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什麼意義?

早上看見有人提了個問題「讀書有什麼意義?」,覺得蠻有意思的。

之前看到有朋友在票圈裡發表了困惑:讀了這麼多書,最後都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作為一個讀書「狂魔」,——以閱讀為消遣,過去的9個月,我讀完了70+本書——感覺似乎可以寫篇文章,梳理一下自己對閱讀這件事的看法。

結果翻了翻別人的答案…認輸了,這個問題確實沒什麼好說…

我們總是喜歡誇張各種意義,探尋目的,用流行的話說,叫初心。

其實好多事兒,真沒意義。

閱讀不是為了記住知識

一直很不喜歡學歷史學政治的時候,背誦各種年代。記不住,沒意思。

斷片的歷史標誌遠沒有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來的有趣。

也因為斬前斷後,所以學生永遠想不明白為什麼清代簽訂的「開放通商口岸」這一條約是不平等的,就這麼死記硬背。

說實話,個人感覺,通過閱讀來記憶是一件性價比很低的事情——反正我是記不住。用實際操作來幫助記憶,效率才比較高。無論是複述、做題還是實地考察,都可以幫助記憶,知識要運用到實踐中才能發揮作用。

閱讀不是為了炫耀一年讀了幾百本書

拜微信及其他社交軟體所賜,我感覺人類做什麼事都具有社交屬性。

在豆瓣上標記,點評,年末的時候看一看自己這一年的閱讀數量,嘿超過了80%的豆友;拍一張讀書的照片,曬一下閱讀數量的截圖,發到朋友圈,享受好友們的點贊。

這種做法無可厚非。支持我晚上要死要活地奔跑數十公里的動力,也是結束之後,運動APP上,總里程數又可以增加十幾公里,如果速度不慢的話,我還能曬到朋友圈裡秀一把。

但是閱讀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稍有點功利性,就會從「讀一本書」變成「讀完一本書」。

那麼,讀書 有什麼意義?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有兩個體會:

1.

通過不同的書籍,我能夠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想法、不同的看問題的方法、精彩的人生。書籍營造了物質世界外的另一個世界——虛擬世界,書籍營造了一個精神自由的空間。

《平凡的世界》,百萬字的皇皇巨著,描述了一個時代的諸多細節。《活著》,十萬字的短篇小說,濃縮了小人物跌宕的一生。讀完他們的時候,我總是感慨萬千,通過文字,我快速體悟一個時代的變遷,旁觀一個人濃縮的一生。

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太奇妙了。

2.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消遣的方式。課餘看兩頁小說,睡前讀一篇散文……

從小就很討厭讀世界名著,一看那些名字和情節就頭疼,索性就不看這些,去讀自己喜歡的小說。現在覺得每個階段都有各自適合的讀物,何必勉強去讀生澀的文本。

大概是得益於小時候的任性,我至今都很喜歡讀書,以此為一種娛樂。這種娛樂方式大抵和看電影、追美劇類似吧。後兩者我看的都不太多。

在很多領域都有一個詞叫「flow」,翻譯過來是,心流,描述人們沉浸在某事中獲得的愉悅狀態。禪宗中所說的「正念」,就是希望能把這種狀態,擴展延伸到生命的每一秒。

私以為,閱讀一事亦當是如此。


推薦閱讀:

每周讀書 #114 古希臘羅馬藝術為何令人著迷——《劍橋藝術史:古希臘羅馬藝術》
年華易老,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
文學的極限是什麼?
生命里最驚惶的時刻,莫過於長情陪伴的一個個消失
如何正確解讀一本書?

TAG:阅读 | 读书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