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吧,甜蜜的死亡——《海邊的卡夫卡》書評
01-31
很少讀完一整本長篇小說。迄今為止讀完的幾部長篇基本都是日本的,當然,村上春樹佔了大多數。嗯,若是以前的話,這麼做的原因無非是覺得他寫的小說比較有趣,很吸引人。慢慢讀完他的一些作品之後,也算是了解了他一部分的寫作風格。繼續讀他的其他書,就像是補番一樣,看看還有沒有什麼令人驚喜的地方,期待一個更加整體的形象。讀這部小說就是這個初衷。當然,閱讀的過程中也曾扔下過好幾次。那一段時間大約是因為讀的不多,於是對這種雙線並行的寫作結構非常不適應,同時也覺得故事的展開並不那麼令人驚異,於是好幾次讀到大約中田去了瓊尼·沃克家的地方就扔下了。前一段時間突然想找點什麼長篇來讀,於是就重新翻開了這本書。當然,再一次想扔下的時候也不是沒有,不過這次我是想看看這到底是個怎樣的故事,因為總是有人說這是徹徹底底的村上春樹的風格。於是我便硬著頭皮繼續讀了兩章,現在看來,這真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現在來看的話,究竟是不是徹徹底底的村上春樹風格,我還不能下結論,畢竟我從未就他曾發表的作品做過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本與《挪威的森林》所截然不同的小說。相較於較為內斂的《國境以南,太陽以西》,這本《海》是完完全全的將奇幻感呈現在了面前,毫無保留。
故事是雙線並行的。田村卡夫卡與中田在故事的一開始並沒有什麼聯繫,但隨著故事的推進,兩撥毫無關係的人卻被聯繫的越發緊密。儘管如此,這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復調小說。田村卡夫卡的「主音」性和中田的「和聲」性一目了然。那麼,就以田村卡夫卡為基礎來分析一下。毫無疑問的是,這是一個關於田村卡夫卡——這個「全世界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成長的故事。但與耳熟能詳的成長所不同的是,這並非一個「發現」而是「直面」的旅程。這是村上春樹所定義的成長。自四歲時被母親所拋棄,田村卡夫卡就迷失在了森林中。而父親給他下的詛咒——爾將弒父,將於爾母,爾姐交合——就像是結界一般,將田村卡夫卡真實的自己封印在了那裡。儘管有如此可怕的預言,田村卡夫卡卻迎面而上。不是因為意外而完成,而是自主的,與自己內心假設的母親、姐姐交合,並且在某種意義上,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這並不是什麼勇於承擔責任(噢這種說法簡直是在扯淡),而是某種更為深刻的東西。早已知道自己走的路是錯誤的,繼續下去的下場無非粉身碎骨,但卻還是決定走下去。這並不是因為什麼邏輯上的推理判斷,而是一種類似於強烈情感一樣的內心衝動,抑或是驅動力。這就是所謂村上春樹式的成長。努力,就會進步,就會成長,哪有這麼好的事情。混沌一般的世界,每一條路的盡頭究竟會是什麼,誰沒法說清楚。更進一步的說,較於所謂的「成長」,田村卡夫卡更渴求的應該是「前進」。也就是說,僅僅待在原地等待情況變化這種保守的方式已不是他要選擇的。他需要前進,大踏步的前進。但同時,這樣子做也是危險的,一如在森林中不管不顧的前進,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森林吞噬。但即使這樣,田村卡夫卡也是要前進的。他既然已經決定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那麼就沒有理由躊躇不前了。
而他的前進也並非什麼不管不顧的向前沖。正因為他對未來的毫無把握,所以他才會在退學之前加緊學習,來到四國時就馬不停蹄的在圖書館和健身房之間來回奔波。不過說到底,這些行為不過是為了未知而做的準備吧。消極等待根本不是田村卡夫卡想要的,唯有「前進性」才是他的性格內核。而櫻花和佐伯倒是是不是自己真正的姐姐與母親,但對於卡夫卡來說,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與自己所假定的,擁有一定可能性的「母親」,「姐姐」交合,並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這種認同甚至不需要判斷,渾然天成。在經歷了森林的洗禮之後,他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找回了心中缺失的部分。至於這會帶來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這件事,並且完成了。由此來說,內省無論如何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若是無法直面自己,內心就會被層層包裹起來。若是那層外殼長結實了,再想要掰開可就不容易了。當然,堅硬的外殼也就意味著,若是直接將自我暴露於這個世界中將會有多麼危險。誠然,危險是存在的。那種危險甚至於會是致命的,世界的不接納一如森林對於田村卡夫卡的排斥。若是能想方設法的存活下來了,大約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但是啊——於是我們將領教世界是何等凶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
推薦閱讀:
TAG:书籍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