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極樂世界存在嗎?
《佛說阿彌陀經》是一本神奇的經典,它翻譯於1600多年前,譯者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雖然距今久遠,但讀起來非常通俗。其中最難的字,就是音譯的比丘菩薩名號,除此之外,跟大白話一樣。許多不識字的老頭老太太,都能夠通篇唱誦。
但另一方面,這部經又非常深奧。能如實理解的人,寥寥無幾。這很像佛教的地位:很多人聽過「緣起性空」、「諸行無常」,就以為自己懂佛教了,其實對佛教是很隔膜的。
知乎上有人問:是什麼阻礙了你相信佛教?某人答:智商。這個答案得到很多贊,但它並不能體現答題者的智商,只能體現他的驕慢和輕鄙。
今天,最流行的佛經是《心經》,第二是《金剛經》,第三就難說了。也許是《佛說阿彌陀經》。但除了僧人和在家信眾,讀過的人寥寥無幾,其實它只有一卷,讀完也不過五分鐘。但即便熟讀成誦,能明了其真實涵義的人,也很少。
這部經,字面意思十分簡單,就是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等僧眾、菩薩眾說,從這裡往西方,經過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在的地方,非常美好,到處都是金銀琉璃、赤珠瑪瑙,沒有苦惱,你們都應該發願到那個世界。
整部經將近兩千字,就說這一個意思。
它給人一種十分簡單的印象,好像是騙小孩的。很多人認為,只有愚夫愚婦才相信「極樂世界」存在。其實,「極樂世界」的說法,包含了佛法最精深的思想,又以最淺顯的譬喻表達出來。它不像《心經》,提到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名相,它不用任何艱深的概念,卻談到了離苦得樂的精髓。
我們所在的世界,叫穢土,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阿彌陀佛所在的世界,叫凈土,極樂世界。兩種世界差別在哪呢?穢土有苦,凈土沒有苦,只有樂。
苦樂從哪來的呢?從發心、造業來的。
發一念善心,造善業,就得樂果。發一念不善心,造不善業,就得苦果。所以,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說遠也遠,說近也近,只要消滅了貪嗔痴,將惡念轉為善念,人就從凡夫變成了菩薩,從娑婆國土到了極樂世界。
為什麼說極樂世界距離娑婆國土十萬億佛土呢?
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億善念。人一天,起心動念千百億次,看到別人漲工資,自己沒漲,嫉妒了。和別人約好吃飯,菜上了,別人還沒來,一遍又一遍刷朋友圈,著急,恨別人浪費了你的時間。
送人一塊表,希望別人覺得它值錢,最好認為它比實際更值錢。別人以為它不值錢,你就懊惱。所有這些煩惱,都在於把自我和他人對立起來。這種對立根深蒂固,體現在凡夫每天千百億次起心動念中。誰能一點點滌除貪嗔痴,就離娑婆國土越來越遠,離極樂世界越來越近。
為什麼要去極樂世界?
《佛說阿彌陀經》講:「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每個人都想生活在善的世界,周圍都是好人,沒有壞人。大家彼此包容、理解、尊重,沒有落井下石、沒有損人利己、沒有嫉妒埋怨。這和環境有關,比方說,你住在城中村,經常看見有人走著路就一口濃痰吐到地上,煙頭果皮隨便丟,看完電影,爆米花扔在座位上,口香糖貼在地鐵上。這就是娑婆世界、五濁惡世。
說五濁惡世,是因為有壞人。單說壞人,太籠統,精確地說,是人有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一個環境里,不善的念頭、行為增長泛濫,就是五濁惡世。
如果你生活在周圍人都受過良好教育、美德熏陶,又富庶的環境里,不愉悅的事情就會少。大家犯不上為一點蠅頭小利斗得頭破血流爾虞我詐。所以,《佛說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很富貴,「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那個世界太富有了。因為富有,大家都很慷慨。這裡隱含的深意是:因為富足,人我的對立就消泯了。每個人的錢都多到花不完,也就不分你我了。
在極樂世界,「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這句話非常精彩。極樂世界的大菩薩,每天早上都會盛著東西到其他世界,到了飯點再回來吃飯。菩薩為什麼常行布施?因為太富有。所以就要把極樂世界的美好帶到其他世界去。那些美好,經上說是「眾妙華」,不一定是錢,也可以是法,是無畏。
有些人,你只要跟他待在一起,就快樂,就安穩,那就是「眾妙華」。菩薩永遠是寬裕的,永遠是給予別人、不求回報的。為什麼菩薩肯割肉飼虎?因為他從根本上富足,他永遠能夠提供別人需要的東西。一個看起來再窮的菩薩,都可以布施無量世界的眾生,供養無量世界的佛。
同時,極樂國土也是不容易進來的,就好比高檔小區,裡面環境非常好,但外面有門禁:「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種門禁,不是鐵絲網隔絕的,而是善念護持的。菩薩的修行,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經三大劫可以理解為過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然後到了極樂世界,就有了無量無邊的善,足以布施給他方世界的有情眾生,對眾生言,叫布施、利樂、覺,對佛言,叫供養。
