謂的「硬體級」也僅僅是ISP的晶元硬體級,而非光學硬體級。所謂虛化背景,也都是演算法模擬出來的(本質上也都是後期出來的),目前技術所做出來的效果,我的評價是慘不忍睹的,華為是,下面要說的的紅米pro也是。主體和背景的邊界處理慘不忍睹;對於主體和背景的判斷也經常出現偏差,該虛化的沒有虛化,不該虛化的虛化了;虛化程度沒有隨著距離的變化而過度,非黑即白;本來焦外應該銳化的光斑邊緣也一併被虛化了。
其實,彩色黑白配的雙攝結構,更有利於做好HDR,因為黑白攝像頭天然對弱光條件下游更好的高感表現。不僅因為黑白攝像頭機構上沒有濾光有更多的通光量,更是直接避免了彩色噪點。如果從仿生學來講,人眼在弱光條件下工作的視錐細胞有更好的高感但分辨顏色不力(本質上也是黑白的)。HDR的思路有很多,有直接拉動態範圍的,有不同曝光合成的,但利用黑白影響的弱光細節表現合成到彩色照片中去,也是一種很好的理論可行思路。在手機攝像頭HDR實踐中,肯定可以作為調整動態範圍的補充。
變化著的小米方案
紅米pro是小米發布的第一款雙攝手機,採用兩個等焦距、不同像素的彩色攝像頭,稍低像素攝像頭作為輔助攝像頭,主要作為測距的雷達使用,由此來合成刀銳奶化的單反式照片。發布會上,也是大談背景虛化能力。原理如上文分析華為的一致。
然而927發布的小米5s plus,作為小米第二款,則改變成了等像素、等焦距的「黑白彩色配」,主講兩個攝像頭在細節上的配合,發布會上對於模擬虛化背景一事居然完全沒有提及。
小米新品5s,由於採用大底cmos,天然有弱光和HDR的優勢。而5s plus,單個像素尺寸沒有5s大,但是擁有黑白攝像頭的輔助,也有利於合成弱光和HDR的優勢。至於兩者誰的表現更好,還有待實機測試。
非常有趣的是,國產手機表現最好的小米和華為,在雙攝道路上目前走向趨同,然而都曾非常固執的想在虛化背景上大有作為,儘管效果有點慘不忍睹。不同的可能是小米從大談虛化背景,到改變方案、不講虛化背景、只講細節表現;華為目前還是虛化背景派,未來是否會有更加務實的改變,還有待觀察。
長短焦配合的蘋果方案
iPhone 7 plus採取了28mm和56mm的等像素雙彩色攝像頭。28mm是廣角木有問題,56mm儘管只是標準焦距,但對於都是「偏短」的手機攝像頭來說,或許還真是「長焦」了。
這種不同焦距的雙攝,直接好處就是無損光學變焦了。由於傳統的手機拍照變焦,都是數碼變焦,本質上只是在原本照片上截取一部分,放得越大像素越低、圖像越模糊。7P的雙攝,在28mm變為56mm的時候,通過切換攝像頭,做到的是無損的光學變焦。但並不表明7P的變焦都是無損變焦,從28mm變到55mm之間也都是有損數碼變焦,56mm以上的變焦也全是有損數碼變焦。
當28mm的攝像頭切換到56mm的攝像頭時候,由於廣角和標頭的透視程度有很大不同,切換時候的「頓挫感」會比較明顯:背景感覺由小變大、由遠變近、虛化程度由底變高。這些都是由於不同焦距的光學物理性質決定的。
至於虛化方面,cook船長在發布會上也沒有多說,甚至有虛化模擬的固件還沒有出來,還需等待蘋果系統更新。
然而不同焦距的配合,尤其在合成照片這件不小的事上,有太多的難度,比如拍同一個美女,28mm拍出來臉部更有立體感、鼻樑也更高,和相對扁塌的56mm成像合成,這是多麼困難的事啊!
如果蘋果也是採用一個攝像頭拍照、另一個攝像頭測距的方式來模擬虛化背景。如果廣角拍照,長焦測距,長焦只能測出其中一部分的範圍,這事就陷入了邏輯不可能的局面。然而,我上文也說過,這要拍攝配合測距,從而合成虛化背景的目的,只要一個攝像頭邏輯上也可行。
蘋果手機的攝像頭往往都是相對小底CMOS,往往其工程師有特殊的洪荒之力,能夠調試出比安卓旗艦大底相當、甚至更好的成像質量,一起其他蘋果固件的更新吧。
總結
一直想寫本文,由於涉及的內容太多,每一個小結都可以是長篇巨論,實在很難精簡;還有就是文章結構的編排上,到底是先介紹原理還是夾敘夾議,是按技術類別分段還是不同品牌分段,都讓我很糾結。但實在要感謝這三個品牌對於手機攝像頭的探索,有了新的玩法和質的進步可能。
目前來看,手機雙攝的確是在這麼一個位置:技術上還存在爭議中普及。三星和國內幾個也是比較主要的品牌目前還沒有雙攝手機產品,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未來的旗艦機沒有雙攝都不好意思出來打招呼了。然而絕大部分用戶都不會了解雙攝的真正意義和局限,認為多一個肯定更好。而廠商顯然是被這種用戶的觀念牽著鼻子。
我們期待技術進步,因為以上的邏輯分析都是理論可行的,只是目前沒有做好而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