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工作:怎麼把「打雜」的活干出花兒來(搶救性補發)
另外,給自己打個小廣告,知乎專欄之外,我有一個同名微信公眾號「栩先生」,歡迎去瞅瞅。
——————以下是正文————辦公室,往高了說,是「軍機處」,可以給領導提建議,出謀劃策;
往低了說,是「服務處」,既要為領導服務,為各部門服務,也要為普通員工服務;
辦公室的員工,往大了說,是個「管家」,別的部門不管的事兒都在這裡,什麼都可以管一管,許多單位辦公廳/室的一把手往往還是決策層;
往小了說,就是個「打雜」的,連取文件、發報紙,這種雜活也都得間雜著要干。
這其間的差距,也就是你在辦公室里可能經歷的兩個極端。
干好了,你是領導的左膀右臂,是單位里公認的大管家,什麼事兒都得要你去協調落實;
干差了,你就是一個打雜的,跑腿兒的事兒全在你身上,好處一點沒有,你做了什麼工作,領導也看不見。
上一次,我寫了國企人事部門的工作,人事工作往往會相對獨立一些,有自己的一套體系,而辦公室工作往往沒有定勢,辦文、辦會、辦事兒,只要領導需要,都得要干。
所以,許多單位里不好安排工作的人,最後往往就放辦公室去,因為不管怎樣都肯定有適合他的一攤工作要干。比如一個關係戶,女生,長相甜美,但對工作沒什麼興趣,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最後放到辦公室去,專門負責接待、會務,效果非常好,因為見過世面,光是點菜這一項技能就甩我們這種高檔餐館都沒去過幾次的人了,形象也好,帶著出去也不寒磣。
至於新人去辦公室,領導往往還會殷切地鼓勵一下:辦公室工作比較雜,但是鍛煉人。
很多年後,我算是明白了,不是工作鍛煉人,而是能從這種雜亂無章的工作中做出業績來,能脫穎而出,這一點才叫鍛煉人。
2.
至今仍記得,我第一天去辦公室工作的樣子,除了興奮和忐忑,剩下的只有一臉大寫的懵逼。
部門裡此起彼伏的電話,傳真,打字的聲音,一排排臨時存放涉密材料和文件的保密櫃,列印出的堆成山的文件,同事們不停進出辦公室,開會、組織會議、給領導送件……
對我一個來自小地方、還沒畢業的的貧困大學生來說,這情景別說見了,想都想像不來。
晚上下班(當時仍在實習)回學校,室友們仍刷貼吧的刷貼吧,開黑的開黑,扯談的扯談,我腦子裡像放電影一樣過著白天見到的場景,感到一陣恍惚,彷彿剛穿越了另一個世界。
一連好幾天,我都不能適應我已經真正開始工作的事實,不能適應一個國企居然有這麼快的工作節奏,更不能適應那麼多我此前從未見過、從未經歷過的工作工具和內容。
實習的時間裡,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給單位的內刊,叫《我的實習從接電話開始》——其實一點都不矯情,因為我所在的辦公室,承擔著整個單位上傳下達、聯繫左右的功能,電話非常多,而一開始,我真的連電話都不知道怎麼接。
尤其是接到那些以前只在新聞聯播里聽到過的上級主管部門XXX部、XXX委,或者一些國外合作公司、單位用各種外語打來的電話時,只能是各種花式懵逼。
3.
