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5G將至

文/王雲輝,作者微信公眾號:科技雜談(keji_zatan)

5G的到來,或許將比所有人的預想,都來得更早一些。

1

5G到底是什麼?

在很多人看來,就像1G、2G、3G、4G一樣,5G這個"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無非是讓大家的手機速度快一些。

但事實遠非如此。

自1980年代以來,從模擬語音,到數字語音,從移動寬頻到移動互聯網,移動通信一直以大約每10年一輪的速度,不斷改變整個世界。

而預計將自2020年開始商用的5G,它的顛覆將比過去任何一代的通信系統,都還要大得多。

這是因為,5G是一個統一連接架構、統一設計的,面向未來創新的連接平台,它將通過全新技術,融合了不同的頻譜類型和頻段、多樣化服務及部署。

簡單來理解,就是連接一切。

如果說,在過去30年里,移動通信對世界的改變,是通過電話和手機,連接人與人,那在未來的30年,移動通信就將連接萬物。

而這,也同樣正是5G的發展方向。

2

在不同的場景下,網路的連接有不同的性能需求。

因此,除了手機之外,業界為5G劃分出了三個主要的服務領域:增強型移動寬頻、關鍵業務型服務和海量物聯網。

(1)增強移動寬頻,比如下面這些:

過去,這些業務大多只能通過固定寬頻網路才能實現,未來5G將讓它們移動起來。它們的特點是,需要儘可能大的帶寬,實現極致的流量吞吐,並儘可能降低時延。

目前,即使是最先進的LTE數據機,最快速率也只能達到千兆比特/秒,但往往一個小區的用戶,就已經有千兆級的帶寬消耗,而且,更多大流量的業務,未來還將不斷發展,所以,提升帶寬容量,是未來移動網路發展的必然趨勢。

以超高清視頻為例,即使經過壓縮之後,每一路8K視頻的帶寬速率,都將超過100M/秒,如果一個小區有5到10個,甚至是100個用戶,現有的4G網路只能崩潰堵塞。

(2)關鍵業務型服務,比如下面這些:

這些業務對差錯的容忍度非常小,需要通信網路非常穩定;同時,它們對網路時延也有更高的要求。

根據第三方網路測試機構Open Signal的數據,目前,不同網路的端到端時延,基本上都在100毫秒的量級。

過去,這個時延並不太影響我們的體驗。因為當網路更多是服務於人,而人對時延的反應並不強。但未來,當5G網路連接萬物,就需要更低的時延。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自動駕駛汽車,過去的自動駕駛,更多是通過汽車自身的感測器,感知周圍信息並做出判斷,但這些感測器卻都有自身的極限和限制。不久前,美國一輛特斯拉汽車與拖車相撞的事故,正是這樣的一個慘痛案例。

目前,高通等廠商在推動的未來無人駕駛技術,既有汽車自身的信息採集,也有汽車與汽車,乃至汽車與雲端網路的實時通信交流,從而對汽車的無人駕駛進行計算、判斷和實時調整,從而更加安全。

但在交通事故中,1秒鐘就可能決定生死。以現有的網路,無法確保信息的及時傳輸。只有當時延進一步降低,甚至降到1毫秒以下,這種無人駕駛技術才能真正成熟,而5G網路則有望帶來這樣的低時延。

(3)海量物聯網,比如下面這些:

與以手機為節點的移動互聯網不同,物聯網對網路的需求有巨大差異。

過去,移動網路對同時連網的終端數量,都有較大的限制。而在物聯網環境下,同時會有更多的感測器和智能設備連網,但這些設備的功能大多非常單一,連網的頻率和流量需求,也遠遠小於手機上網。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工業物聯網和智慧城市領域中,有大量的公共設施計量需求,比如水表、電錶和公共環境信息監測等,都通過各種感測器採集環境信息數據。

因為測量的特殊性,這些感測器往往成本很低,可能一周甚至一個月才連1次網,部署以後多年都不需要替換,甚至需要部署在地下或相對封閉的室內環境中,無線信號很容易衰落,這要求物聯網的連接非常節能,而且有非常深度的覆蓋。

所以,在海量物聯網方面,5G也支持更多的物聯網設備,以更低的功耗接入網路,甚至可以實現100萬個終端同時連網,而聯網終端的電池續航,也可以長達5至10年。

3

綜上所述,在性能方面,5G將實現更大的帶寬,更低的時延,以及更多的網路連接。

要同時實現這些突破,5G將成為一個超級複雜的通信系統,對連接技術有著極高的要求。

在此之前,LTE已經在兼容Wi-Fi、2/3G技術同時,同時支持了超過50個頻段、約200個載波聚合組合,乃至超過2000種數據機特性等。

而未來的5G網路,將需要支持更多樣的場景,更廣泛的應用,更多的頻段和更先進的技術。比如,5G將同時使用更多的頻段,以全面滿足增強型移動寬頻、關鍵業務型服務和海量物聯網的需求。