一個人如果多做善事、發善心,對周圍人好,周圍人也會以善回報他,慢慢地,他所在的地方就善越來越多,惡越來越少,這就是「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如果你不夠善,跟別人打交道,總想占人家一點便宜,想坑人家騙人家,那就完了。就像有的職業,比如電信詐騙、黑中介,幹這一行,非得靠騙才能有口飯吃,不騙就活不下去。所以佛教八正道里講「正命」。選擇一個正當的職業非常重要。實際上,在五濁惡世,很少有職業能夠排除貪嗔痴慢。
當法官,平常面對的都是原告被告,都是求他們辦事的人;當醫生,面對的都是病人家屬,人家跟他說話都低聲下氣,這些都容易讓慢心滋長。很多公司技術部的人,別人電腦壞了都要找他們,找的多了,就煩了,對人愛答不理。做宣傳公關,產品有一個好,要說成十個,久而久之,就愛吹牛。這些都是職業對人的影響。
很多職業,會讓人變得越來越精明,越來越計較實利。計較實利是競爭導致的,競爭是資源稀缺導致的。但資源到底是稀缺還是寬裕,在佛教看來,都是假相,是心對外境的判斷。只是,一個慣於跟人競爭、從別人手裡搶奪蛋糕的人,不停地接受這種觀念的熏習,就會以為資源到哪兒都是稀缺的。這種認知慢慢堅固,極樂國土就離他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可能。所以《佛說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如果一個人不夠有善根,不夠有福德,他是沒有去極樂國土的因和緣的。因就是種子,緣就是幫助。如果有人覺得,我就是要把別人比下去,讓別人都看到我比他優越,我才舒服。這種人是缺少善根的。如果有人覺得,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是你的,我辛辛苦苦掙來的東西,憑什麼給你?這種人是缺少福德的。二者缺一,極樂國土對於他們而言,就不可能了。所以他們堅定地認為極樂國土不存在,是有道理的。
我們平常所居的世界,難道就沒有壞人嗎?就沒有壞的心思嗎?你去菜市場買菜,難道就沒人想多掙你三塊兩塊錢嗎?在極樂世界,這些人都不存在了嗎?那是不是說,我要想修行,想到極樂世界,得先搬到高檔小區,換工作到零食隨便吃、下午茶隨便喝的公司,才能避免和不好的人接觸,才更有助於修行呢?
不是。
《佛說阿彌陀經》里,這段話非常有意思:「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它說,極樂國土,有很多奇妙雜色的鳥,這些鳥,一天到晚,都發出很美好的聲音。這就讓人產生疑問了:鳥,不是畜生道的嗎?畜生道象徵著痴,難道痴毒未除的眾生,也能在極樂國土居住?那就是說極樂國土存在三惡道了?
這個疑問,經上給了解釋:「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這是振聾發聵的解釋。當修行者還是凡夫的時候,他能看見周圍很多不好的人和事,別人嫉妒他,算計他,占他便宜。越是深深陷在五濁惡世的人,越把別人想像得壞。
等修行到三地以上菩薩的時候,先前周圍嫉妒他、算計他的人,在他眼裡就成了種種奇妙雜色之鳥,他們不是罪報所生,而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所有這些人,都是幫助他成就布施、成就持戒、成就忍辱,乃至成就禪定、成就精進的善緣。
這些鳥的工作是什麼呢?「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那些周圍讓你感到很煩很討厭的人,未嘗不是你修行的增上緣。穢土和凈土的區別不在境上,在心上。心能轉境,轉境的力量越強大,就越接近凈土。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修行的漫漫道途中,不僅心能轉境,境也能轉心。對菩薩來講,心有力量,容易轉境,對凡夫來講,心沒有力量,容易被境轉。悶頭在家,挺好,一出門看到花花世界,不淡定了。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在不好的環境里,接觸惡劣的人和事,那不能叫「奇妙雜色之鳥」。奇妙雜之鳥是極樂國土的法音宣流。
菩薩也有不同階位,有異生菩薩,也就是凡夫菩薩。依《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的說法,凡夫菩薩暫時沒有能力往生凈土,要入第三地,才能憑藉願自在力往生。
那為什麼菩薩教里說,一切菩薩,只要發願就能往生呢?唯識學的看法是,激勵初發心的菩薩不懈怠。儘管一時願力還不足,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慢慢達到。所以《瑜伽師地論》講,「往生凈土是密意說」。依凈土教的說法,是信、願、行。三者具足,往生決定可期。
只是,在娑婆國土講極樂世界,非常難。娑婆國土,貪嗔痴盛行,眾生不易接受極樂世界的說法。極樂世界,雖然莊嚴殊勝,但距離娑婆國土太遠了,遠隔十萬億佛土。讓人不易生起信心。
但正因為難,才越發體現出釋迦牟尼佛的偉大。他方世界的一切諸佛都讚歎他: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王路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會信佛?
※我的修行路:從不相信什麼,只是實驗探尋
※《藥師八佛名號稱念 ● 生一切成就》儀軌
TAG:佛教 |