再後來,我畢業了,正式開始了試用期,所接觸的新事物就更多了,第一次參與給一把手起草講話稿,第一次獨立承擔給兄弟單位發函,第一次組織一次會議,第一次給各部門負責人發郵件,第一次制定工作方案……每一個第一次,我都不知道犯了多少錯誤、鬧了多少笑話。
幹了這麼多年,我基本上一直都在辦公室工作,即使偶爾因工作需要抽調到別的單位或者別的部門,最終也還是回到辦公室。我也常給新來的員工培訓辦公室工作究竟該怎麼干,除了「認真、細緻,多請示彙報」之類很共性的東西,我大概還有兩條比較獨特的感悟:
一.沒事多搞搞總結
做一次總結,就有一次收穫。這是當時我領導特別愛說的一句話。
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能做到怎樣。尤其是,很多工作都是第一次接觸,也沒有誰來專門指導你,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去研究。
所以,我在辦公室幾乎每承擔一項專項工作,或者每過一段時間都會自己做個總結,看看哪些方面做好了,哪些方面做的不好,哪些方面還有改進提升的空間,哪些方面可以技術性選擇放棄……這既可以幫助更好地掌握工作訣竅,也能讓自己更充分地認識自己到底適合什麼,能做什麼。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接電話,我除了每天觀察那些年長的同事接電話怎麼說,也記錄下我曾遇到的難題,去分析不同的應對方式。一段時間後,我寫下了那篇文章,其實寫文章的過程就是一個回溯與總結的過程。
比如,很多畢業後到管理部門工作的人,都會參與一項工作:組織會議。這時候,經常就需要做方案,然後再按照方案去具體落實,等真正會開起來了,往往就會發現大的問題很少,但細節上的不足很多。
我那時就發現,其實所謂的「會議方案」很多時候是給領導、給別人看的,什麼目的任務、提醒要求之類的虛話太多,而關於會議本身的內容又往往很簡略,很不實用。
對於會議的具體組織人員,需要更清晰、更簡明、更全面的東西來具體指導,所以我在工作初期參與了很多公司內部會議的組織協調後,就自己總結設計了針對不同會議的工作清單,叫做「會議要素表」,從多個維度,把包括會議室布置、人員安排到物品準備、文件發放等各種要素整合起來。等到再需要組織會議的時候,對著《要素表》一項項落實、一個點一點的打勾確認,基本可以保證不會落下什麼,最重要的是,因為任務清晰,所以會議的籌備、協調都能井井有條,一點不慌。
事實上,工作里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可以總結出很多經驗的,這有點像讀書的時候刷題,不做總結的人,這次做對了這道題,下一次換個樣子、改個數字,就做不來了。而那些學霸們,則一定是善於高效總結的人。
二.帶著目標做事
這是柳傳志管理日誌里的一句話。當年看到的時候,就牢牢記住了。
因為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那些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如果一段時間後別人成長更快,表現更好,很有可能就是因為TA做事的目標更明確,更用心。
我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可能都只能接觸邊緣性、輔助性工作,也就是雜事,但每一個人對待雜事的不同態度,做雜事的時候不同方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試用期後的工作表現,換句話說,你心裡得有一個小算盤,明白做怎樣的事情、怎樣去做事情,才能讓自己儘快擺脫菜鳥身份。
比如,一個很簡單的事:幫領導訂一張機票。一般人可能就隨便看一下機票情況,然後網路預訂,然後告知領導航班號和時間就算完了。還有一種人,會想的多一點,看下航空公司、抵達時間、費用等,綜合各種情況訂一張票,並告知領導為什麼要選擇這趟航班。
但真正用心的人,會設身處地去思考,除了訂一張機票,可能還會順便了解下:1. 需不需要訂返程票,返程有哪些航班,領導一旦問起來,自己有沒有建議。2. 要不要提前去值機,領導對座位有什麼需求,能否提前印表機票送到領導手裡。3. 出發當天的天氣情況,需不需要提醒領導司機或者幫領導叫車。4. 抵達地的天氣情況,如何著裝……待全面了解情況後,簡練地給領導發一條微信,告知航班號、起飛時間、車什麼時候到哪裡去接領導、抵達目的後有沒有人接機、當地的氣候怎樣等等。
沒有目標的人,看到一項工作,想的只是儘快地完成這個任務,這是把自己當成了工具,單向的思維;而有目標的人,則想的是通過做這項工作,自己能得到什麼,考慮的維度自然會更多一些。
最後給大家灌一句雞湯,這也是我剛工作時,一個辦公室快退休的老大姐對我說的:
在辦公室工作,你不要看別人做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而是要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後,才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這句話不做解釋,供大家在工作中慢慢體味。
推薦閱讀:
※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對未來感到恐懼,睡不著覺,活得好辛苦,你們怎麼走出來的?
※工作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和在校學習有什麼區別?
※即《在棒谷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第二季 ?
※FT訪談 | 他們為什麼離開諮詢?
※在榮大快印工作是怎樣的一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