其中,1GHz以下的頻率,擁有更遠覆蓋距離,面向海量物聯網;1GHz至6GHz的頻率,支持更大的帶寬,面向增強型移動寬頻和關鍵業務型服務;6GHz以上的頻率如毫米波,可以實現極致帶寬,面向更短程的極致移動寬頻。

這帶來的頻率資源提升有多少?看下面這張圖這知道了:

這麼多不同的技術、不同的部署方式,不同的技術模式,最終都要在同一張網路中、在統一的設計架構中全部實現。

這就是5G。

4

值得注意的是,5G與現有通信技術並非簡單的替代關係。

嚴格意義上來講,它是LTE演進技術與5G新空口(NR)標準的融合體。

從技術演進上,業界公認的是LTE會跟5G齊頭並進,即它會按照自有的模式繼續向前發展。在這點上,Qualcomm高級研發總監及中國研發中心負責人侯紀磊博士就曾表示,在5G初期組網及將來整個網路向5G平滑過渡的階段,即5G初期產品形態上,5G和4G應該是一種雙連接的模式。該模式的好處在於,在5G初期由於很多4G系統的覆蓋已經很完備,因此4G可以做為基礎層,而5G則作為系統的增強層,可以保證用戶的體驗有更好的提升。但當將來5G覆蓋做得足夠好的時候,5G就會作為獨立組網得到更好的發展。

事實上,中興通訊此前提出的Pre 5G概念,正是將大規模MIMO等5G階段的關鍵性技術,在LTE中提前商用,這樣,運營商就能提前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並在2018年5G新空口敲定後,更快地實現網路平滑升級。

另有一個例子就是高通今年年初發布的基帶產品X16 LTE數據機,不但支持最多四個下行載波聚合、兩個上行載波聚合,以及從2G到4G的3GPP協議下所有授權頻譜,更已達到1Gbps的驚人下載速度,成為全世界首款千兆級別LTE晶元組。

業界普遍認為,驍龍X16"像光纖一樣"的速度,不僅模糊了有線和無線寬頻的界限,更代表了邁向5G的重要一步。

5

當前,5G無論空口,關鍵技術,還是商業進程,都已經不斷提速。

比如毫米波技術。

毫米波不但能帶來足以支持數千兆比特每秒(Gbps)數據傳輸速率的帶寬,還可提供利用極密的空間復用度以增加容量的機會,但因為傳輸損耗較高,只要受到建築、人、植物,甚至是雨滴阻擋,就可能影響數據傳輸,所以應用一直受到限制。

而現在,高通不但已經實現支持32天線陣的60GHz毫米波晶元組商用,而且已經率先在今年的MWC上展示了28GHz毫米波技術的移動化演示。這意味著,即使設備移動,在某一個方向被租擋,甚至射頻信道條件發生變化,毫米波通信依然能夠確保暢通。

而5G空口也有進展。

比如,就在今年7月的上海通信展上,高通和中移動在業內首次共同公開演示了在6GHz以下頻段運行的5G NR原型機,不僅可以實現數千兆比特的速度,而且重新定義了幀架構,將上下行信號放在了同一個幀中,實現非常低的毫秒級延時。

而在實驗網與商用部署上,運營商的路線圖也已經逐漸明晰。

以中國運營商為例,中國移動的大規模天線3D-MIMO計劃也已經展開小規模試驗,有望於今年年底具備商用能力。在2016年底到2017年底,中國移動將與廠商共同展開各種5G系統概念驗證,主要目的是對5G產品架構進行驗證,對產業瓶頸進行突破。

而中國聯通則已明確面向5G的4G演進方向的關鍵技術,並制定5G發展行程表。在今年年底,中國聯通計劃完成5G端到端網路架構關鍵技術布局,並建設5G Open Lab來滿足5G業務演示和單點技術性能驗證。到明年,要基於5G Open Lab完成5G實驗室環境建設,完成5G無線、網路、傳輸及安全各關鍵技術研究。2018年,中國聯通計劃在實驗室完成5G關鍵技術驗證,並完成聯通5G建設方案。2019年,計劃能夠完成5G外場組網驗證。2020年,完成聯通5G網路商用目標。

中國電信也根據自身的轉型戰略,制定了高低頻段協同的5G發展策略,以中低頻為基礎,高頻為補充,同步開展研究驗證,合力促進5G落地應用,並依據低頻和高頻兩個頻段,分別提出從2016-2018,2018-2020,能讓2020-2025的三個階段發展計劃。

多家市場機構預測,根據工信部部署,以及目前三大運營商積極布局5G的狀況看,三大運營商有可能在2018年就展開5G網路建設。

推薦閱讀:

5G承載網,究竟玩出了哪些新花樣?
十年可以實現什麼?Q家科技,引領全球5G之路
到了將來的5G時代,會有什麼新的機遇?
如何看待中興pre5G技術?

TAG:5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