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9:歐美日韓的憂鬱
我在老B公司上網看教程,老B湊過來問我:「在看啥呢?」
「哦,在看怎麼調日系色調。」
老B一幅日了狗的表情。
「那學到了吧,來吧,幫我調一張,幫我調成日系小清新。」
「這個拍攝的內容都不日本也不小清新,我怎麼調啊……」
「說得對啊!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啊!並沒有什麼固有的調色方法可以調出所謂的日本味兒,的確歐洲美國日本韓國這些常被攝影人掛在嘴裡的地區審美上會有不同,但色調什麼的只佔很小的一部分,拍攝畫面中展現的細節才是重要的啊。」
老B喝了一口水,接著說。
「歐美風根本就是錯的,歐是歐美是美,日韓風也是錯的,日是日韓是韓,準確來說,歐洲和日本的審美邏輯比較接近,美國和韓國的審美邏輯比較接近,一邊是老貴族,一邊是暴發戶,要說好這個需要大量的文化知識,既然說到什麼「日式調色」,我也只能很膚淺從攝影畫面上簡要分析一下(也就是常說的色調等等)——歐是哪個歐、美是什麼美、日是誰的日、韓是何時韓?至於畫面元素,那些真的要好好讀萬卷書走萬里路才會懂。」
一,日是誰的日
首先,什麼什麼「風」只能代表這個地區一種大致的審美,舉個例子,森山大道,筱山紀信,荒木經惟,以及他們的後輩米原康正,誰代表了我們常見的「日式風格」攝影?
應該是筱山紀信,其他的都不是。森山的大反差其實偏向美式,米原機頂拍的是直打,即使拍的是美女,卻是接近一些現代新聞攝影、紀實和觀念的拍法,荒木是很優雅地注重暗部影調,是純正的日式美學,但卻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日式風格」(想理解,不要老看他拍的人啊,看看他拍的花啊),只有筱山紀信,那種柔和的過渡,明亮的色調,淡彩,才是我們說的今天的「日式風格「」。
不瞞你說,荒木才真正代表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最美不過生命凋零前的綻放」,花火、切腹,這個美學邏輯深深滲入日本文化每一個細節里。不理解這個,怎麼能理解真正的日本攝影?
當然我們今天看到的日式風格是這樣的
[新垣結衣(19歲)] - 熊谷貫
看得出日式攝影強調這種柔和的過渡,較低的反差,這種經過改造的日式雖然不是日本民族本來的美學,但比較符合東方美學中「內斂」,不是很刺激的大反差,所以我們也比較容易接受它就是日式攝影的形象。
而絕不是米原康正。
而絕不是米原康正。
而絕不是米原康正。
說到這,大概也已經知道,明亮,過渡柔和,稍低的飽和,陽光,溫暖,其實符合這些條件,然後畫面里少出現一點不太日本的元素,就已經很日式了。降飽和,減反差,稍提高光等都是達到這種效果的好辦法。
二,歐是哪個歐
歐式風格這個最好理解,眾所周知的「古典歐」和「簡歐」。從古希臘、羅馬就傳承下來的繁複的花紋、美麗的雕花、偉大的巴洛克、偉大的維多利亞時代,和今天真正流行於世界的丹麥挪威瑞典極簡的北歐風、性冷淡、宜家、北歐家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歐式風格」。
Saint Johns Co-Cathedral
宜家家居無論是哪一種,其實歐洲人還是很看重立體感的,畫面上還是喜歡多一點暗調,也不難看出,北歐風格和現在的日式非常接近,只是日系的喜好比北歐更明亮一點。
我們今天說的攝影里的「歐美風」,很多人其實就是特指北歐風,這個風格和日系很像,至於不同的地方,我們拋開顏色和其他的因素,就用一個色階粗略說明一下。
日式和歐式,都要將灰塊向左拉一點,然後歐式是將黑塊向右一點提升影部,日式是將白塊向左移動一點提升亮部。另外北歐比日式更偏冷,色調上稍冷。
三,美是什麼美
老美就是個暴發戶。
美式審美就是刺激——巨大的衝突、大開大合、巨大的顏色或亮度反差、敢黑敢曝,現代廣告攝影中受美式風格影響最嚴重
老美是高光和輪廓光的愛好者,強調質感和結構,很硬朗的風格,在攝影中,就是輪廓光先行的大法,將輪廓打出來後用窄光照亮局部是常用的方法,不愧是一個橫刀躍馬的民族。
所以美式風格也不難想像,色塊的衝突,中灰部分加暗,高亮部暖,暗調冷(常見的紫到黃漸變映射疊加就是個例子)
剛才的色階圖來理解,黑白都向中間靠攏一點,灰塊向右稍過去。疊加高光黃暗部稍藍的的漸變映射。加大衝突,更戲劇化,刺激。
可以,這很美國。
四,韓是何時韓
宇宙都是大韓民國思密達的,韓風是最極端的形式,論文化歷史,一個20世紀初婦女上身還不穿衣服的民族實在不好說,即使扯上新羅和高句麗這些出來說事,特么歷史課本沒法看還是沒法看啊……
這個民族的民族性就是自卑,事實無法辯駁,不然著領先全球的整容技術是怎麼回事?
當然19世紀之後中國也好不了哪去,五十步笑百步吧。
但是講道理,韓國這十幾年進步得太快了,他們骨子裡是美式審美,但又喜歡日本的底蘊。
這聽起來挺像貶義的,怎麼和「相當婊子又想立貞節牌坊」一樣??其實不是,韓國人民的確是有點聰明才智的,旁邊日式風格已經將忽然將東方面孔定型了一個很好的樣板,韓國一開始的時候其實攝影風格也是很像日本,但他們居然硬生生邊緣創新做出一個標識性很高的效果。
日式的高明度,美式的強烈色彩對比,居然就結合起來了,大寫的服好么思密達。這個真的沒法調,亮度上比日式還要亮,基本靠搭配出來的顏色向美式靠攏,和美式的大紅大紫又不同,韓式就是一片粉紅粉紫少女心,好吧,你們贏了。
說完歐美日韓最後,再說個沉重的題外話
五,中又是什麼中?
很遺憾,沒有。勉強能稱得上中式調色的,無非老法師們拍的晚霞和荷花。
濃郁的色彩,誇張的反差,可怕的液化,髒兮兮的HDR,將每一個滑塊推到盡頭。
這種感受就是餓了很久的人胡吃海喝撐死了的即視感。
「我拍的晚霞/荷花/mimi,這個世界都沒有!你們說牛不牛!」老法師內心OS。
幸好,新生代的攝影愛好者和攝影師們正在一步步糾正這種扭曲的美學,愛好者趨向日式歐式審美,職業攝影師趨向美式與韓式的做法。
這並不一個孫郡就能解決的問題,孫郡形成了他自己的符號。但帶動整個中國的攝影審美,開創出那條路,他一個人還是不夠。
希望每一個攝影人,也能像他那樣獨立思考,而不是盲從。
推薦閱讀:
※掃底 | 你知道弗蘭克的《美國人》是如何選片兒么?
※知名攝影大師何藩去世 享年84歲
※十年過去,她從計算機專家變成全職攝影師,家裡也隨著藝術升級了
※你真的會選婚禮攝影師了嗎?看看這篇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